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来/去"位于动词之前的情况较为复杂,在具体义动作动词之前时是位移动词,在短时性动作动词之前时是助动词;在动词短语或介词短语与动词短语之间时是连词;在"到+处所宾语"与动词之间时是趋向动词.  相似文献   

2.
晁瑞 《北方论丛》2005,(6):74-76
介词"问"引出动作对象,活跃于现代方言.这个介词来源于动词,在连动结构中虚化.它一度在通语领域十分活跃,后来被介词"向"替换,仅存于方言.其衰变原因是语义范围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这里所说的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指重叠后仍是动词的形式。为了行文方便,文中把这种形式称作VV式。VV式产生于先秦,表示动作行为的久长或反复多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宋;唐五代开始出现少量表短时、尝试意义的例子,明末大量出现。V—V式始见于唐五代,表示动作与动量,元末明初开始以表短时意义为主。同时证明VV并非来于V—V,相反,V—V受VV影响而表短时意义;VV与V—V都来于中古时期的“—V”。  相似文献   

4.
许培新 《东岳论丛》2013,34(4):60-63
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是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其"V+(一)个+VP"结构中"个"为量词,"V+(一)个+VP"为述宾结构,VP或为受事宾语,或为表情状、程度及结果的宾语,而只有当V不带时态助词"了","个"前"一"脱落,且VP为表示反复进行的"否定副词+动词","V+个+VP"固化为四字格时,"个"才虚化为助词,VP为表动量的补语。这一结构所表现的特点,代表了其时山东方言的某些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5.
西南官话、湘语、江淮官话、平话等汉语方言有一个表"肉"义的ka音节词,常用于儿语中。从声韵调方面看,汉语方言中的ka没有汉语来源。通过与汉藏系语言比较,ka与苗语川滇黔方言十分接近,应来源于苗语。  相似文献   

6.
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中的词汇材料为参考,从变调别义、轻声别义、元音变化别义、辅音变化别义以及词根变化别义几个方面对"同形异指"现象在亲属称谓中的表现加以分类考察,并探讨其本质.认为同一方言内部可以通过亲属称谓词语音单位的局部变化来区别易混淆的亲属称谓.  相似文献   

7.
感受动词通过与动作动词相同的形式表示感受义,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动作动词,也不同于表感受义的形容词.感受动词作为非自主动词的感受义,同动作动词作为自主动词的自主义,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准确地识别它们往往有赖于具体的语境.  相似文献   

8.
在武汉方言中 ,动词的重叠式是比较少见的 ,但是由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加构形后缀“神” ,形成的“VV神”结构却大量存在着。“VV神”结构用来形容事物的连续状态 ,其中的动词受到诸多限制 ,《武汉方言词典》所收的单音节动词 ,能够入这种结构的动词比例在十分之一以下。其条件有三 :第一 ,V必须是短暂性动词。( 1)这个伢精神不好 ,坐倒那里眼睛闭闭神。( 2 )炉子高头的水开得翻翻神也冒得人管。例句中的两个动词“闭、翻”在这里全部都是表暂时的。一般而言 ,表历时的动词是不能进入“VV神”结构的 ,不存在诸如“走走神 ,看看神”这样…  相似文献   

9.
"放置"义动词从上古发展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置"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放置"义的主导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放"在搭配对象、义域上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置"成为"放置"义的主导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方言的"放置"义动词比通语中要丰富,既有承传词,又有创新词。各方言中使用的"放置"义动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0.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义分为两类:一类表弱建议,同时带有无奈意味;另一类表随意.后者是从前者派生而来.表随意的"得了"可以与表随意的"好了"互换,而表弱建议的"得了"与妥善处理的"好了"不能互换.语气词"得了"源于"就得了"的简省,演变环境决定了它情态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从重新分析和扩展交互作用的角度谈了"从"由表"伴随"义的动词到方所介词的演变.又通过对"从"所处的句法结构中N1及N2语义概念的转变、方所词的基本结构类型、受"从"字结构修饰的VP的情况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分别讨论介词"从"作为起点和停点题元标记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邓开初 《云梦学刊》2008,29(5):125-128
普通话的动词有持续、完成、经历、开始、继续、尝试、可能等几种形态,而宁乡方言的动词形态除这些以外,另有舒适态和重复态.更有特点的是,宁乡方言中即使是与普通话相同的形态,其表现形式也与之差异甚大.某些现象善至与同属湘方言长益片区的长沙话也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代,"齐"与"斋"表"戒洁"义时是通用的。"斋"从古"齐"字分化出来的时代可能是商代后期至周代前期,至少在春秋时期已投入使用了。到了西汉,表"戒洁"义的"齐"为"斋"所取代。因而,表"戒洁"义的"齐"和"斋"使用的断代界定大致可以标示为:齐(周代之前,不含周代)→齐/斋(先秦)→斋(西汉及西汉之后)。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以A为B"构式可表达4种语法意义:选择义、比较义、准则义和描述义."以A为B"构式核心表示客观认定,事件主体使两种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进行认定判断.表"选择义"和"比较义"的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表"准则义"和"描述义"的为非典型成员."以A为B"构式是一个心理上的完形认知过程,凸显原则的作用对构式"以A为B"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A是该结构焦点;通过转喻将次认知域放在主认知域中凸显的位置,传达"以A为B"构式的核心语义.  相似文献   

15.
持续体标记的形成,是一个动词进行系列语法化的过程.本文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重点考察了汉语南北方言表持续体标记的本字和南北差异的成因,认为造成持续体标记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动词"到"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两汉)早于动词"着"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魏晋南北朝),因此体标记"到"早于"着"产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较早的汉语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16.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 在 N(L)"逐渐取代了"V 著(着) 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 著(着) 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17.
洞口方言的给予动词“把”、“乞”、“把乞”及其句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06,27(4):127-131
洞口方言的三个给予义动词"把"、"乞"和"把乞"及其所能进入的具体给予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与实际使用频率的分析表明句式S1与普通话相同,也是最优先的给予句式;普通话所没有的S2在洞口方言的使用频率却很高,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S1和S2的逻辑关系是S1真包含于S2,S1来源于S2而不是普通话那种S1源于S3的模式;S3也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处于衰微使用状态,S2和S3在洞口方言中的实际使用频率刚好与汉语史上S2和S3的使用频率相反;S4、S5和S6则分别是S3的语境变体.  相似文献   

18.
李学军 《殷都学刊》2023,(2):113-119
豫北内黄方言中存在一种规约化程度较高的表示婉拒的答句“俺VD嘞”。该类句子属于持续类变韵句式“S施事+VD+O受事/结果+嘞”的一个下位类型,动词变韵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后结果状态的持续”,句式义为“施事通过某行为而领有某物”,主要用于日常会话中发话人表示要赠予听话人物品的场合。能够进入答句的动词主要包括获取及获取方式义、制作义动词等,并受到引发句中名词性焦点成分以及现场时空条件等语境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动量词"和"产生于宋朝,是由动词"应和"义发展而来的.它在早期阶段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但是后来的发展道路却并不顺利:一方面受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动量词"会"的影响,继续产生一些新的用法,另一方面,在同义词系统内部成员类化规律的作用下不断缩小使用范围,最后只有两种用法延续到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20.
动词"给"对"与"的替换至少从明末就已经开始。可以从结构和地域两个方面来呈现和解释其替换过程。从结构方面来说,在动词"给"发展出"给予"义时,动词"与"的结构已经相当丰富,基于相同的动词词义,动词"给"能够直接进入动词"与"所在结构从而实现对动词"与"的替换。从地域上来说,动词"给"对"与"能够实现从南到北的替换,是基于动词"与"在共时平面上是南北通用的"给予"义动词。以上两点也是动词"给"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替代"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