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永烈 《可乐》2011,(8):70-71
1975年4月5日,89岁高龄的蒋介石死在台湾,临终留下遗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将来有一天葬到大陆去。 毛泽东的警卫人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高兴。毛泽东起床后,警卫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相似文献   

2.
樊宁 《华人时刊》2005,(1):52-57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大陆去台湾的老人们的无尽离愁别绪。暮归的游子啊,何日解乡愁?跨过海峡,到大陆去,到"人间天堂"苏州去安度晚年,颐养天年,偿却几十年叶落归根的夙愿,成了台湾老人们的百远之举。  相似文献   

3.
江仙 《百姓生活》2013,(4):57-57
2008年,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的文星苑,没能陪伴在父母和弟弟身旁。从1962年病逝至此,司徒雷登骨灰一直未入土为安。个中秘密,在他魂归杭州之后才一一揭开。  相似文献   

4.
他生在香港,是中国海南文昌人的後代。1983年秋天,41岁的他随香港海南商会连任40年的资保会长、父亲黄坚,第一次踏上海南的土地。然而,正是伴随着父辈叶落归根的追寻,使得这位毕业於香港理工大学,无心经商发财,却做着建筑设计业大师级美梦的第二代华侨华人黄守正,与海南故乡结下了世代相传的不解之缘。“生为海南人,死为海南魂”的父亲把在香港长大的已届不惑之年的儿子“领回了家”;当儿子捧着父亲的骨灰再一次回到叶落归根的故土,就再也忘不了海南这个“家”背负著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港事顾问、全国侨联委员、海南省政协常务…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没想到.为分离台湾,昔日的盟友美国在他背后放起了“冷箭”——想方设法阻止他入台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一结束,蒋介石预感大势已去,他一方面调兵遣将,欲依长江之险作最后挣扎;一方面开始为自己安排退路。10日当天,他即派儿子蒋经国到上海将中央银行现金转存台湾,数日后又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蒋经国为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这样,一旦大陆失守,他可退据台湾,有个立身之所,以图东山再起。对蒋介石来说,选择台湾,本是无奈之举,当他于这年末登机逃台时,“俯视眼底大陆河山,心中怆然”。离开他统治了22年的大陆,到孤岛台湾,心中滋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故乡.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长廊里,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彩.吟诵那些脸炙人口的诗篇,我们仍能感受到古代诗人们心灵的震撼;而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则是在这些诗篇中激荡着的爱国主义情感所鸣奏的旋律.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光耀干古的爱国诗篇.其实.不仅是《离骚》,屈原的诗,哪一首不袒示他痛苦而高洁的灵魂,哪一篇不浸透他忠贞爱国的血诚!“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抽思》)因思念祖国,短暂的夏夜.在诗人眼里如此漫长;因眷恋家园,诗人的梦魂一夜间竟返乡多次.“鸟飞返故乡兮,  相似文献   

7.
钟荷 《百姓生活》2013,(4):35-38
2013年2月19日晚,第11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荣誉的有: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以身殉职的"航空英模"罗阳,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的林俊德,在南沙守礁20年的海军气象工程师李文波,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民工局长"陈家顺,孝子陈斌强,乡村医生夫妇周月华、艾起,捐献器官的12岁女孩何玥,为上百位老兵带回骨灰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爱心小院"创办者、农家妇  相似文献   

8.
“春日道长”萧智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知道希望工程是中国大陆发起的救助失学儿童,使《九年义务教育法》得到广泛实施的重大举措。它从发起到现在影响越来越大。但我从未把希望工程和和一个气功师联系到一起。但他让我想到了——他就是来自台湾省的春日道长萧智贤。萧智贤现年47岁,曾给希望工程捐资仞0多万圆人民币。我看著手里这份资料,再看看芾智贤本人,他仪表堂堂,面色红润,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我的生活比较苦,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继父对我不好,复来逼得祖母和村里的好心人让继父签“切结书”,不许他再虐待我。十几岁时,我便离开了故乡,跟一个四川人学手艺,做…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家是一幢住着你及你的亲人的房子。其实,对于那些被海峡阻隔的山东荷泽人来说,他们的家却是一片难舍的故土。1982年的一天,在台湾台北一次从大陆去台湾的老兵聚会上,有一个叫作高秉涵的老人,拿出了一包东西。他们称了一下,有3公斤重。高秉涵是给聚会的人来分这包东西的。为什么推举他来分,因为他是律师,大家认为由他来分,自己就放心了,不担心他会偏心眼儿。人太多了,谁都想得到这宝贵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功成名就流浪中——记台湾诗人商禽的坎坷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被誉为华人诗坛“鬼才”、“怪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他只上过初中,有20个口袋的上衣记载着他采撷生活的艰辛经历;他一生流浪,但总忘不了故乡的“五粮液”,总是选择春天归家…… 从大陆流浪到台湾 从商禽的笔名,读者就可以想象他的一生是沉浮不定的。他本名罗显烆,先后用笔名商禽、罗砚、罗燕、罗马、任葵等。而他用得最多最为人熟知的笔名则是“商禽”。《诗经》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燕是商民族的禽鸟。“商禽”笔名,取意于此。 商禽1930年3月出生于四川宜宾珙县巡场镇。 1945年初,年方15岁血气方刚的商禽。在巡场私立真福中学尚未毕业,就  相似文献   

11.
从台湾乡土文学对"故乡"的描绘,探讨台湾乡土文学中"故乡"的多重内涵。认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故乡"存在着现实的故乡,记忆中的大陆故乡(原乡)和精神上的文化"故乡"的三重空间。乡土文学中的文化"故乡"把"故乡"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使之具有表现知识分子文化乡愁的意味,而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乃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12.
“台湾老兵”问题是历史留存于海峡两岸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问题,而婚姻问题又是“台湾老兵”中最突出的问题。文章以浙江籍“台湾老兵”为个案,调查了他们去台湾前后的婚姻状况,并分析了造成大多数“台湾老兵”在台湾孤单度过大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1190年(金章宗明昌元年。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出生于现今的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1257年(蒙古蒙哥汗六年。南宋理宗宝祐五年。)在今河北省获鹿县的寓舍病亡,终年68岁。 元好问逝世后,他的门生郝经用马车将其灵枢运回故乡,葬于元家坟。1282年,他的门生魏初和姜  相似文献   

14.
1我16岁就参加了革命,先是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建国后,又转业到地方政府,一干就是几十年。前几年,我终于从领导岗位上离休了。当了许多年“官”,不免沾染了浓重的“官气”,虽然告老还乡,但积习难改,总还觉得自己与民不同,身份重要。赋闲在家后,我颇感无聊。于是老伴提出,让我一同回她的故乡看看亲人乡友。叶落归根嘛,我欣然同意。还记得当年部队打到她的村庄时,我们班就住在她家里,于是眉目传情,我和她就两心互许了。革命胜利后,我去村里迎娶了她。那村那路,热情的乡亲们,我至今记忆犹新。于是我们上了路,车船辗转,不日便来到了她家村口…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书法家王遐举于1995年10月30日下午不幸逝世,其在台湾的弟弟王轶猛(系本文作者)为悼念他,并重叙手足之情,含泪写下此文,以纪念故去的胞兄。──编者海峡两岸,唇齿相依,白开放以来,两岸亲人得以团聚,台湾游子能重返故里,实在是两岸已众的一大快事。自1989年以来,我曾3次赴大陆看望胞兄王遐举及女儿翠兰,并回家乡湖北省监利县看望乡亲以满足多年来对亲人及故乡的怀念之情。我与胞兄遐举分居海峡两岸,相隔数十年,以往不常通信,但在19驱年6月,我访美期间却频频接获他的手书,使我高兴不匕。当我10月中旬返台後不几日,…  相似文献   

16.
旅美高邮籍同胞、原台大教授李祖寿先生,70岁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学位。 今年2月李祖寿先生偕夫人吴海林女士第一次回故乡高邮探亲,我们有机会见到了他。 李祖寿先生虽逾古稀之年,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神采奕奕,毫无老态,他说:“我从不认为自己老了,天天与年轻人接触,我的内心与年轻人一样,还很年轻”。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的李教授,谈起他进修的  相似文献   

17.
活跃在台湾文坛的豫籍迁台作家,不管是在大陆已经开始或到台湾后才开始文学创作,在大陆时即已接受了最初的文学启蒙。而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故乡生活与所接受的中原文化熏陶,也以北方意象与文学精神两种形式刻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  相似文献   

18.
乡梦不曾休     
<正>我为曾在那里念过书的凤凰县文昌阁小学写过一首歌词。昨天听侄儿说,我家坡下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抱着弟弟唱催眠曲的时候,也哼着这支歌呢!歌词有两句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这当然是我几十年来在外面生活对于故乡的心情。也希望孩子们长大到外头工作的时候,不要忘记养育过我们的深情的土地。  相似文献   

19.
蒋鑫富 《华人时刊》2009,(12):28-31
2009年7月9日。台北市国际会议中心。 徐爱华站在第二届两岸女企业家经贸论坛的讲台上,作着她精彩的五分钟的演讲。她说,当我踏上美丽的宝岛——台湾,我就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笔下那一张古老的《地图》:"旧大陆是他的母亲。岛屿是他的妻。新大陆是他的情人。  相似文献   

20.
高山族是祖国台湾的先住民族,对缔造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对建设台湾保卫台湾作出巨大的贡献。汉族是后来从祖国大陆陆续迁居到台湾的,他们和高山族一起,胼手胝足,一起把台湾建设成富饶美丽的宝岛;同仇敌忾,共同抗击侵犯祖国台湾的外国侵略者,保卫了祖国神圣领土。清代以前高山族和汉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的,据文献记载,按时代的先后,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从汉代到隋代,高山族和大陆汉族有了接触来往,汉族来到台湾,但高山族是开发台湾的主力。(二)宋元到明代,大陆汉族陆续迁入台湾,和高山族共同建设台湾,高山族也到大陆沿海活动。(三)郑成功时代,汉族大量迁入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