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分别考察专业合作社内部组建、不同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以及脱离合作社设立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通过典型案例,就其形成机制、运行效果、适用条件等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择融资路径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征召力”是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形成机制的核心,其与成员间的联系程度,资金供需的匹配程度以及征召者的社会资本大小有关.从组织的适用范围来看,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组建较为容易,一般的专业合作社都可考虑;多个专业合作社共同建立的资金互助组织难度较大,需要差异性和规模性的满足;而社区型资金互助组织有明显异化倾向且缺少“合法身份”,外部监管缺失,选择需谨慎.  相似文献   

2.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风险防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农村金融注入了活力,但也存在道德风险和经营能力风险。近年来,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在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正规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缓慢,出现了大量未经银监部门批准、蕴含较大风险的资金互助组织等。应从营造制度环境、拓宽资金来源、改革外部监管机制与内部控制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增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防控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于树一  黄潇 《北方论丛》2022,(1):116-126+172
脱贫攻坚战胜利收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关键,而财政资金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发挥了基础性的物质保障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国将在五年过渡期内,保持原有政策及资金力度不减,并将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更名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让其在以乡村振兴为平台的相对贫困治理中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需从资金监管的角度,分别以问题和效率为导向,为这部分财政资金构建起"双框架"监管体系。一方面基于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构建资金监管体系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根据财政资金投入使用安全、规范的需要构建资金监管体系的实际运行框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财政资金"双框架"监管体系,促进财政资金监管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筹资环境差、运行平台缺失等外部因素影响,加上职责划分的“制度陷阱”,一事一议制度呈现典型的“制度失灵”症状,难以完全承担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重任.而财政奖补政策亦存在奖补标准合理性欠缺、奖补配套体制不完备、奖补资金供给机制错位等弊端.为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亟待通过进一步调整一事一议制度运行职责,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侧重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倾斜,整合财政投入资金,健全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来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5.
郭劲光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5(11):128-135
贫困是复杂的社会建构,那么研究与治理贫困的视角和思路也必然是系统而多元的.如何优化扶贫管理、提高扶贫绩效,从扶贫的战略、组织以及资金三个维度出发,对我国的扶贫架构和扶贫绩效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细化扶贫客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和使用责任制;加强贫困人口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贫困人口对扶贫项目的参与程度;逐步加大扶贫力度,巩固现有扶贫成果;建立科学的扶贫效绩评价体系,推行财政扶贫基金监管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6.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服务和指导,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管。建立以农业部门监管为主,工商、税务、银监会等其他政府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监管体系,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战略举措。监管的内容与范围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格认定和运行机制、税收优惠、财政及金融等国家支持资金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徽县麻沿乡麻安村在世行西部贷款项目和国家财政支持下,探索出"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运作机制,激活农村内部的发展潜力,培育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这一模式给我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传统和基础产业,财政支持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基于县域层面的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协整和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影响显著,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且县域层面与国家、省域层面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因此,发展农业经济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整合现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农口部门,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加快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转型经济过程中,金融漏损的"反哺"效应是推动金融抑制政策下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我国国有部门金融漏损存在的客观性导致出现金融漏损的"反哺"效应,其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利于居民收入提高与国家财政和国有银行的资金供应,然而这种"反哺"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效应远大于外部经济效应.减少金融漏损,一要加强对国有部门的金融监管与约束,二要拓宽非国有经济融资渠道,放松金融抑制.  相似文献   

10.
财政问题是乡村治理的基础性问题,财政能力影响和制约着乡村治理的绩效。实行村民自治后,村级财政基础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税费改革后到免除农业税前、免除农业税后,不同阶段村级财政有着不同的来源。取消农业税后,村级组织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转移支付和经营性收入,这导致了当前村级财政的普遍性困难,其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到村民自治活动,使村治陷入新的困境之中。村级财政要走出困局,不仅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也要拓展新的财源。  相似文献   

11.
分税制、财政压力与政府"土地财政"偏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税制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间的巨大缺口;而地方财政压力所引发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冲动,形成了普遍的"占地竞赛".获取"土地财政"成为政府的普遍"偏好".分税制进而地方财政压力导致了对土地的掠夺;有必要对政府的"土地财政"进行测算;以阐明农地为什么会成为掠夺的对象.改善分税制的制度设计,强化地方政府预算外和预算资金收入的约束和规制,特别是变革农地产权制度,推进农民土地权利的法律保障以及对农民行使产权行为能力的保护,是改变"分税制"-财政缺口-土地财政-农地流失运行逻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剖析了温州瑞安城郊结合部的一个"城中村",在15年间从相对贫穷走向较富裕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其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私营经济发展以及村级经济功能的论述,以点带面,反映了"城中村"较普遍的村级经济成长和村级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财政扶贫与区域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鹏  张启春 《学术界》2006,(1):170-175
本文从国际扶贫一般经验和中国贫困与扶贫的独特特征两个层面分析了财政扶贫对与区域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的任何反贫困措施都毫无例外地会对区域均衡发展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而政府财政扶贫的区域均衡机制是多方位的、多途径的,政府专项扶贫资金的不同性质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同扶贫方式的选择也直接产生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以近三十年为考察时段,关于中国文学理论"转型"的提法颇多.就研究观念来看,"内转外突"模式存在着深层的弊端,而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不失为一种较为客观全面的考察策略.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以此为视角,不难发现,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逐渐破除了原有的"社会-政治"型式,向着新的"审美-历史"型式迈进.表现为审芙因素、形式因素的内部研究比重逐渐提升,涉及诸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外部研究也转换着其展现方式,内部与外部、审美因素与社会历史因素相互影响,此消彼长,不断谋求彼此之间的和谐比重,以促成"审美-历史"型式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5.
直辖以来重庆市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得到较快发展。数据模型与实证分析表明,政府的投资、财政支出对农GDP增长、农业产出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弹性作用。现阶段,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集中有限资金解决重大问题;健全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方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拨付方式,确保支农资金的时效性;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体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用。  相似文献   

16.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就是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开展相关业务工作.这一模式被期待可以改革目前"市管县"模式中各财政层级间的财政困局,有效减少行政层级,较大幅度地降低行政成本.文章从区域发展不均衡、制度变迁不同步、服务型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和权力再分配四个维度,对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其可能产生的行政和社会效应作一个理性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1978 ~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利因素,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救济费支出也未产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预期效果.为此,要发挥财政支农支出积极作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应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坚持对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实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8.
曹海军 《北方论丛》2010,(4):127-13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是通过开放政策与同时期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相适应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是这一变革过程的局部表征.作为回应,中国外贸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势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国内社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展开,也必将成为这一外部动因引发的内部调整的重要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9.
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协会的建立,有效缓解了农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实现了扶贫资金的有偿、循环使用,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组织架构不健全、外部监督缺失、管理层专业知识匮乏等因素制约了协会的发展壮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协会组织架构,全面履行管理职责;二是强化监督检查机制,逐步实现规范管理;三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是探索建立避险机制,推动协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央自提出"三农"问题以来,相关文件陆续出台,要求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农业资金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如何分配、下放、落实、有效利用成为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一个中心议题.其中,资金的结构与规模又是关系如何优化财政支出.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点.我国现存的财政支农结构与规模的态势,基本上还反映着计划经济下财政支出的特点,一方面满足不了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对无须政府支持的诸多事物,依然进行大量供给.这种结构与规模上的不合理,致使农业发展资金落实不到位,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效益不大.为此,一些县市地方政府着力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改革,试图达到支农资金分配项目和投资力度的整合,实现资金结构与规模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