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席会东 《殷都学刊》2013,34(2):43-46
美国国会图书馆地理与地图部藏有一幅不具图题、绘者和绘制年代的彩绘本黄河图长卷,因其主要描绘江南境内黄河的堤防情形,应当命名为《江南黄河堤工图》.经考证此图系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十五年间所绘.《江南黄河堤工图》反映了乾隆朝十二至十五年间周学健、高斌等两任河臣以开挖引河、裁弯取直为主要手段治理徐州至海口段江南黄河的史实,描绘了乾隆前期江南黄河尤其是清口和尾间河段的工程形态与变迁轨迹,是了解乾隆朝前期江南黄河河道变迁、堤防工程、治河方略与河政管理的第一手资料.该图也是现在所知唯一一幅采用方格坐标网绘制的清代前中期黄河图,表现了乾隆朝黄河图类型和绘制技法的多样性,在清代地图史和黄河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六次南巡,学者多认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治河,兼及了解民俗吏治,也带有抚慰江南士人,和缓民族矛盾的性质。其实康熙二十三年的首次南巡原为东巡,起因于清朝基本完成国家统一,适逢甲子年,仿照《尚书.舜典》圣王泰山巡狩之举。康熙帝东巡之后,临时决定南下视察河工,形成了南巡。所谓首次南巡也只有与东巡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彰显出其历史意义。研究康熙南巡,应该将首次与其他几次区别开来。康熙帝首次巡视山东以及江浙是康熙二十三年的重要历史事件,该年也是清代历史上重要的一年。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23-127
文澜阁、文汇阁、文宗阁是清代江南地区的官方藏书楼,主要贮藏《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江南三阁"的修建是南巡景观营缮事务日益成熟化的体现,修建之初作为帝王南巡行宫中的三处御书楼,主要贮存《古今图书集成》,但随着江南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及在清帝国文化系统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江南三阁"最终与北方四阁一样,获得贮藏《四库全书》的地位,并且成为江南地区三处公共图书馆,内藏典籍一定程度上可供文人士子借阅抄录。晚清数次战火纷争,江南三阁彻底被毁,典籍也多散佚,唯有文澜阁在清末得以复建。  相似文献   

4.
杨婧雅 《江汉论坛》2023,(1):106-118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我国首次采用西方测绘方法,在全国范围实测后绘制的有地理坐标的地图,在我国地图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考虑其数学要素和地理要素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对该图湖广地区进行分层数字化,可形成以该图完成年代为时间界面的、覆盖目前湖北湖南两省范围的基础历史地理信息和地名数据库,为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应用提供基础;可以考察清代一系列地图地理要素的流传过程,进而分析湖广地区的国家管控过程和地域发展历程,可望破解以往一些历史政区研究的学术难题。自清代中后期,湖广地区总图和湖北湖南省图基本都渊源于《皇舆全览图》,光绪年间湖北湖南两省新一轮地图测绘与舆图绘制也继承了《皇舆全览图》的测绘技术及绘图方法,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吸收《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十三排图》长处、参照李兆洛《皇朝一统舆地全图》基础上绘制的湖北本省舆图。《皇舆全览图》对湖广地区方志地图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先进测绘技术的运用基本上到清朝后期才体现到方志地图上。  相似文献   

5.
清代律典虽说是直接详绎《大明律》的产物,但由跨王朝的宏观视野来看,它至少是战国李悝《法经》以降历朝历代修律成果的结晶.经由顺治、康熙、雍正与乾隆四朝持续近百年的不断完善,至乾隆五年,《大清律例》终于告成刊行.至于定例,整个清王朝都在不断修订扩充,成为因时因事发展法律的重要方式.清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机制,可概括为一事一例;它的动态结构,包括情理→律例,这是立法环节;律例→待审案件→情理,此乃司法过程;成案→通行→定例,可谓准立法程序.这一法律体系的基本特点,乃情理与律例永远处在开放的循环过程之中.《红楼梦》所述"探春断事"虽属"家法"的运行,但与《康熙起居注》所载"康熙折狱"对比分析,可清楚地探知清代法律体系的形成机制、动态结构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有"《书》标七观"一说,其相关内容最早见于传世文献《尚书大传》、《孔丛子》两书。两书载记稍有差异,但就此并不能认为"七观"说属于秦汉或魏晋时期儒者所臆造,恰更能证成其为战国流传下来的一些有关孔子论《书》的"传"文或传说。"七观"说不仅概述了《书》之核心要义,亦对汉魏时期不同《尚书》学派诠释《尚书》之向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英华 《中州学刊》2003,(3):97-100
清代清口东西坝的创筑及其展束标准的制定使清口一带水利工程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改以往听任洪泽湖水自行流出的局面而通过人工调节洪泽湖水位的方式来冲刷黄河之泥沙。本文主要依据上谕档、宫中档奏折、清官书与河工文献等基本史料 ,对清口东西坝的创筑与演变过程尤其是康熙、乾隆南巡过程中对这些工程的指导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清廷对河务问题的重视和清代河工技术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年间的《河套图》,是康熙《皇舆全览图》蒙古地区分图之一,是在西洋传教士参与下绘制而成的。《河套图》是近代河套及其相邻地区最早的较为详细和准确的舆图,反映了河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通过地理信息的流传,《河套图》影响了《皇舆全览图》等清中晚期地理类文献相关内容的编撰。  相似文献   

9.
一、成书过程 《红楼梦》的写作,大约时间段在康熙元年(1662)之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之前。手抄甲戌本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康熙朝的中期手抄本已经形成,进入脂批传抄阶段。自康熙四十一年至雍正年的三四十年间,原著和脂批本主要是在作者亲属、家塾中传抄。到了乾隆朝作者批者早已故去,他的第三世、四世孙对著作进行整理,并到大城市或庙会去卖。  相似文献   

10.
船山历代诗歌评选时间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战立忠 《船山学刊》2004,(4):19-21,35
关于王夫之《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和《明诗评选》的编选时间,一般被认定是在写作《夕堂永日绪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前的几年间。笔者通过相关考察推断:船山选评历代诗歌当在顺治十八年之后(1661年)康熙五年之前(1666年)的这段时间内,距最后撰写《夕堂永日绪论》相去至少25年。  相似文献   

11.
溯源探流,《左传》成书春秋说以左丘明作传说为主流。此说最早出于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此后,左丘明作传说成为正统观念。但自中唐啖助、赵匡倡言《左传》成于战国左氏说后,这一正统观念开始动摇。清季以后,左丘明作传说渐趋退隐。清康熙年间张沐倡言《左传》成于孔子之手,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孔子作《左传》说的。乾隆年间许伯政踵继张沐之说,但其论证实已远较张沐为详。近人毛起说又与张沭、许伯政略合。元郝经认为《春秋》三传皆出于曾参,左丘明乃学于曾参者。值得注意的是,对“左丘明”三字到底姓名如何,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2.
"聊斋戏"的改编对《聊斋志异》在下层民众中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聊斋志异》之所以被屡次改编为戏曲,是因为其本身的戏剧性或戏曲意趣。以聊斋戏曲改编在清代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康熙阶段独唱,乾隆时期渐有和者,清末形成改编热。聊斋戏的改编为《聊斋志异》提供了很好的改编方式和演述形态。改编者们非常注重普通民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口味,为适合乡村表演,他们不惜牺牲文采性,而强化其通俗性。在这种平民意识的影响下,《聊斋志异》戏曲改编也呈现出平民化特色和市井趣味。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孝经》的成书时代问题,主要有先秦成书说和汉儒伪撰说两种看法,其中"汉儒伪撰说"并不可信。《魏文侯孝经传》应视作魏文侯《孝经》之传,与前人所理解的魏文侯《孝经传》有所不同,《吕氏春秋》所引"《孝经》曰"并非注文误入原文。以《魏文侯孝经传》及《吕氏春秋》为突破点,《孝经》的成书上限当为魏文侯之时,下限当为《吕氏春秋》成书之时。  相似文献   

14.
清朝以前湖北、湖南同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管辖.如,在元代设有湖广行省;明朝继承前制,设有湖广布政使司;直至清代才将湖广布政使司分为湖北、湖南两省.但是,湖广分省到底始于何时,至今未有一致意见,主要有两种观点:康熙六年(1664)说与康熙三年(1661)说.康熙六年(1664)说以乾隆时编修的《清通典》(也名《皇朝通典》)为代表.本书卷九十三有云:"康熙六年定湖北、湖南两省","康熙六年分湖南、湖北为两省."该书谈及各府州分属时也都说是康熙六年.后来有人沿用此说.如纂于光绪时的(《皇朝掌故汇编》便是.著名学者赵泉澄、梁方仲等也持这种看法.赵氏在《清代地理沿革表》第  相似文献   

15.
《康熙王朝》在中央电视台开播后,笔者在《中国电视报》上看到总制片人刘大印的采访记,说是《康熙王朝》“主要以康熙平三藩、除鳌拜、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叛乱,统一全中国为线索,带出一代帝王辉煌的一生”。回味一下所看过的几场戏,笔者并没有找到丝毫“辉煌”之感,所能找到的只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天理天道对于天然合理的人欲人道的绝对征服和野蛮牺牲。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康熙、吴次友和苏麻拉姑的三角情爱。吴次友是康熙扮作普通士子参加大考时认下的师友,在康熙的真实身分没有公开以前,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赢得把康熙…  相似文献   

16.
葛焕礼 《文史哲》2012,(2):101-110
关于纪事本末体之创始,传统观点多归于南宋袁枢撰著《通鉴纪事本末》,但史学界还存在着几种未经深入辨正的说法。不可忽略的是,"纪事本末"被确立为独立史书体例的标志,是清修《四库全书》"纪事本末"类目的设立。据四库馆臣所认知的"纪事本末"类史书之基本特征辨正诸说,其中属纪事本末体者只有《通鉴纪事本末》和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后者实先于前者而撰作,故虽然主要靠《通鉴纪事本末》及其效仿者而确立起纪事本末体,但其创始之作,当归于《三朝北盟会编》。  相似文献   

17.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中的最为古老的文化标志之一。《周易系辞传》是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著作.原文是:“天生万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易经系辞将河图归为“天生万物”之类。后世关于河图之传说很多。有伏羲、大禹说:伏羲氏根据河图画出八卦。大禹依据洛书制定出九畴。也有黄帝说: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  相似文献   

18.
虽然《周易》与《中庸》在周子的体系建构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有所不同。其中《周易》在周子的体系中主要起着建构本体论的作用,如他以"太极"作为"诚"的依据,而《中庸》则在其体系中主要起着建构心性论与工夫论的作用。如从心性论上说,无论是"诚者,圣人之本"还是"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主要都是以《中庸》为基础而进行立论的。从工夫论上说也是如此,"立诚"与"至中"的修养工夫显然是基于《中庸》而立论的,而"主静""知几""立志"都是围绕"诚"而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诚"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和梅花百咏诗》是王夫之康熙四年(1665)为悼念亡友而作的组诗。勾稽史实,通过对序言的解读,可见船山于隆武丙戌、庚寅、乙巳三个历史时刻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历人事导致的心态转变。《和梅花百咏诗》为一组"追和"诗,此类诗歌在船山诗集中数量颇多,且情感浓烈,可视为船山以诗存人、以诗纪史的意图表达,是其对自我生命史的阐释和书写方式之一。对《和梅花百咏诗》进行文本细读,可见船山遗民大儒的焦虑、孤贞与深情。另外,从《和梅花百咏诗》亦可见船山追求"雅训"的诗学思想,并与钱谦益《书梅花百咏后》流露的诗学观念不谋而合,于此可对明末清初复兴诗教的诗歌思潮窥之一斑。  相似文献   

20.
沂水县流传的有关刘南宅与《聊斋志异》的传说,存在"社会传说"与刘氏"家族传说"两种版本:民间传说蒲松龄曾在当地望族刘南宅坐馆,并作讽刺文《三朝元老》;刘氏后裔虽则提出这是对刘家的攻讦和污蔑,但家族内部流传某位先祖曾与蒲松龄有过短暂交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实际上,社会传说与当地民众以刘南宅为中心构建地方历史记忆的思维惯性有关,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杜撰。刘氏家族传说则说明士人互动乃是蒲松龄文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源泉之一。刘氏"家族神话"与《聊斋志异》的历史渊源反映出明清之际的时代文化影痕:伴随佛道信仰世俗化,佛教和道教在民间影响不断扩大,谈异文化逐渐渗入了士人家庭生活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