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放苏轼“出一头地”之语, 反映了欧阳修清醒的认知:意识到苏轼文章思想与自己截然不同, 预感这个年轻后生的文学事业将是超越自己的别样存在。正当欧阳修引经据典为自己一生文章实践的理论总结“简而有法”说进行辩护时, 苏轼也恰好在文坛初露峥嵘, 别开生面, 倡导“随物赋形”, 将“无为法”引入“辞达而已”说, 使得“辞达而已”成为完全不同于欧阳修“简而有法”说的别一种文法论思想, 彻底摆脱了经学对于文章学的掌控。  相似文献   

2.
苏轼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但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散发着许多重要的散文创作理论。本文讨论了其中有关散文语言表现形式的“辞达”说。苏轼借孔子“借达而已”说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不刻意修饰,却能准确把握自然之神韵,达到“随物赋形”、“文理自然”的境界。同时,在自身的创作中,苏轼也是如此实践的。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辞达”是他对孔子“辞达”说的创新和发展,是他一生从事文艺创作的经验总结。他认为,只有细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心体验和反复构思,才能写出辞达意畅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4.
苏轼散文中只有优秀作品才称得上“辞达”。“辞达”不仅仅是语言技巧 ,命意、布格是“辞达”的基础。凡“辞达”作品 ,其命意都“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一些命意平庸的作品都够不上“辞达”。苏轼的评论与创作过程也证明了“辞达”与命意的关系。凡“辞达”的作品其布格都为铺采扑离文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布格的主要形式有破体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相似文献   

5.
“辞,达而已矣”这句话,出自于《论语》,本意是说:言辞只求足以达意便算了。而苏轼对辞达的理解,则在他自己艺术实践中有新的体会,他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这里提出,辞的表达是意,作者做到“辞达”,首先是摆脱任何偏见的束缚,使作品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表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在万千世界变化无定的物象中,表现事物的本质。苏轼对词的创作,也同样体现出他对诗、画、散文的创作中的艺术观念,因而在《东坡乐府》的创作中,充分呈现了苏词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剖析六则苏轼提出的或加以新解的文艺审美命题,包括“辞达而已”、“从知到乐”、“随物赋形”、“反常合道”、“常形常理”、“跳开出场”等,可见出苏轼文艺审美理论思维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生活中有触于中,自然产生感兴,随物赋形而产生审美意象,用苏轼的话就是了然于心,成竹于胸,身与竹化,然后了然于口与手,辞达而转化为艺术形象.这就阐明了创作过程中形成审美意象的规律,并对孔子辞达说作出新的解释,是苏轼美学思想的杰出贡献.为形成胸中成竹的审美意象,要求作家有虚静的审美态度,进行身与竹化的审美体验.苏轼吸取佛老美学思想,对孔子辞达说作新的发展与解释,是以道家思想改造儒家观点.苏轼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政纳万境.”作诗应有一种虚静的心境,是构成审美意象的前提条件.处于静的境界,可以掌握各种动态;处于空的境界,可以容纳万般景象.这确实是欲令诗语妙的必备基础.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其文道观来看,"辞达"的文艺观完全跳出了传统的文道关系论,既肯定了文艺的实践性价值,也强调了文艺自身独立的价值;其次从其自然观来看,苏轼具有形而上本体意义的自然观,破除了性情抒发与艺术技艺之间的对立,强调了人的情感的重要性;再次,苏轼"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观,熔铸成古代士大夫文化人格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宋代著名散文家。他总结前人散文写作经验,并结合自己写作实践,提出了独到精辟的散文风格理论。本文从“辞达”、“文如其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多样化,个性化”几方面,论述了苏轼散文风格观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核心及表现特征。苏拭的散文风格理论,在散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写作断想     
辞达而已矣说话是为了达意,写文章也是为了达意。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写文章能做到“辞达”是颇不容易的。苏轼认为“辞至于能达,则不可胜用矣”。的确是这样,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就一定写得准确、鲜明、生动,否则做不到“辞达”二字。另外,也有这种情况:“辞达”后,却不能“已”。文章贵乎简洁明快,最忌重复啰嗦,拖沓累赘。有的是由于文笔不简洁,造成“辞不达”,有的却意已明而兴犹未尽,于是乎画蛇添足。  相似文献   

11.
东坡文谈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家,他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文章集中论述了苏轼文论的四个基本观点,即“不能不为之为工”,“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辞达而已矣”,“一意以摄之”。  相似文献   

12.
一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一切文学都是语言艺术,散文自不例外,因此散文家们(当然不仅仅是散文家)都在语言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来准确表达思想内容,以发挥散文的社会作用和美感作用。苏轼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提出过很多具体意见: 首先,祟尚自然平易,倡言“辞达”。苏轼文艺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平易,他的“随物赋形”、“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观  相似文献   

13.
对"修辞"之"辞"的本义,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证之以《周易》原文,《说文解字段注》及其它典籍,《说文》中之"辞"应为"说也";《易·乾·文言》中"修辞"之"辞"应是"文辞"、"言说"之义.  相似文献   

14.
陈师道提出苏轼"以诗为词"说,体现了独立的人格精神,在当时有一定代表性,是词学史上"尊体"之论的开端.苏轼"以诗为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觉.从客观上说,根本原因是传统深厚的诗歌所给予的巨大的影响力."以诗为词"的精义,主要体现于格律、题材、体性这三个层面.对苏轼"以诗为词"应当重新评价不是"销蚀词美",而是丰富词美;不能以"士大夫化"取代"以诗为词"说;"以诗为词"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创造高雅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以国画为例,对苏轼的传神理论作了总结,认为苏轼的传神理论体现出了多样性:一方面,苏轼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神理论,认为传神即传对象之神;另一方面,苏轼更注重从物我关系建立传神理论,认为神不在客观外物,不在创作者主体,而在主体与客体的契合而建构起来的形象;除外,由于对主体情感的强调,苏轼的传神论也带有了传神写心的色彩,为此后"文人画"美学思想开启新风。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最先提出"活法"说的是北宋西昆体诗人胡宿,至吕本中"活法"说得到更为系统的阐释.这中间,苏轼的一系列主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苏轼是"活法"说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郑桂初 《老友》2008,(1):54-54
有一次,苏轼熬了一罐兔子汤,好友佛印刚好赶上,津津有味地喝了一碗。佛印走后,一个无赖跑来说:"我是你朋友佛印的朋友,也来一碗!"苏轼往汤里加了一瓢水,那人喝着觉得不对劲,瞪大了眼睛。苏轼说:"这是兔子汤的汤。"不料此人走后,又进来一个无赖,  相似文献   

19.
“辞尚体要”一语最早出自伪古文《尚书·毕命》篇,是指文辞表达的旨趣切实完备且抓住要领。“辞尚体要”说的文章理论价值经刘勰《文心雕龙》揭橥之后,对宋代的文风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宋一代帝王和文人臣子经常利用“辞尚体要”说批评、纠正当时浮华的文风,使“辞尚体要”说一直回荡在宋代的文坛上,可谓不绝如缕。宋代的古文革新能取得成功,“辞尚体要”说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宋代,“辞尚体要”说作为遏制浮华文风的一剂良药,能否被付诸实践,有诸多因素制约,其中帝王与朝廷的好尚,实乃有力之提倡。宋代重视“辞尚体要”说,与宋人好议论、崇尚夏商周三代的文风、普遍重视文章的实用性和《尚书》学的兴盛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活法"说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其主张和突出成就,有着广博的师承和深邃的历史背景.如果追溯苏轼有关诗学"活法"说的源头,我们认为有三个:政治源头、学术源头、文学源头.我们也只有把苏轼有关"活法"的论述放在立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观照,才会得其本真.而这些,都与苏轼对欧阳修的师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