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庙会书是陕北说书的主体形态之一.作为民俗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庙会书具有相对固定的仪式行为和说唱程序,赋予说唱浓郁的宗教气息,是人们敬神、愉神、祈求护佑的一种行为方式.从中折射出陕北农村村民的民俗信仰和文化心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剧,陕北农村庙会书现状不客乐观.如何培育、保护更为健康的艺术生存环境.应成为陕北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庙会书是陕北说书的主体形态之一。作为民俗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庙会书具有相对固定的仪式行为和说唱程序,赋予说唱浓郁的宗教气息,是人们敬神、愉神、祈求护佑的一种行为方式,从中折射出陕北农村村民的民俗信仰和文化心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剧,陕北农村庙会书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培育、保护更为健康的艺术生存环境,应成为陕北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宣炳善 《学术界》2007,(4):121-126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电视口头表演不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说书",而是当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新口头表演形态,即"说史".易中天"说史"重在"品",而不在叙事,具有知识分子特有的言说风格.民间说书艺人"说书"与电视知识分子"说史"口头表演风格不同,思想深度不同,历史观也不同,因此"说史"的知识分子风格的口头表演新传统与民间传统"说书"艺术不可混为一谈.易中天"说史"远远没有达到"说书"所要求的艺术境界,易中天"说史"象征着电视知识分子群体在媒体语境中公共口头表演新传统的形成,但也面临知识分子公共口头表演的接受困境.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其突出表现之一就在于对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莫言小说中对故事的重视契合了说书艺术以故事为根本的首要特征.莫言的小说不仅包括故事,还包括讲故事的人,而讲故事的人的说书姿态使之与一般的含有故事和叙述者的小说区别开来.同时,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存在、互动、置换革新了传统说书艺术的“说—听”叙事模式.讲故事的人充分利用第一人称追忆叙事模式、对谈、书信和诗歌等形式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极大丰富了说书艺术有说有评的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5.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7,(7):132-136
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主要是通过民间说书等艺术形式扩大其在民间的广泛影响的。民间艺人不仅多以通俗小说作为取材或演说的对象,而且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这才使通俗小说更加通俗易懂,更为民众所喜闻乐道。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对传统戏曲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是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传统戏曲独有的艺术特征,决定了对戏曲艺术的保护要遵循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及审美价值,决定了戏曲艺术的保护应当是动态的保护,在强调其文化价值的同时,不断改进,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7.
历史小说与民间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二月河继承了古代民间说书和历史演义的民间叙事传统,运用民间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学的叙事策略,对"正史"资料进行大胆的艺术创造。二月河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使其"清帝"系列历史小说创作走向了大众化、通俗化,成为当代历史小说雅俗共赏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陆伟 《江淮论坛》2023,(5):186-192
中国民间音乐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记忆、教育和产业等多维价值。随着社会快速变迁和文化多元发展,民间音乐资源面临生态环境的破坏、艺术特质的流失、传承方式的脆弱、文化内涵的缺失等多重挑战。为使其传承发展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与接受期待,可从专业化、社会化、情景化和生活化四个方面探讨民间音乐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路向,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实现其多维价值的转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地方性民间童谣的编选集,山曼先生的新著《山东民间童谣》一书(明天出版社,1990)给长期薄弱的民间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及其资料整理工作带来了一声新的响亮,这是十分令人欣喜、赞叹的。而且当你开始读这部书、并把它读完之后,我敢说,你将和我一样获得一种很少有过的学术启迪和艺术激动。这里的“艺术”,既包括书中编选的山东民间童谣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也包括山曼先生于书中著述行文的艺术性,甚至可以说是二者水乳交融、精妙地构为一体的艺术性。因而,这部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作为一部地方性民间童谣的编选集本身,具有了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和作家文学三位一体的意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全  相似文献   

10.
保护和传承民间口头文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间口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直接载体,具有极强的认知价值,体现了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当代的民间口头文学保护经历了因整理而保护和为传承而保护的两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这一些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在民间口头文学保护过程中,应注重恢复活态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注重传承主体的自我修复与更新功能,还原民间的自然文化场域,提倡遵循自身规律的保护与渐进式发展的模式。要以一种长远的可持续的视角关注保护问题,充分借助法律手段,尊重知识产权、尊重民间文艺传承人的权益,保护口头文学的使用途径与价值,避免其遭到滥用或非法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白话短篇小说,起源于都市中的“说话”艺术,在“说话”艺术盛行的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话本小说,它的产生奠定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最基本的艺术形式。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独具风格的叙事体制。而这种叙事体制的产生,又是说书场上的具体条件所规定的,也是说书艺人根据当时的需要而采取的特殊手段。经过说书艺人反复的实际运用,证明它适用于说书艺术这种形式,于是被逐步地确定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到明代以后,虽然“说话”技艺已经衰落,但明清的文人们  相似文献   

12.
民间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是现代文化创造的源泉,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越加重视。在创意经济时代的今天,创造与提升民间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地方文化资产,对其保存与发展是我国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创意经济时代,创意产业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民间传统工艺技术多为手工时代的产物,因其承载民族、地域文化与精神,浓缩百姓勤劳、智慧与追求,而富含极高的实用、历史文化与艺术审美价值。但由于民间工艺本身革新局限以及时代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技术传承逐步衰落。民间传统工艺技术得以传承与发展以及自身价值得以彰显,需整合政策、法律、教育、市场等多重要素。  相似文献   

14.
现代城市消费文化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传统民间文化和艺术濒临被淘汰的边缘.民间社火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蕴,但目前民间社火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城市化所导致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民间社火衰微的根本原因,致使民间社火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表演艺术水平整体下降,民俗文化意蕴正在淡化.民间社火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理应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孔庆庆 《兰州学刊》2011,(12):161-165
最早的"小说"一词,实际上指的是文言小说。文言小说的自觉审美创作不代表白话小说的审美自觉,白话小说的产生、发展与说书艺术密切相关。从说书艺术的渊源来看,说话艺术的出现应该早于话本,而话本创作是对说书艺术的模仿。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内容上没有承袭前人之嫌,虽然它们的模式大都相近,但是其故事已经不再见于史书,是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且数量巨大,形成自己固定的模式和美学风格,可称其为一个文学流派。尽管它的情节关目颇具浪漫色彩,但毕竟是对真实的人与事的文学化反映,这正代表着它的成熟。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自觉审美创作便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6.
民间艺术是留存民间的艺术瑰宝,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新和县的维吾尔族民间歌舞音乐艺术和民族乐器手工制作技艺,具有共生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文章对如何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如何惠及民生服务于社会的一些思路和做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故事的传播,是小说、戏曲、说唱与图像传播同步进行的;图像传播更直接形象,更能被一般公众接受.随着明清小说的发展,特别是版画刻印的发展,<西游记>的版画插图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传抄、雕板和印刷过程中,历经数百年,已经有了许多种版本和艺术形态.同时,书中的版画和插图,也有了许多各具形态和特点的作品.这些版画、插图和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相互对应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而且也能够反映出版刻艺术和绘图艺术的发展、演变与继承关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立法保护是一种需要,也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在分析民间文学艺术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在未来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立法中,对民间文学艺术应当采用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9.
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理当是对应统一的,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往往又会出现两种价值相背离的现象.在书画艺术品市场看似繁荣的背后,存在着许多令人费解的困扰和隐忧.艺术创新与繁荣离不开艺术大师,创造能使更多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健全艺术品交易的市场游戏规则,形成一套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对书画艺术创新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辽阔草原上世代流传的蒙古族民间童话,是劳动人民口头文学中的一种幻想性质的故事。它在整体的艺术形态上具有鲜明的旷野和大漠情趣,浸润了古代神话艺术的浪漫和蒙古族史诗文化的奇异瑰俪,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民间的艺术文化特色。近年来,由于《中国民间童话丛书·蒙古族》一书的出版(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11),以及当代童话创作中对继承发扬传统的提倡,亟应对蒙古族民间童话的文化内涵、价值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