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是由其自身的思想品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素养构成的,其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从提高思想品德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教学能力、加大情感投入等方面提高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赵芳  黎海燕 《南方论刊》2013,(7):104-105,8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担负着从历史教育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为了增强"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其话语主导功能,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实现四个方面的结合,即理论与史实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性与情感相结合、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是教师传导、输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基本媒介和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类别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符合大学生接受规律和心理、情感、利益需要的教学话语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创新话语内容、转变话语方式、重视情感话语和汲取网络话语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爱学生,爱教育,还要爱课程。因为"爱课程"才能从情感上接受,情感是核心,是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核心;才能从行为上落实,行为是手段,是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途径;才能从知识上夯实,知识是前提,是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才能从意志上坚守,意志是保障,是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保障。"爱课程"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情感又反作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无意识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重要手段。无意识教育具有过程的隐蔽性、情感的愉悦性、主体参与的平等性的特点。无意识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人格感召、健康有益的活动、环境的渗透熏陶、大众传媒的牵引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无意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情感教育理论主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学生学习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在此从介绍情感教育理论着手,论述了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切实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理论方面的探索与创新,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功能,重新审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重新认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指导意义,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单纯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走向知行统一的开放式教学。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实施,教学质量的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仍面临评价目标、范围、方法与效果的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问题研究的发展,必须实现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效果研究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学,既不能照搬普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方法,也不能照套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模式。根据职业教学的目的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自身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定位于使学生做人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以及做事的原则与方法的渗透和强化,实现这一定位目标应强化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改革教学机制、创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地位尤显突出。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是新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前提与基础、实际操作与实施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知行统一观"要求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亦是如此,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但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我们应以毛泽东"知行统一观"为指导,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上不拘一格,在内容上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还要建立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监督机制,使社会实践教学真正落入实处。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探索思政课讲道理的方式方法。作为启发式教学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启发方式,问题启发式成为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讲道理要把握好灌输意识和启发思考、把稳方向和发散思维、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启发式教学推动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道理,需要依照"引入问题" "思考问题" "辨析问题"的逻辑次序展开,以"做好教学设计,合理设置问题情境"为前提,"鼓励独立思考,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进行透彻分析,推动学生举一反三"为目标,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实现道理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需要不断探索和提升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效果。为了取得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引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格局,可以大胆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在准确把握课程教材学理逻辑的基础上,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层次和活动体系,从抽象理论知识习得环节到感性体验理论所生成的语境环节、再从理性与感性结合代入身份、情感和思考的对话交锋环节,达成产出效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环环相接,联动发力,实现有助于掌握理论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生成观念价值的进阶性目标,为此探索形成“以知引情—以情通意—以意促行—以行践知”为主要内容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四步法模式,进阶式地延伸理论课堂,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持续推进“三全育人”和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材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保证高水平思政课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必须重视专业课教材的思政建设质量。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是指专业课教材在传授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思政内容方面所体现的政治性、全面性、适宜性、新颖性、利学性等特征的综合反映。明确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维度,有助于建构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升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的有效路径。最后,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实施“三步走”策略,提升了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为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提升提供了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脱离大学生生活实践的现象。思政教育者需要从厘清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维度入手,需要从教改理念、实施方式、内涵建设和统合机制四个方面着手突破,需要从五个结合的路径策略着力打磨,建构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生活化”范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设的公共理论课程,基于其特有的意识形态以及教材体系的统一性,广大教师必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育人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思想理论教育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际相结合,力求寻找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与医学专业育人目标的契合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真正接上“地气”,避免一味的“灌输与说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意识形势斗争日趋复杂化的今天,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教学被边缘、理论被质疑、课堂被僵化等挑战,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时刻保持激情,并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认知社会、推进与社会、与历史、与课程、与学生的四维互动式课堂改革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思政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8.
整体性是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概论》课程在知识板块与结构上,本身就具有整体性特质。从学科知识来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构想等部分,遵循历史逻辑统一性要求,在知识内容、理论成果、教学体系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整体性布局,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思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理论课程教学的说服力、影响力、征服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整体上把握好《概论》课程的内在逻辑与理论价值,确保课程目标的有序达成。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一个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精神理念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于其内容的科学性、目标的明确性等特点,必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指针和具体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应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社团活动和校外实践等多个环节之中,积极发挥各种教育载体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