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戏剧翻译实践中常常看到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并未遵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进行了大胆编译(删除或增加某些内容)。从语用学理论和戏剧语言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戏剧翻译中的一些实例分析,认为戏剧语言的特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戏剧对舞台直接效果的追求,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在戏剧翻译时失效,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2.
戏剧的二重性决定了戏剧语言的特点: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含蓄化和富于修辞。奈达曾经说过: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戏剧翻译尤其如此,舞台演出的即时性,视听性和无注性决定了观众对戏剧意义的即刻理解。在戏剧翻译过程中,为了让译文接受者和原文接受者获得同样的反应,首先要保持语用对等。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含意理论、语境理论三个方面论证了语用学理论与戏剧语言的相关性及语用翻译对戏剧翻译的适用性,希望对戏剧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诗性美是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之一,而特殊表达方式的应用往往是创造戏剧语言诗性美的重要手段。因此,戏剧翻译中特殊表达方式的处理往往会影响到诗性美的再现效果。在此以《茶馆》中几个特殊表达方式的两个英译本为基本语料探讨了戏剧翻译中再现诗性美的一些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戏剧文本中成语进行翻译不仅要考虑成语字面意义下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考虑戏剧语言可表演性、精炼和个性化等特点。语用等效强调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将原文的语用意义充分传递给译文接受者,使作品在译文接受者和原文接受者身上产生大致相同的效果。本文以《茶馆》英译本为例,对这部作品中的成语翻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在戏剧文本翻译中应用语用等效原则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语用预设与百科知识以及语言使用者的风俗、信仰等文化因素息息相关.在戏剧翻译中,语用预设显在地制约着观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在<上帝的宠儿>、<茶馆>中,译者在戏剧独白和戏剧对白的翻译中创造、移植或突显语用预设,以保障戏剧语言内交流与外交流的通畅,从而使观众(读者)获得欣赏文学作品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戏剧语言的灵魂全在于对话 ,而戏剧对话提炼于现实生活 (具有现实性 ) ,又具有诗的特性 (具有诗性 )。因此 ,对戏剧对话的翻译 ,主要是对原剧语言的现实性与诗性的移植过程。通过对一些译例的分析和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戏剧对话的“现实性”的两个层面和诗性的三个层面在翻译中如何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特点和戏剧的特点决定了戏剧翻译的美在于社会美、诗性美和异化美.这三个方面应该在戏剧翻译中得到充分展示,从而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本身有着与生俱来、特色鲜明的艺术性,戏剧语言具有强烈的舞台性,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容。在戏剧翻译中,译者除了要考虑戏剧舞台效果、视听效果、观众的接受性和戏剧文本语言动作性等因素,还应考虑戏剧的语言表述、礼仪文明、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文化视角下的戏剧翻译路径选择是:扮演好文化协调者角色;提升译者文化素质,选择恰当表达方式;全球化融合与本土化坚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翻译观。  相似文献   

9.
关于戏剧翻译,尤其是以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的研究一直很少.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文本的双重性,一是可以被视作是一部文学作品,二是可以作为舞台演出的一重要部分.本文从<推销员之死>两中译本为个案作为研究,对戏剧语言翻译从多角度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早已被译介到中国。我国对奥尼尔及其作品的研究可谓全面、深入,但单就其作品的翻译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却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根据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 Leech的质量前景化和数量前景化理论,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奥尼尔晚期杰出戏剧《送冰的人来了》中的前景化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并尝试性地提出戏剧翻译中前景化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力图引起广大译者对前景化语言的关注,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语境中,“地方性知识”并未泯灭或消失,反而得到复兴和传播。对于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可以从“创造性转化”:电视传播与戏曲联姻,晶体与火焰:《梨园春》的注意力和影响力,文化维度:全球化“认同的力量”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其复兴的原因。并指出“全球性思维,地方性行动”的传播理念,文化的本土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多样性特点正是抗拒全球化及电视同质化、复制化的有效途径。因而民族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走出低谷、走向繁荣不但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同时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提出语用学研究应致力于探讨语言的运行机制,即考察交际者在特定语境里如何通过顺应性语言选择来满足其交际需要,实现其交际目的。就翻译而言,它是一种类似但更加复杂的语际交际活动,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互动、选择与顺应。语言顺应论把翻译纳入一个连贯统一的框架,给翻译研究带来三点启示:翻译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也是动态顺应的过程,更是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模式,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话剧本身的特性出发,以关联理论探讨话剧翻译。因语言文化差异,原剧本和译语文本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根据关联理论,成功的译文只是相关因素间的趋同。翻译话剧时,为使原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要求在认知环境相关的方面与原文相似,译者应力图以灵活的方式在再现人物角色和保持表演效力两个方面使译文向原剧本趋同。  相似文献   

14.
语言风格学是一门从修辞学和文艺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有关语言运用的新兴学科;工程俄语是科技风格的俄语,是工程技术领域的交流语言。从语言风格学的视角来讨论工程俄语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特点以及结合实例分析工程俄语的翻译可知,只有正确的掌握专业术语、精准记忆缩略语、准确翻译同根词、把控翻译对象的间架结构,才能提高工程俄语的口头、书面翻译技巧和准确性。与此同时,还应基于俄语和中文的不同语言特点,将工程俄语同译者母语(即中文)相比较,处理好翻译的语序和取舍关系,并且不断积累和更新相关科技知识,才能做好工程俄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从戏剧舞台艺术的视听性出发,以《茶馆》英译本为例,论述了戏剧对白翻译在语音效果、塑造人物形象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三方面的特征,同时探讨了这三个特征在具体文本中的表现及应用,其目的是指出戏剧翻译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特殊性,为译者在具体翻译中应持有的原则和方法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和交际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辨义论”与“译意论”的译者主体、翻译主体及其间性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所涉及的“语言符号转换”与“意义再生”的层次和维度,旨在揭示高屋建瓴的“辨义论”和条分缕析的“译意论”都是以原文为取向的译意“忠实”论,“辨义”即“译意”,原意是本源。因此“辨义论”与“译意论”一样,对宏观的文化交流和微观的语言转换具有相同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的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示意—推理过程,说话人提供最大关联的信息,听话人则根据语境对信息进行处理,挑选关联性最大的假设,获取最佳关联,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使交际获得成功。关联理论也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交际行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或行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是沟通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以实现成功交际的桥梁,扮演着双重的角色。故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视具体情况采用顺应译语文体规约的归化翻译或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戏剧文本具有双重性——可读性和可表演性。这使得戏剧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变得相当复杂。同时,相较于其它翻译领域,时下对于戏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显得相对较少。故本文通过《茶馆》及其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戏剧文本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及其动因,以期对戏剧翻译实践方法技巧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