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范巍 《理论界》2006,(1):144-145
新建本科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新建本科院校应构建以培养能力为重心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一般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分析现行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21世纪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入手,应科学构建工程类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保障系统,认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一个多元整合的过程,涉及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应用型目标导向与学术型目标导向的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整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与模式的整合等。整合意味着两者的相互融通与统一建构。当然在整合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办学特性并没有消解。建构一个内部整合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辽东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国际经贸、英语、朝鲜语"位一体"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体现学校鲜明的地域优势和办学特色,适应地方社会需求而探索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5.
林中燕 《东南学术》2011,(2):244-248
两岸经济与文化进一步融合,对海峡西岸高等院校开展"分段对接"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的实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文章分析了两岸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提出两岸"分段对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能力架构、产学研一体化模型构建以及博雅教育体系设计等措施,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架构。  相似文献   

6.
国家在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背景下需要大批新工科领域的人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应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状,文章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管理与监督等五方面阐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解构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异质化发展之路。在应用型和社会人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统领下,多元培养,主体联动,学校通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社会组织凭借学产结合的实质性参与,学生经由持续有效的职业体验,实现人才培养中技能职业化和精神职业化的有机统一,最终保障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职业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ISEC项目)是由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外知名高校和国际教育专家共同研发并面向国内部分本科院校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采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双向学分互认的管理办法,对我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例,结合新形势下我校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借鉴和汲取ISEC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重构我校自有的本科课程体系,从而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高校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求原有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尤具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此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一体化”理念;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当然,在在合作培养中,高校不能盲从企业需求而丧失自己的传承创新功能,不能弱化课堂教育而矮化育人功能,企业应关注大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设置地方特质不鲜明、师资储备面临瓶颈、学生综合素养未能充分彰显等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法学教育应根据地方特质,以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目标定位为引领,以创新性课程体系为重要基石,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核心目标,为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1.
中职本科院校合作培养“3+4”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推进中职层次上移、调整与完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承德工业学校与河北工程大学选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试点改革项目,提出分段培养机制专业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进行本专业分段培养目标的确定、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试点项目的健康推进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实施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地方本科院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QQ群等交流平台,探索网络环境下适合地方本科高校生物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在实施翻转课堂软硬件不足的问题,改变原有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单一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学分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入手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新建本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要推进地方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此,文章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客观必要性、培养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构建教学型多科性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目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改革的关键.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将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专业结构优化与动态调整,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进行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旅游教育体系的成熟与完善。民办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旅游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从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应用型旅游人才的能力构成;从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民办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出了从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多元师资建设及多维考核评价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以期有益于民办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工程教育认证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一流新工科建设的点睛之笔。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制定适合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结合河北工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从人才定位、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确定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位一体育人新模式。研究成果可以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期为地方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力视角的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雪琳  王春生 《理论界》2009,(6):202-203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层次与人才培养类型模糊不清.为此,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服务于区位经济发展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分类评价:地方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地方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坚持以科学性、地方性、师范性和导向性为原则,以师范类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从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和教育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地方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类评价,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地方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