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国百年的文论建设是在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的,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是从清末的王国维等一代学人倡导学习西学到新中国成立;第二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三个阶段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第四个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它的理论轨迹是从政治的诉求到审美的诉求,再从审美的诉求转向文化的诉求。在这种不断的转型中,中国的文论建设困惑重重,中西融合的建设思路是一条可取的通途。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阶段;二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图像时代";三是90年代末迄今为止的"身体美学"阶段。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方面相互镶嵌啮合;另一方面又各具独立而鲜明的特色,构成了一种包含多层悖论式的相异面之间的融合文化,体现了现代与后现代相交织的特点,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冲突与融合的特征。未来的审美文化就发生于人与不断被疏离的自身的抗争之中。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 ,其基本线索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2 0世纪 80年代末 ,是“三个代表”思想的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 :2 0世纪 90年代 ,是“三个代表”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第三阶段 :从 2 0 0 0年 2月到 2 0 0 1年 6月 ,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阶段。第四阶段 ,从 2 0 0 1年“七一”讲话至今 ,是“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一直是报纸媒体的重要内容。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闻评论成了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时评热”的出现,更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是新闻成了人文思想建设的重要资源。《长江日报》“圆桌”版在把新闻转化为人文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引导新闻受众充分开掘新闻的延伸意义,引导受众从一个个新闻事件中观察社会的脉搏,引导受众把新闻作为研究社会的一个窗口和视角,《长江日报》“圆桌”版也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该报的“媒体思想力”,成为该报的一个品牌。  相似文献   

5.
纵观建国五十余年的经济与人权发展历史 ,不难看出 ,经济的发展与人权的发展密不可分。近代中国在人权发展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建国前连生存权也无法保证 ;建国初至上世纪 70年代 ,以生存权建设为主 ;上世纪 70年代末至今 ,生存权得到全面保障 ,以发展权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6.
一美国政治学家寒缪尔·亨廷顿把 70年代中期以来遍及全球的民主化运动称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他认为 ,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民主化浪潮 ,每次民主化浪潮都有一批国家实现了民主化。“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是 1 974年从欧洲南端涌起的 ,葡萄牙、西班牙、希腊三个欧洲最后的权威主义政权相继垮台。70年代末 ,民主化浪潮蔓延到葡萄牙。西班牙的前殖民地拉丁美洲 ,一个接一个的军人政权还政于民 ,到了 80年代末 ,这片大陆已基本实现了民主化。 80代年中期 ,主民化浪潮涌入亚洲 ,菲律宾、韩国等权威主义国家实现了向民主的过渡。 80年代末和 90…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一直是报纸媒体的重要内容。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闻评论成了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时评热”的出现,更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是新闻成了人文思想建设的重要资源。《长江日报》“圆桌”版在把新闻转化为人文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引导新闻受众充分开掘新闻的延伸意义,引导受众从一个个新闻事件中观察社会的脉搏,引导受众把新闻作为研究社会的一个窗口和视角,《长江日报》“圆桌”版也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该报的“媒体思想力”,成为该报的一个品牌。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化 ,可将 2 0世纪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历史考据和实证主义时期 ,时间大体从世纪初到 5 0年代初 ;第二阶段是庸俗的社会学模式 ,从 5 0年代后期到 70年代末 ;第三个阶段是多元发展时期 ,从 80年代到世纪末  相似文献   

9.
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是对“信、达、雅”“形似、神似”“直译、意译”的继承和扬弃,在过去50余年内一直为国内学者们研究。该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以“信”“似”“译”翻译三原则研究和卞译莎剧(主要是卞译《哈姆雷特》)研究为特色;20世纪90年代为第二阶段,以拓展第一阶段研究内容为特点;21世纪以来的研究为国内卞氏译论研究的第三阶段,最具新意的是卞之琳中文诗歌的英文自译研究和卞之琳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0.
清末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的“借法自强”主张是对传统封建旧法的否定和对西方列强挑战的积极回应。它在鸦片战争后最初二十年 ,表现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主要内容是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和抵御西方 ;在 19世纪 6 0年以后体现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即是以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的伦理道德为主 ,以资本主义的科技发明为辅。地主阶级改革派将“借法自强”主张付诸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了解、介绍和宣传西方阶段 ;19世纪 6 0年代初至 7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阶段 ;19世纪 70年代至 90年代大力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