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平均预期寿命(简称平均寿命),它是根据一个地方人口各年龄死亡水平,预期今后每个人可能活到的岁数。它是反映现时各年龄组死亡率的综合指标,也是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推算和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发展的状况。兰州市目前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到底有多长?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分  相似文献   

2.
人口寿命在人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人口再生产分析、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模型等都离不开寿命表。但由于编辑寿命表所需要的年龄别死亡人口数据在我国不易搜集到,所以,长时间以来我国人口寿命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旧中国没有计算过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但在三四十年代南京金陵大学和陈达、袁贻瑾等  相似文献   

3.
当前 ,在人口死亡现象和研究方面有一些新的内容值得注意 :(1 )人口寿命的延长趋势。发达国家的人口寿命增加的幅度虽然很小 ,但还有所增加 ,人口寿命增长是否有极限 ?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寿命一度增加很快 ,但现在已放慢了速度。今后世界人口的寿命将如何变化 ?(2 )从人口死亡到人口健康的研究。随着人的平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 ,不健康的人群绝对数和占全部人口的相对比例也增大。人们对生命质量的关心 ,呼唤着对人口健康研究的重视。 (3 )环境对人口健康 ,人口死亡的影响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已危及到人类的自身的生存。环境公害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几乎无人能够幸免。 (4 )“安乐死”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 ,自然死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结束生命的唯一合理形式。这个理念现在受到了挑战。关于安乐死是否合理牵涉到现存的人性、伦理、道德和法律等诸多方面 ,要判断是非 ,可说是世界上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4.
从“五普”数据看吉林省人口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 2 0 0 0年人口普查有关吉林省人口死亡状况的数据计算得到的用于衡量人口死亡水平的几个指标显示 ,吉林省总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自建国以来持续降低 ,预期寿命不断增长 ,居民健康水平呈良性发展。但是 ,总人口死亡水平持续降低的同时 ,死亡模式还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 ,吉林省农村地区的妇幼保健水平以及养老保障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不同婚姻状况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婚姻状况是影响人口死亡率的重要社会因素。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明显低于未婚、离婚和丧偶人口。这种差异表现在几乎所有年龄组中,但在低年龄段差异最大,随着年龄提高,差异趋于缩小。20—80岁暂时预期寿命的比较显示,未婚、丧隅和离婚人口预期寿命之间的差别不大,三者均明显低于有配偶人口,平均差距约为7岁;此外,婚姻状况对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1981年的中国人口生命表为模型生命表对2010年的人口按龄死亡模式进行修正,测算2010年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至5.58‰;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超过73岁,女性预期寿命为78岁;近10年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幅超过4岁,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然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婴幼儿和老年人口存在严重的死亡漏报,现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巨大挑战。偏高的女婴死亡率虽然较2000年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对女性的社会歧视仍在威胁中国的人口安全。  相似文献   

7.
《人口学刊》2018,(6):31-39
本文使用生命表的研究方法对2016年吉林省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推算吉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主要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吉林省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78.12岁,其中男性为75.83岁,女性为80.61岁。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吉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相比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1.94岁,其中男性提高了1.71岁,女性提高了2.17岁。分析疾病因素对人口死亡的影响,主要疾病致死率非常高,其中前10位死亡原因引起的死亡比例占98.94%,前4位死亡原因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9%,影响较大的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进一步分析主要疾病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发现,循环系统疾病是对人均预期寿命影响最大的疾病,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要想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进而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干预体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公共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8.
任强 《人口研究》2007,31(5):75-81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已经突破60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许多国家已经完成了人口转变,其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以下。与此同时,人口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死亡水平显著降低,期望寿命在不断提高。本文利用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192个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系统分析了世界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在过去50年里的演变态势、区域差异以及演变模式。结果显示世界人口期望寿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增长,有50%以上的人口或国家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70岁。演变轨迹呈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区域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总体上较发达地区增幅大,人口比重上升幅度也很显著。人均期望寿命增幅最大的是亚洲国家,非洲国家与世界不同步,而且区域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相似文献   

10.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生活水平的一个综合性人口统计指标,在人口分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过去通过生命表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工作量大,对大多数人口工作者来说,很不方便。实际上,在进行生命表计算时,除按龄死亡概率外,表中其他各项指标均为派生指标。根据这一道理,本文介绍一种用按龄死亡概率直接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简便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文章运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和两次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死亡数据建立了时序关系,有规则地进行了调整和修正,并编制了新的简易生命表。文章系统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在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将年龄结构死亡模式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动的影响做了分解,考察了不同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动对期望寿命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2.
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死亡水平的综合指标,其特点是不受实际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便于比较分析。解放前,我国无完整的死亡统计资料,无法得到确切的平均预期寿命。解放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较完善的死亡登记制度,先后进行了若干次大规模的调查,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死亡资料。但这些资料中有一些质量不够理想,且由于各次调查的规模和复盖区域不同,使这些资料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一些限制。因此有必要通过其它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口学刊》2018,(3):52-61
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俄罗斯遗留了大量的残疾人口。俄罗斯人有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不仅存在男性人口之中,女性人口中的比例同样很高,再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饮酒方式,缺乏体育锻炼等,使得俄罗斯人口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人口预期寿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远远低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低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甚至低于与俄罗斯有着相似历史经历的韩国和墨西哥。保证居民健康和人口的稳定发展是维系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之道。当今世界,日本、欧美等各国的人口预期寿命都在持续增长,而俄罗斯人口的预期寿命却增长缓慢,这无形中拉大了俄罗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如何降低人口死亡率、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已经成为俄罗斯政府急需解决的社会难题。本文通过具体的资料数据对比一般地区与极端地区人口的预期寿命,分析俄罗斯与世界人口预期寿命的具体差距,推测出俄罗斯人口预期寿命的可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8~2018年4期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以“有配偶”和“无配偶”作为两种基本婚姻状况,利用插值马尔科夫链方法,测算65~99岁老年人口不同健康状态间的转移概率、平均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比重,并预测其2016~2030年的失能率。结果显示,无配偶老年人口失能-健康转移概率、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均低于有配偶者,但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较高;女性老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较长,但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较低,队列失能率较高;2016~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失能率呈上升态势,在2026年前后将达到稳定状态;无配偶、高龄和女性老年人口是未来失能的高危人群。可见,婚姻状况会对老年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产生重要影响,有配偶对老年人口健康维持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寿命表是依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某特定人群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口的死亡率编制出来的一种表。其基本原理是假想有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按该地该时期各年龄的死亡率先后死亡,直到全部死亡,从而了解这一代人的死亡与生存规律。寿命表的用途很广,它不仅在不受人口构成影响下可以说明平均寿命的长短,某种疾病的危害,而且在预测未来人口发长趋势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依据。寿命表分为完全寿命表(按一岁一组编制)与简略寿命表(按五岁或十岁一组编  相似文献   

16.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生活水平的一个综合性人口统计指标,在人口分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过去都是通过生命表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工作量大,对大多数人口工作者来说很不方便.实际上,在进行生命表计算时,除按龄死亡概率外,表中其他各项指标均为派生指标.根据这一道理,本文介绍一种用按龄死亡概率直接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死亡水平间接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几种常见的死亡水平间接估计方法 ,以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原始数据为基础 ,估测了五普人口粗死亡率、死亡漏报水平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18.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六普人口资料,分析各地死亡人口年龄综合指标,探索我国31个省区出生时预期寿命及经济人口社会变量,与2010年人口死亡率的关系.方法: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技术和相关回归分析拟合技术.结果:我国普查调查人口死亡率低于当年登记的人口死亡率,各地区人口死亡率全面低于全国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登记误差主要发生在我国农村,及西南和部分西北地区.结论: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中,死亡人口、死亡率漏报率为18%左右,死亡人口漏报数量可能与外出人口数量,农村基层管理等有关.而出生时预期寿命,65岁以上老人比例等指标对于该地区人口粗死亡率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关于新冠疫情下人口死亡率变动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对此,基于人类死亡率数据库,测算了27个国家(主要为欧美发达国家)2020—2021年(截至2021年9月26日)的平均预期寿命,并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进行了分年龄分解。结果表明,27国中绝大多数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经历了较为显著的下降。其中,美国、俄罗斯和保加利亚的降幅最大,分别达到2.2年、2.1年和1.8年。在2021年,27国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趋势出现分化。其中,西欧和南欧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有所反弹,但少数东欧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则继续下探。进一步的分年龄分解表明,2020年27国15岁平均预期寿命的下降绝大部分是由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下降所致,而年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降的作用较小。另外,男性在多数年龄上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大于女性,但在高龄阶段,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要小于女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7国中绝大多数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2021年有所反弹,但部分国家年轻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仍然显著,并呈现一定的扩大趋势,反映出新冠疫情死亡风险的年轻化特征。研究展示了新冠疫情下人口死亡率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