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身处明清社会的转型时期,受大的社会思潮影响,蒲松龄认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仍然认为"儒"是正统。《聊斋志异.黄英》中蒲松龄在传统的菊花意象的文化意义和符号价值的基础上赋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新价值的赋予和消解过程中体现了蒲松龄对儒家文化的遵从。陶弟化菊,黄英不复业菊都表明,虽然商人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最终都要由商回归儒,从中折射出蒲松龄对儒家文化的坚守。在这篇小说中蒲松龄还叙写了黄英与马子才之间理性掺杂其中的一段典型的儒家式的婚姻。作者在抒写爱情和婚姻之际,少了"心学"对个性的张扬,多了儒家固有的理性和温柔敦厚。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先生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虽然只收了四篇小说,但是却写了人、兽、鬼、神四种形象.当然,人、兽、鬼、神四位一体表现的又都是人,而人又都“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神和鬼又是密不可分的:“原来上帝只是发善心时的魔鬼,……而魔鬼也就是没好气时的上帝.”所以这些具体的,实在的形象又是和臆造的、形而上的形象纠缠在一起来写,他们既互相排斥,貌似各异,又互为表里、互为变换.作者在书中把他们排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根性弱点:骄傲、狂妄、自私、虚  相似文献   

3.
“狐狸”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人文和人性美的形象,置身于(《聊斋志异》的审美体系中,这是蒲松龄的大胆创造.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为传统文化语境中的美女狐精翻案,使狐狸不仅成为人性真善美,特别是女性真善关的象征,重要的是,它又是女性聪明、智慧的化身.本文从狐狸形象的产生与来源:蒲松龄的大胆创造:人性“真善美’特别是女性真善美的象征三个方面,论述了蒲松龄对传统狐狸形象的审美改造和赋予的审美新价值.这一切,都是与作者对女性的新认识和新理解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女性人物得到了大规模和类型化的描写,从而建构起了一个“蒲松龄式女子”的群像世界:对已有的“蒲松龄式女子”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从《聊斋志异》中所构造的现世与幻世这两重世界来界定“蒲松龄式女子”:即现世的凡妇奇女和幻世的花妖狐媚之流。以文本分析为主,通过关照作者笔下的这些鲜活女性群体形象并分析其建构模式,对照分析这些女性在日常家庭和爱情婚姻生活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从中所表露出来的独特个性,可以发现:与《聊斋志异》中的男性相比,作者对女性形象群体倾注了更多的喜爱与赞赏之情,同时,这一群体的角色和精神也昭示着新的社会气息,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书写崂山的篇目都是关于道教的,蒲松龄通过对崂山人、仙、物、空间的构建,展现了崂山“神异”、“神仙”、“神圣”的不同形象。崂山篇目对道教的强调和对佛教的忽略,显示出崂山本土的“道盛佛衰”以及蒲松龄本人在道教影响下的新创举。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代随着新经济成分的出现,儒学出现了新的转向,商人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士商互动现象十分明显,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反映了这一现实。但是,由于蒲松龄处于新旧儒学的接榫时代,不可能摆脱延续两千余年旧儒学思想对他的控制。《黄英》中士与商的升降分合深刻地折射了作者的这一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的正直男性神形象与中国文学中既具神秘色彩又融入伦理文化的侠意象十分契合;而神与理想文士的叠化,又使神富有知性的光芒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蒲松龄在神的故事中寄托了他的济世怀抱和诗意的人生情趣,同时,正直男性神形象又与书中美丽深情、精灵绝慧的狐子鬼女形象形成一种和谐的审美互补。  相似文献   

8.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严格遵循“现实”原则,真实表现了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工具化”的悲惨境遇。蒲松龄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超凡的女性形象、平凡的女性形象,一部分超凡的女性因具有超凡能力而拥有自己的意志,保持着独立人格;另一部分超凡的女性和平凡女性因将封建道德理念内化为自身需求而无力拥有独立人格,依附于男权社会。蒲松龄尊重、欣赏女性,对她们受“制度”控制无法冲破现实藩篱的无奈与不幸给予了同情和怜惜。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这大概是《聊斋志异》的成因之一。《搜神集》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滥觞,而《聊斋志异》则是《搜神记》的继承和发展,它把志异小说推向了难以逾越的高峰,成为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应该说,《聊斋志异》在作品的内容上是借鉴了《搜神记》,但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却大大地超过了《搜神记》,例如作者在篇末精心撰写的“异史氏曰”,就是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西汉的司马迁做过太史令,所以在《史记》的“论赞”中用了“太史公曰”,为后来的修史者所沿用,成为古代史书的体例。而《聊斋志异》所写的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雅爱搜神”,犹如吴承恩酷好稗史。他们一个写猕猴王,一个写狐狸精,都继承两千年来的文学传统,在不同的现实条件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拿蒲松龄来讲,他的《聊斋》描写的生活面之广与形象之多,与他涉猎群书,从“残丛小语”和名篇佳作中汲取题材,锐意创新有关。不同的题材,固然会引起作家不同的艺术构思,相同的题材,也会因不同的处理而表现作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短篇小说集,它的内容极其丰富,作者以进步的审美观塑造了许多个性突出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以进步的审五双刻画了大量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丑的形象.这些作品寄托了蒲松龄的”邓债”.本文报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一、“丑”在艺术上的价值在理解《平斋志异》进步的审丑观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下“丑”在艺术上的价值。何谓“丑”?“丑”是与“美”相对立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以拙劣的物质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和歪曲.”①“丑”是“假”、“恶”的集合,是对“假”与“恶”的感性显现.“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民间故事《叶限》为切入点,结合当代壮族的民间文学与民俗事象,解读民间文学的“神人”、“神物”等形象。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神人”与“神物”等形象是崇拜对象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神思”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灵感和想象力的艺术思维,交融着民间信仰的神秘力量。它对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文学领域里,从魏晋之际把小说分为“志人”、“志怪”两大支后,降至唐人传奇,旁及元明戏剧,清代小说,其中“谈狐说鬼”或有狐鬼形象、情节出现的作品,为数可观。而脍灸人口的如《宋定伯卖鬼》、《倩女离魂》、《牡丹亭》等等,均有其独到之处。最为世人所公认并欣赏的,便是集谈狐说鬼之大成的《聊斋志异》。在此书作者蒲松龄笔下,写了不少成功的孤鬼形象,那种“刻镂物情,曲尽世态”,“各出其情,状无所隐”(蒲立德《聊斋志异序》)的艺术成就,是此书具有历时不衰的引人魅力、久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以狐鬼为题材,或住作品中有狐鬼形象或情节,是不会妨碍作品获得成功的。因为它们的作者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寄托了蒲松龄的审美理想与别样情怀。这些端庄奔放、热情守礼、矜持主动的狐女,集娇媚、多情、灵气于一身,正是古代书生心目中心目中孜孜以求、渴望已久的女性形象。它们既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热情歌颂,对女性智慧才能的肯定,也是作者潜隐在心灵深处的欲望袒露。  相似文献   

15.
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与“天文”相对应 ,其基本蕴涵是“文明以止” ;“人文主义”与“神学”相对应 ,其基本蕴涵为人取代神居于世界和价值的中心 ,高扬人的理性、自由、价值和尊严 ;作为“人文”与“人文主义”之价值依托的“人文精神” ,它从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追问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 ,并因其批判和超越的特质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申·猴·悟空     
十二生肖是我国民间的古老习俗。“申”为何与“猴”相搭配?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猴子喜欢在这时间伸臂跳跃,伸与申谐音,于是,申时就属猴了。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那则更形象有趣。 “申”,甲骨文的形体学者释为“闪烁的电光曲折延伸之形”,是“电”字的初文。申作为地支字后,派生了电加雨的“电”字,先民看到闪烁的电光划破黑暗的天空,感到奇妙,认为是天神在显形,故商周两代也把“申”作为“神”字。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是当时闻名乡里的“小神童”。19岁的时候就考得全县第一名,中了秀才,可谓是人见人夸、才气飞扬。蒲松龄的家乡有个姓石的老乡绅,非常不服蒲松龄的才学,暗自发誓要和他比出个高低。这天在大街上,石乡绅和蒲松龄相遇了。他叫住蒲松龄,盛气凌人地问:“听说你年纪轻轻就学富五车,你敢不敢和我比试比试?”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阿宝》中的“孙痴”是作者的自我投射。把蒲松龄与孙子楚加以比较 ,可以发现 ,蒲松龄是借小说来为“痴人”正名 ,借孙子楚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之梦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在《聊斋》中积极鼓励士人“弃儒从商” ,但他仍持“右儒左商”的态度 ,“从商”的目的仅仅是士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穷困 ,尔后重新实现“儒业”的理想。蒲松龄主张儒商在经商活动中不失“儒家品德” ,这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聊斋》中对“儒商”的致富过程叙述过于简略 ,看不到“儒家品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作者毕生投身举业而缺乏商业活动经历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如所周知,中国古代作家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摹拟前人的优秀作品。蒲松龄也曾采用这个方法来体认和吸收唐代传奇的艺术经验。他的《续黄粱》、《莲花公主》、《织成》、《葛巾》、《武孝廉》在唐传奇中有其蓝本。鲁迅先生说蒲松龄“抚古”、拟唐人小说,强调了蒲松龄学习唐代传奇的事实,揭示了《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渊源。蒲松龄自己在《聊斋自志》中也把《聊斋志异》比作干宝的《搜神记》,在《感愤》诗中把它比作洪迈的《夷坚志》,当他郑重地为该书命名时,用的也是唐人语汇:“志异”二字出于沈既济的传奇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