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刑事诉讼模式作为刑事诉讼运作的中轴,由一定的刑事诉讼价值理念所决定,并由一系列诉讼基本方式体现出其控辩审三方法律关系的核心内涵.对于刑事诉讼模式的称谓及定义在学者中有着并不相同的界定,而古今几大主要诉讼模式也显现出各异的特征.我国刑事诉讼模式以"强职权主义"为基调,而法文化的共性和相异性决定着这一模式的基本改革走向.  相似文献   

2.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分别采用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就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分配而言,在主体、客体和价值追求等方面互见长短,各有利弊.以职权主义为背景吸收当事人主义因素,以增强庭审方式抗辩式色彩的我国刑事诉讼改革是世界范围内两大法系相互借鉴的又一典型例证.在此背景下,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具有了新的涵义,其分配折射出采取削弱法官主导作用和强化控辩对抗程度两大举措的我国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价值取向,但仍需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3.
2011年的刑诉法修改,是继1996年以后,中国刑事诉讼法作出的又一重大调整。本次修改虽然呈现出一定的亮点,但总体上突破不足,无法解决长期存在的疾瘤。基于这种情况,中国刑事诉讼在适用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理性、务实的原则,在承认刑事诉讼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坚持刑事诉讼本位化,努力追求刑事诉讼技术化,以保证刑事诉讼能坚守独立的法律品格,发展自身的司法技艺。结合中国目前的司法图景,应力图纠正和排除当下不利于刑事诉讼发展的因素特别是矫枉过正的"当事人主义"弊端,借鉴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基本特点,形成与中国司法资源相匹配的"混合制"诉讼模式,以利中国刑事诉讼平稳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两个概念。执行刑事实体法是刑事诉讼的单一目的 ,保障人权则是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主题性任务。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理论、实体真实主义和正当程序主义理论并非以刑事诉讼目的为主题 ,而只在刑事诉讼法的目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对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扭曲导致了检察官在审前程序和审判程序中存在角色错位问题。检察官在审前程序中是客观中立的国家法律监督者,在审判程序中却转变为与辩护方积极平等对抗的控诉者。这种角色错位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效力受到限制,案件事实无法得到全面发现等。解决检察官角色错位问题,首先要以当事人主义作为未来刑事司法改革的宏观模式选择;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审前程序中引入司法官和加强律师辩护权利实现检察官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察日本刑事诉讼中诉因制度的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学说,展现诉因制度背后所隐藏的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两种诉讼模式的冲突与妥协的过程。并从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作用以及诉因制度所体现的刑事诉讼制度构建方法的角度分析诉因制度对中国刑事诉讼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刑诉模式的构建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根据社会优势价值理念进行刑事诉讼价值选择的过程.刑事诉讼模式的价值包括其外部价值、内部价值、经济效益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我国现行的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以对抗式为主、审问式为辅的"第四模式"应是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刑事证据开示是起源于英美法系的一种证据制度,由于其能够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其刑事诉讼程序中予以适用。中国在1996年颁布了新的刑事诉讼法,虽引入了对抗制诉讼机制,但证据开示制度作为对抗制诉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却没有被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引进,因而我国整体诉讼模式仍然没有脱离职权主义色彩。在我国刑事诉讼改革中淡化职权主义,强化当事人主义,引进证据开示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目的是刑事诉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中外各种目的理论各有不足: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以个人同国家的紧张对立为基础,割裂了程序与实体间的联系;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无论对立或统一,都不能成为刑事诉讼的目的;双重目的论实行了逻辑上有矛盾的二元并立;消解冲突说没有独立的品格.各种目的理论都有工具主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效率优先、兼顾公正"的相对工具主义价值主张,以及"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价值平衡主张,均不可能正确解决我国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问题.刑事诉讼价值冲突的本质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中突.确立"人权保障优先"和"程序公正优先"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宪法精神、推动刑事司法文明建设、走出价值选择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秩序和自由是法律价值中两个基本的价值。它们在刑事诉讼中则分别演变为犯罪控制和权利保障两个价值观。在这两个价值观的理论支撑下,分别构建了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大诉讼结构模式。而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诉讼结构:结合主义。我国应选择适度偏重秩序,突出强调权利的双重价值目标,并以此构建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结合主义诉讼结构  相似文献   

1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次出现了'公正审判'一词,在刑事审判阶段大量吸收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模式内容,使校辩双方地位趋于平等化。但侦查阶段,我国始终奉行的是职权主义模式,几千年义务本位的法文化背景直接或间接地使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地位的实际客体化,从而使犯罪嫌疑人和辩护人与国家侦查机关的地位不平等,没有达到'公正侦查',以至于形成'控'、'辩'前提条件不完备的诉讼结构失衡,我们所期待的公正审判将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因此笔者试图在我国侦查阶段引入以'弹劾制'侦查现为支撑的当事人主义侦查摸式,使其与当事人主义趋向的庭审相适应、并且适当做好侦查与庭审之间的衔接工作,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化理论来看,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型刑事诉讼模式向现代型刑事诉讼模式转化的历程。传统型刑事诉讼模式与现代型刑事诉讼模式之间在主体构造关系、事实认定机制和程序运行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在当代中国,在依法治国、人权保障、市场经济的语境下,我们应当遵循在传统继承与法律移植、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诸价值理念中寻求平衡的理论路径,推动中国刑事诉讼模式向中国特色的现代型刑事诉讼制度转变。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模式的进化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模式不仅是刑事诉讼法学界研究的理论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改革刑事诉讼制度所必须涉及的基本要素。以法律进化论为视角,以美国学者帕卡的刑事诉讼模式学说为理论背景,运用价值分析法,在立足传统的研究成果之上,剖析了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重构可能存在的误区,并建议从本土法制资源和环境的改善为出发点,在强调制度整体性的基础上重构我国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5.
调解现代化运动以原子主义“自治性商谈模式”为基本范式,与古代调解强调社会秩序与社群关系的整体主义模式形成鲜明对照,也与法院审判“他律性抗辩模式”迥然不同。就此而论,调解现代化运动是对古代调解与现代审判的一种扬弃,它构成了人类纠纷解决史上的一次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6.
侦查公正是整个刑事诉讼公正的基础。我国现行侦查模式具有单向性、超强的行政性、任意性等特点。现行侦查模式的设置使犯罪嫌疑人沦为侦查客体的地步,不利于人权保障,有碍刑事诉讼正义。改革现行侦查模式、确保司法公正是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一项普遍关注而又急迫的课题。改革的重心在于强化对侦查的监控,实行法院令状主义,赋予律师在侦查阶段广泛的参与权,强化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权利的保障,实行侦查行为可诉化。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是规范刑事证据运用的基本准则。而在现行刑事诉讼法增强了控辩双方的对抗力度、强化了控方的举证责任的背景下,如何规范公、检、法在刑事诉讼中对证据的收集、运用,提高刑事证据的证明力,提高刑事案件的质量,以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便成为刑事诉讼活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刑事证据规则进行一般考察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对有关证据规则的立法现状、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的基本路径及其运用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法院变更起诉罪名的限制大体上分为实体限制模式和程序限制模式两种.我国目前在司法实践中虽然允许法院变更起诉罪名,但缺乏明确的立法规定.因此,可以结合当事人主义的诉因制度和职权主义的"告知-防御"程序,对我国法院变更起诉罪名进行相应地完善,以确保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职能是诉讼参与者在刑事诉讼中为实现特定目的进行诉讼活动的行为模式及所具有的作用和产生的功能。设置刑事诉讼职能应遵循三大基本原则,据此剖析我国刑事诉讼职能设置的主要缺陷,力图寻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研究涉台刑事诉讼问题需要把握其与一般刑事诉讼、涉外刑事诉讼、台湾涉大陆刑事诉讼、涉台案件的刑事诉讼等之间的区别。涉台刑事诉讼中具有的涉台性因素越来越广泛与复杂,明确涉台刑事诉讼的具体情形,方能便于实践操作。涉台刑事诉讼,不仅要遵循一般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还必须贯彻涉台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涉台刑事诉讼是我国刑事诉讼的组成部分,应适用我国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