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国古代号称"群经之首"的《周易》蕴含有非常丰富的盛德价值观思想,倡导以"天地之大德"为核心的盛德价值观,不仅有助于我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有助于我们建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本色"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国际格局之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深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安全的维护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在此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防止出现将"马克思主义"标签化的错误倾向;以开放的胸怀,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出发,批判地继承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以人的社会性作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有效发挥其引领作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炼出简明扼要、科学准确、为人民群众广泛认同并能自觉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以下思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和价值共识为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吸收借鉴了世界文化的有益成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其价值观上的最根本问题,即"个人与群体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认识。追求"和谐"、"以人为本"等价值理念,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民族性和包容性。要遵循一元指导、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原则,积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国魂"和"方向"的重要地位,并明确提出"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观理论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深刻,时代感强,引导意义显著,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对核心价值观构建内涵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其大众化实践并引领人们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社科普及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科普及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社科普及具有“理论贯通顶天,实践育人立地”的优势,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并为其开辟前沿阵地.只有做到辩证对待矛盾、走好群众路线、肩负起文化责任、发挥好独特功能、破除环境干扰,社科普及才能以自身的繁荣发展来完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概论课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教学主线,探求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以"扎实理论功底""锤炼理论修为"实现知行合一,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坚定"四个自信"筑牢共同理想,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  相似文献   

8.
处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重塑与提升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积极接续传统文化精华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决定了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接续文化传统根脉、丰育文化土壤和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为具体内容的实现路径.其具体目标应着眼于人民大众的人生哲学、价值观、人生理想、独创精神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来源应该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元素的主要来源。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融入爱国主义、民族自强、和谐诚信等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形成民族文化共识,它必定带来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0.
仁义、行健、和谐,构成了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一核心价值观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形式,但却以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对其进行时代化充盈与阐释。这一价值观是一种系统的、辩证的价值观,它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其最大特点在于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以往价值观存在的知行分离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殊性"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和政治实践中的核心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特殊性"的集中阐述,包含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决定论和普遍主义观念,这些特点为马克思主义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也构成了民族主义运动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部分,意识形态一经确立就会对文化发展起到规制作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制度选择和意识形态认同上同西方的对抗并未终结,中国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的主要对象。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文化安全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和灵魂,是保证中国文化安全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西方现代伦理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的三元并行现象,我们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任何一种文化,而应当从实际出发,采取"以'马'为主,融合中西,贯通古今,多元一体,整合创新"的方针,让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文化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继续起主导作用;让西方现代文化中的自由平等精神在经济领域发挥激励作用;让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通过这样的分域、分层整合,使这三种伦理文化各得其位,各显其能,扬长避短,整合创新,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4.
执政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中国文化传统和世界文明精神为主要内容,对中国执政党核心价值理念作出精炼概括与表述,关系到党的价值理念有效的大众传播与动员,关系到中国与世界的有效对话和交流,从马克思主义理想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三个文化发展脉络中梳理价值理念的精华与共性,可以得出和谐、人本、民主、法治为执政党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出现过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和全盘西化两种极端现象,其根源都是缺乏文化自信,既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建设又影响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对中华民 族文化充满自信,并从历史和现实依据以及方法论等方面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问题,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处理传统与当代以及中外文化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文化观,从而实现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战略。这些理论继承了中国民族精神,彰显了传统文化价值、发挥了传统思维和方法,从而使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带有着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进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将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 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我们党在法治建设上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供了新的 发展思路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蕴含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价值,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本质,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文 化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社会发展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理论命题和最璀璨、最壮丽的篇章。其理论表现就是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使之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次真正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19.
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现代西方社会形成了自由主义、主体主义、个体主义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影响、作用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精神、集体主义、实事求是,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现代化就有了一个“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得到全世界的尊重、认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为指导,以现代西方正义理论为借鉴,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依托,以权利平等为核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