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交换是发生在两人或多于两人之间的互动活动。社会交换不仅为行动者提供彼此所需要的利益,而且信任的纽带将他们彼此相联。不同交换形式内含有不同类型、来源及数量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因素,而风险是产生信任的必要条件。本文介绍两种直接交换类型——协商交换与互惠交换,分析这两种交换中存在的社会信任:互惠交换中包含的风险需要更多地信任对方,因此要比协商交换产生更多的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2.
象征性交换是鲍德里亚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巴塔耶的"耗费"经济学以及莫斯的礼物交换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象征性交换是完全异质于经济交换的人与人直接的交往形式,以交互性为其本质特征。在鲍德里亚其后的思想发展中象征性交换演变为"诱惑"概念,获得了进一步的阐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象征性交换成为了理解鲍德里亚思想的阿基米德点。  相似文献   

3.
审视人类历史,由于资源、财富等的配置方式不同而出现了以分配关系为主导的社会和以交换关系为主导的社会。分配关系的形成是与物质资料的匮乏和集权与权威的至上性联系在一起的。以分配关系为主导的社会是一个一体性的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因素都可以成为分配的对象。当然,在这一社会中,也存在着交换活动和交换关系,但它只是作为分配关系的补充形式存在的。交换关系之所以能够取代分配关系而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关系,是由于社会存在着对“自然秩序”的要求,交换主体有着独立、平等和自由的愿望,以及经济活动希望提高效率。以交换为主导的社会是一个二重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非交换因素,这些非交换因素是交换关系健康的守护神,如果这些非交换因素被交换行为所俘获,就会导致政治的堕落和道德的沦丧。所以,要防止非交换因素成为交换对象,而最佳防线就是:“公共的是非交换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是布迪厄社会语言学的核心思想.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语言交换有一定的市场与调节规则;语言交换是言说者运用策略与技巧的言语行为;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表明,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种社会主体与有资本形式有很大差异.该理论也揭示了隐藏在言说者背后的诸多复杂社会因素,揭示了语言交换在权力关系的无形操纵下,人们为了利益运用各种策略进行"交换"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5.
市场交换活动在许多传统道德家看来,是与道德要求不相容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传统社会商业的坎坷命运,直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商业才呈蓬勃发展之势。在思想领域,一些理论家例如亚当·斯密对商业进行了道德上的合理性证明——市场交换有一种道德机制。作者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社会交换模型分析了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交换的变迁 ,认为转型期城市社会交换是一个阶层间交换减少与阶层内交换增多、平等的网络性交换减少与不平等的等级性交换增多的过程 ,并认为城市社会交换的变迁主要是由于交换主体的社会结构性要素特别是阶层地位的外显化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鲍德里亚向来以思想独特和怪异而著称。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鲍德里亚通过对死亡的原始象征意义的回溯考证和注解,从中引申出象征交换概念的特征,并运用这一特征来分析现代西方近代社会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及其特点,得出了与西方人道主义为主流的西方文明背道而驰的"死亡观",从而在20世纪之末奏出了与西方当代文明社会极不协调的一曲"文明的挽歌"。  相似文献   

8.
科斯的相对主义产权理念引出了模糊产权是否受社会限制的问题,而在莫斯的研究领域里,私人和公共财产的模糊性并不意味着一种纠纷。这表明产权交易只是社会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莫斯将传统的交换界定为整体性社会事实,布西亚的象征性交换及拟像的理论实际是将社会事实的内涵和整体性的维度加以区分和发扬。布迪厄的象征性资本理论看似是对莫斯的质疑,而实际上是解释了象征性交换向拟像过渡的逻辑。简化交换论也未能否定象征性交换的形式,反而从宏观与微观交错的视角解释了功利性进入象征层面,也即私人产权观合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了社会互动中的利益得失关系。语言行为作为社会互动已经得到深入的认识。但是,社会交换理论还未曾被应用到对语言行为的分析;言语互动和其他语言过程中的交换意识和利弊得失也还缺乏相应的分析。按照社会交换理论,会话、语言习得、语言规划可区分为不同层次的社会交换。结合有关语言学成果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结果不仅显示语言交换作为社会交换的层次性,而且能够揭示出交换过程中由于对语言价值的忽略而造成的社会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论公共行政中独立人格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人格是社会关系发展的产物.在分配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人的人格必然是属于依附型的;而在交换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人的人格应当是属于独立型的.但是,在交换关系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一些领域中依然存在着依附人格.这是与社会的主流不一致的.所以,需要分析这些领域中依附人格存在的基础,并寻找消除依附人格的出路.公共行政的领域就是人的独立人格尚未生成的领域,这不仅是因为公共行政的领域是一个非交换的领域,交换关系前提下的独立人格在这个领域中很难得到响应.而且,也由于这个领域中的权力结构依然属于统治和管理型式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必然会要求人的依附与之相伴随.公共行政领域中独立人格的出现有赖于行政体系性质的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他提倡敬重父母、子承父志、慎终追远,认为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孝"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分不开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崇拜祖先,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12.
李朝时期的"孝"思想是由于性理学的兴起,而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价值的。尽管如此,它与性理学的"孝"观念仍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被性理学看作是异端的佛教"孝"思想因素在李朝时期的"孝"意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正是"孝"思想传入朝鲜以后发生的重大变异,是朝鲜独特的"孝"意识结构。  相似文献   

13.
《太平经》的孝道观,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的孝道思想,以“天”论证“孝”的来源,并把“孝”和国家的治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面对东汉末年动荡的局势,对“孝”的理论进行调整,强调孝行之自然,把“孝”和因果报应联系起来,成功地把儒家思想纳入道教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伦理与道德都是历史范畴。在传统家庭中,家庭代际伦理是家庭伦理的核心,维护这种伦理核心的家庭道德规范便是孝道。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传统孝道建构的"以孝治天下"的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模式有其合理性和历史价值。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孝道面临有悖"善事父母"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继承和创新传统孝道。  相似文献   

15.
古代对孝的最基本的规定是“善事父母、仁爱父母”,主要表现在孝养亲体和孝养亲志两个方面。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孝的优良传统,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和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佤族孝道文化主要包括善事父母、尊敬老人、孝敬是"礼"、尊祖敬宗四个方面,在凝聚民族情感、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中国式养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7.
孝道自古具有维护家庭年长者权威和成员间融洽相处的作用,且被认作是“诸德之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伦理基础;因其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具有的政治色彩和社会矫正功能自然成为伦理学与政治学关注的对象,但孝道的“弥散性”和“基础性”特点使得它没有局限在某个学科的研究视域之内。近年来,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趋势使得孝道研究的领域和价值诉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心理学的视角考察孝道,了解孝道态度变迁情况、孝道态度年龄与地区等差异情况、孝道态度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孝道态度的改变、能否通过孝道教育改善人们心理和行为等系列问题,使心理学成为孝道研究、学科整合趋势的主线,探求其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独特影响作用,发掘孝道对于道德失范行为以及一些心理问题的矫治潜力。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的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不仅是指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包括精神上尊敬父母。孝是实行仁的根本,由“孝亲”推而广之则是“泛爱众”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并把它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札记》等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孝的阐述。在当前把握并弘扬先秦儒家孝道,对于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伦理道德体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严峻,数目较大、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较差,是其基本特点。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村孝道文化衰微,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老龄化问题。以传统孝道文化为根,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社会实际,重建农村孝道文化是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孝悌是"仁"的根本和基础。北宋思想家张载对"孝悌"思想作了重要发展:首先,把天地当作父母,把所有的人和万物都当作兄弟和朋友;其次,把孝悌由一种品德提升为一种精神修养。张载对传统孝悌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需要从孝悌开始,同时需要具备感恩和移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