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观剧诗是以诗、词、曲的形式题写观剧感触的诗作,观剧诗的产生几乎与戏曲的产生同步。观剧诗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到了清代,臻于大盛。清代文人学者观剧诗词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有对观剧情景和演剧场面的描述,有对戏曲艺人演出技艺的赞美,有对观剧动机的叙述,有对戏曲思想和人物的评论,也有观剧后对人生和自我的体验与感悟等。观剧诗是清代戏曲理论和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记录了一部分清代重要的戏曲史料,反映了清代戏曲演出的演变和风尚,是清代戏曲史、清代戏曲理论批评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戏曲结构的整体性是古代戏曲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明清剧论家十分重视戏曲结构艺术的整体美,并已明确认识到戏曲创作要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做到故事情节的血脉贯注,同时协调曲词、宾白和科诨等艺术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代曲家汤寅、赵瑜、谢士鹗生平史料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勇强 《学术研究》2007,(11):127-130
汤寅、赵瑜、谢士鹗等三位清代曲家,在相关的戏曲书录中,或记载缺失,或语焉不详。本文从别集、地方志中钩稽了他们的生平史料,对其家世、事迹、著作、交游等逐一作了考述。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问世后,文人纷纷为其作诗歌咏,留下许多咏剧诗,其中对李香君形象的题咏颇多,包括对其美丽容颜、忠于爱情和政治操守三方面的赞颂。这些咏剧诗准确把握了李香君形象的内涵与特质,折射出文人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尚,进一步加深了后人对李香君形象的理解,推动了其形象在后世的广泛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5.
先秦两汉形成的诗教观,以诗乐关系、"风化"说、"讽谏"说为基本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文之外,中国古代戏曲因有音乐曲调这一要素,受诗教影响尤深。一方面,元明清的戏曲评论往往依托诗教观,以儒家诗教中"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的思想评判戏曲,以示褒贬。另一方面,诗教观深刻地影响了元明清文人的戏曲观念,这具体体现在戏曲"讽谏""风化""风化艺术统一"说三个方面。戏曲在诗教观的影响下,逐步沦为教化的工具。戏曲所具有的反映社会风俗以及政治教化的功能日益显著,并成为明显倾向。  相似文献   

6.
明代文人通过明初对元代曲家的身份认同和粗略的元曲文学成就认同,初步奠定了对元曲范式性地位的认知基础;尔后经过明代中后期对元曲文学成就、艺术特征的规律性探讨和归纳,明人以元曲风范为参照,形成了稳定的戏曲评价体系,并在实际上树立了元曲作为文学范式的标杆地位.而在文学理论续接方面,元人的戏曲教化论自明初至晚明,一直为明人所蹈袭,“文以载道”的内核一直为元、明两朝文人曲家所共同奉为圭臬.正是通过文学推重与理论承袭,在明代文人的标举之下,元曲最终获得了戏曲史上公认的元典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文类之间的关系千姿百态,文类等级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关系之一。中国古代戏曲的等级形成之由有:情之放肆说、身之低微说、生之晚起说;具体认同之路表现为:戏曲通过与诗文求同策略达到思齐之旨,而凭借与诗文求异策略达到出类之归。思齐式认同之路包括:正情论、同源论、更替论;出类式认同之路包括:作至难、乐至最、教至深。思齐式认同更多着眼于破,跟从色彩浓厚;出类式认同更多倾向于立,独立意识强烈。中国古代戏曲争取身份认同之举至少产生了三个不可忽视的消极后果:作至难说影响下的创作因素对戏曲繁荣的制约;身份认同推动了戏曲的诗文化或阅读化倾向;戏曲身份认同走向了反对反对者自身的自我否定之路,暴露出认同行为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8.
胡祗遹的戏曲理论主要散见于《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朱氏诗卷序》等序文中。他以与艺人平等的视角去品评戏曲,确立了具有开创性的古典戏曲艺术表演理论。他从戏曲功能、演员素养、表演艺术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戏曲理论,表现了他的观众本位思想。  相似文献   

9.
赵抃与曾巩的交谊,前人很少言及。本文就赵与曾巩的现存诗文,对他们之间的交游作了大略考察,从而大致勾勒出了赵、曾交游的基本轮廓:赵初知杭州、赵抃知青州、赵致仕之际这三个阶段是赵、曾交往较多的时期;他们交往的基础,是在于政治与文学上的同气相求;而他们交游的主导方面,乃是赵抃在品行与政术上对曾巩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论先秦乐论对诗文声韵论的影响兼谈诗文吟诵实践与理论的相应贡献孙敏强中外学者在追溯文艺发展源头时,都得出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定论;尽管诗与乐分了家,但作为姐妹艺术,二者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代从《诗》、《骚》、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到唐诗、宋...  相似文献   

11.
何姗  罗嗣亮 《兰州学刊》2006,1(8):74-76
“情”是《牡丹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该剧的灵魂。汤显祖将“情”提升到了本体的意义,在该剧中,“情”首先是一种自然意义的情,即情欲,然后才是一种社会意义的情,即情爱,通过对情欲和情爱的肯定,《牡丹亭》实际上也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理”的反抗和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正因为《牡丹亭》中的“情”有着丰富的意蕴,它才能超越以前的言情题材剧作,在戏曲史上划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发展与戏曲传播格局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和精神,强调道德人伦教化和文化思想整合。戏曲所具有的这种对于主流文化的把握,使得它在自然经济时代(包括计划经济时期)赢得了受众的最大化。而当今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使戏曲失去了昔日独大的基础。戏曲在新时期的自我定位应立足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凸现出自己文化娱乐的本质属性。戏曲的娱乐属性决定了戏曲以传播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传播是戏曲艺术生命力的体现,传播技术的革新为戏曲的生存发展和传受提供了多元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及其代表作品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殷琴 《学术探索》2012,(9):166-168
一部歌剧能够流芳百世,不仅是因为旋律优美、故事动人,更是因为饱含其中的不被时间和生命所磨灭的人文精神。对善恶美丑的追求与批判,使歌剧在主题、表达方式、表现技法上不断的自我完善,以期待与观众达到共鸣。本文通过对西方歌剧作品的起点《奥菲欧》与中国首部歌剧《白毛女》的分析,探求人文精神在中西方歌剧发展变化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诸宫调与南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宫调兴起于北宋中期,兴盛于金元之际,对南北曲影响极大。南戏的形成与诸宫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结构方面,南戏基本上承袭了诸宫调的常用曲式:一曲独用、一曲带尾在表演形式方面,二者也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如某些表演程序和主要伴奏乐器。  相似文献   

16.
罗贯中《三国演义》书成,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后通过清初毛伦、毛宗岗父子的整理和评点,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剧作者将其改编成各种戏曲,在宫廷、城市和乡村的舞台上频繁演出。京剧中的三国戏蔚为大观,这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同时京剧三国戏又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可以说,京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是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的双重影响下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庄小珊 《阴山学刊》2009,22(6):43-46
玉箫、韦皋两世姻缘的爱情故事在唐宋时已广泛流传,多种笔记小说中有记载。随着故事的流传,许多剧作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出现了元杂剧《玉箫女两世姻缘》,明传奇《韦凤翔古玉环记》、《玉环记》、《鹦鹉洲》,清传奇《玉环缘》、《玉指环》等戏曲作品。元明间的戏曲作品中,玉箫、韦皋形象不断演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元散曲中之咏物诗,在元曲研究中尚属空白。元散曲咏物诗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即歌咏人生哲理与处世态度、百业世态与世风评贬、动植物具象、文化娱乐、女性体肤衣饰。它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精神状态及理想取向的变化,彰显了元代文人自高自傲、自得自许的心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早期宗教祭祀及其乐舞对于戏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图腾礼仪及傩祭中的拟兽类歌舞就蕴含着鲜明的戏剧美因素,与拟兽扮饰表演不同的拟神扮饰表演,包括蜡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乐”也带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装扮表演等戏剧因素。巫觋在此类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行为颇似今天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为孕育中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虚拟的装扮性和心理的观赏性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远古时代宗教祭祀仪式中孕育出的戏曲萌芽,由于先秦礼仪文化理性精神的发展,并未能进一步演进,虽然荆楚歌舞中戏剧萌芽保存下来,但只能转化为理性文化改造的宫廷祭曲,或保留在少数民族的泛文化宗教习俗之中。  相似文献   

20.
马艳  田同旭 《晋阳学刊》2008,(6):111-114
关于元曲家石君宝的籍贯,历来有平阳人和盖州女真人二说。孙楷第所提供的文献资料透露出以下线索:石君宝好友之子王恽,与石君宝之婿姜或,不仅曾为御史台同僚执友,而且又同时任官平阳。石君宝与王恽、姜或同在平阳,王恽墓志铭所记石君宝为盖州女真人不会有误。由此可知,石君宝本辽东盖州女真人,后居山西平阳,致力于杂剧事业,成为元杂剧重要作家。而石君宝杂剧中表现出的较多女真民族社会生活习俗及草原文化道德观念,进一步说明了石君宝确实是一位从盖州进入中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而被汉化的女真民族元曲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