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艺术语言的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表意功能单位、指涉意义层面、语言价值三方面。应用文语言构成单位与表意功能单位具有同一性,而文学语言是分离的;应用文语言指涉意义层面呈单重平面的线性结构,而文学语言为双重垂直结构;应用文是表达特定内容意义的手段,而文学语言是作品艺术特质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2.
片名是影片跨向国际化市场的重要一步,而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翻译学理论从翻译的生态环境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层面对电影片名这一翻译实践进行分析,这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陆凤梅 《社科纵横》2014,(4):111-113
苏联电影文学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在人们的影坛记忆里,苏联电影的辉煌和贡献却是抹不去的一页。本文通过对苏联电影思想内容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和浓郁的文化性的分析,探讨了苏联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联系以及对中国电影风格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的工具性文学语言观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在语法上具有人工的文学语言特征。大众人工语言无意中消解了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独持声音;新文学人工语言也因容易陷入泛叙述而无法展示广袤深邃的人物心理和情绪;复合人工语言克服了以上两种弊端,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它仍无损早已约定俗成的、规范化了的人工文学语言大厦,妨碍“十七年”文学向更深刻的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5.
秦晓伟 《阅江学刊》2014,(3):127-133
文学的科学化诉求引发了划分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冲动。在文论史上,理论家们曾尝试区分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标准语与诗语言及科学语言与诗语言的差异。这些区分一般倾向于在静态框架之内展开。从动态观点来看,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标准语和诗语言之间呈现为相互支撑;科学语言与诗语言之间体现为逻各斯与神话的对立互补。从发生学角度看,语言就是那种在持续流动中减损消逝并增补更新着的事物。语言的内在流变性证明,任何关于文学语言本质的抽象和规定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徐华芳 《生存》2020,(5):0197-0198
电影,是一种将文学语言转换为影像语言的艺术,十分强调视觉影像在叙事中造型表现的审美价值。剪辑在电影、电视创作节奏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并逐步完善,不断推动着影视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本片从影片剪辑艺术和技巧分析两个角度,就电影《梦之安魂曲》的影像后期风格进行简要分析,并对电影摄影艺术风格的进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汶成 《求是学刊》2002,29(3):88-93
语言具有“意指”和“效果”两大功能 ,任何一种语言的运用都首先是传达一定的意义 ,然后才谈得上产生一定的效果 ,包括审美效果。如此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就使得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都具有了共同的语言“内核” ,即传达某种思想信息的意指性。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以意指功能为前提并借助意指功能显示出来 ,由此决定了文学语言意指功能的特殊性。当我们把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与它的意指功能的特点联系起来考虑时 ,就会发现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主要包含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这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国际影视人类学的几种重要电影学说和流派作了一个大致的分析,把它归纳为“明晰电影”、“实验电影”和“引发思考电影”;并着重对当代影视人类学电影的主流学说——实验电影中的“观察电影”和“参与电影”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轭式修辞的结构、符号特征和文化意蕴等进行研究发现,作为符号体系,电影和语言在修辞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语言中的生动形象、滑稽幽默等效果,同样可以通过类似的修辞手法在电影语言中获得。因此,语言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电影研究甚至电影制作所借鉴。分析、对比姜文作品《让子弹飞》中所采用的轭式修辞,可为制作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影片提供一份相当有价值的参考,对振兴国产电影事业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浪潮下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趋同,北京因其"京味儿"传统而易于被识别。电影作为当下最主要的艺术样式之一,不仅记录下北京的城市发展,也再现了"京味儿"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别样气质。电影通过对传统的北京民风俗韵、幽默的北京语言和独特的北京人物形象展示,不仅多面向勾绘和补充了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和想象,更对未来北京城市文化建构与认同提供了思路和可能。  相似文献   

11.
陈学广 《学习与探索》2005,1(3):157-161
在文学这一特殊的语义系统内,语言的能指形式不仅传达着直接意指的语义,而且还创造着含蓄意指的审美语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审美感知。文学语言能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语义表现功能,便在所指层面的一般语义信息与能指层面的审美语义信息之间形成了语义的张力,从而使语言在文学中获得了“充分的自我在场”。唯其如此,强化并突出能指形式感性的、直觉的特征,是文学语言区别于非文学语言的至关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文学语言形成审美语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有其重要的价值,但也有片面性。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其特征在于反常、突出、新奇和变形,这对我们重新重视和审视文学语言,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但它认为文学的本质只在语言,不在形象,却是矫枉过正。事实上,陌生化不只是技巧、语言层面的。陌生化可以理解为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乃至文学意蕴诸层面的本质,即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文学形象也应该是陌生化的。自然,文学意蕴也应该新、深、奇,即也要陌生化。因为文学文本中的言—象—意是不可分离的。以三李等人的创作为例,可考察中国文学对陌生化的运用。梳理中国古代关于陌生化的论述,归纳陌生化的表现方式,可见凡是在语言和形象上有所创新,都可以理解为陌生化。简言之,陌生化就是文学的创造性。对陌生化也应该辩证地理解:陌生化是奇与正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一味求奇,为奇而奇,还要平中见奇,奇中寓正。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和奎因分别从生存论和语言哲学角度出发克服了意识哲学和观念论,二者在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关系方面有很多一致的观点,但他们二人的语言主义又存在着差异,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强调对语言的诗意使用,即一种“下降的”使用,奎因则认为科学语言是与文学语言相对立的,提倡“语义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基本内容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个性化的审美观照和把握 ,与此直接对应的表现形式是文学的整体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形象又是由具体的文学语言组织建构起来的 ,因此 ,文学语言是文学的艺术形式的形式 ,是文学的二度形式 ,而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则是一个由思想内容、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三者相互关联构成的双重的二元对立结构。认识文学文本形式与内容的双重二元对立结构 ,对于进一步理解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解读过程的本质、规律和方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语言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文学语言中的“创新”、“实验”热,和一定的文艺思潮、一定的文学语言理论密切相关。此前几年,我国大量介绍和引入了现代欧美的各种文艺思潮,以及有关文学语言的理论。这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繁荣创作和推进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是,盲目崇拜,不加批判地照搬,甚至把人家自己已经抛弃的观点当作“创新”来贩卖的现象,也不无存在。这对于我国当前文学语言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这说明,有必要研究文学作品语言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促进中国文学语言的健康发展。 文学作品语言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刘敏  李永忠 《社科纵横》2011,26(5):153-15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是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辩证统一体,尤其是引用文献对教材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知识结构与行事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使教材的引用文献呈现出文学语言、生活语言、文件语言三种语言风格。文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类引用文献能够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与感染力,文件语言类引用文献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发散性追问与求实性探究。教师需要在教学准备中将这些文献语言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语言,才能充分发挥引用文献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美国类型电影在古典类型框架基础上呈现出混杂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着持续发展历史的类型不断吸收借鉴来自于高科技、电影艺术探索、青年流行文化等领域的成果,形成类型的新标识;二是打破不同类型之间的界限与成规,进行类型的杂糅与滑稽模仿。前者是美国类型电影在原来基础上的稳步发展,后者实现了类型电影在全球化时代的复兴。  相似文献   

18.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这是电影的正式诞生。而电影与青岛结缘,是在三年后的1898年,德国电影摄影师在这年冬天拍摄了胶澳租借地的风土民情。青岛,一座和中国电影同龄的城市,是世界早期电影的见证者,也是中国影视发展的亲历者。从20世纪初,青岛广西路的亨利亲王饭店音乐厅、中山路的水师饭店礼堂开始放映电影,到如今每年百余部影视作品在青拍摄,影视明星辈出,青岛与影视早已生就了一份难舍难弃的情结。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电影生长的土壤,同时也是电影观察、注视的对象。电影成为城市文化工业的组成部分,见证、记录了城市的成长,城市独有的多变、斑斓的空间恰好也符合电影作为时空艺术的本质需求。电影对城市的记录与想象又促成人们对生活于其间的城市的重新认识,在某种意义上,城市是经电影塑造而成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曾耀农 《唐都学刊》2005,21(4):100-103
后现代主义影视的主体与文本中,表现出边缘化倾向,主体被消解分割呈“物化”、平面感与零散化状态,具有话语膨胀和语言游戏的特征。就中国新时期电影而言,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逐渐崛起和发展,也就是传统叙事手法的消解,追求作品的哲理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可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