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既要整顿企业劳动组织,按定员定额进行生产,合理使用劳动力,又要妥善地安排社会上待业人员和企业中超编人员的工作。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有必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按照劳动就业适度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劳动就业途径。 一、超度劳动就业影响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劳动就业制度是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就业机制的转换是整个资源配置机制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容。10年来,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同时,劳动就业机制的转换也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认真地总结10年来我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成败与得失,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我国劳动就业制度中面临的深层矛盾,也有助于我们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个总目标出发,来促进我国劳动就业机制的进一步转换。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制度的改革已由对旧体制的单方面突破转入了总体配套建设新体制的阶段。劳动力资源的分配应当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用工行为的劳动管理体制。培育和建设我国劳务市场是建立新的劳动管理体制的必要条件。一劳务市场并不是作为一项劳动制度改革的措施出现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我们可以从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劳务市场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劳动就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我国传统的劳动制度是建国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对城镇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用行政办法把劳动者统一分配到企业,以固定工的形式使劳动者和企业保持终身固定的劳动关系。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劳动制度,对保证就业和经济建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多,使劳动就业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现阶段劳动力供求状况,从总量上看,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就业压力非常大;从结构上分析,大部分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而社会所需…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经济的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我国的企业劳动关系正在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劳资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日趋突出,由此引起的企业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成为严重影响构筑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机制原因,提出完善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以预防企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当前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与机制原因企业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由劳动纠纷引发的劳动者不按我国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而直接采取罢工、上访、游行、示威等集体行动,以期达到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目标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需求提出了新目标,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深化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医疗卫生供给能力,解决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健康的新需求和我们目前医疗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医改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认为,企业是社会劳动共同体,是由共同劳动联合起来,并以一定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群体。社会群体内部和社会群体之间会经常发生矛盾,出现不平衡、不协调,这些现象如果不及时消除,会成为企业中的社会问题。因此,研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估算后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均滞后农村劳动转移,且原因具有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供给充足和需求不足,农业经营大户需求与农户供给之间存在障碍;中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供求均不足,存在农业经营大户需求;西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需求充足和供给不足,农业经营大户需求偏低。依据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发展要求,东部地区重点应是促使农户土地向农业经营大户(企业)流转;中部地区应将劳动力选择行为分类,采用逐步转化的农地流转策略;西部地区的重点是提高劳动力转移非农收入就业水平和就业稳定性,增加农户土地供给意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供给行为逐渐地从完全听命于劳动人事部门的行政分配转而依从于自己的经济利益抉择和社会价值判断,从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转而主要取决于经济利益刺激,这一转变带来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在急剧变化的劳动供给行为面前,急需设计和塑造适应新的经济要求的劳动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目标模式,目前侧重于改革就业制度、招工制度、用工制度等,本文对此谈些看法,以供商榷。 (一) 劳动就业制度是劳动制度的重要方面。劳动就业是指适龄劳动者得到了工作,参加了工作和劳动并取得一定劳动收入。劳动就业制度是劳动力的分配再分配的制度。建国以来形成的就业制度是单一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虽然这种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  相似文献   

11.
劳动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十分关注。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并日益突出,劳动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能否做好就业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既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本文立足于转轨时期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实际,具体分析了我国劳动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突出矛盾,提出了解决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是经济未得到应有发展的结果,也与人口因素的变化主要是劳动力过快增长及其内部构成不尽合理密切相关.本文依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它有关统计数据,对影响兰州地区劳动就业的人口因素作以下简要分析.一、人口增长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虽然人口出生和成长为劳动力有相隔16年的时间差,但如果总人口增长始终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那么劳动适龄人口也随之较快地增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兰州市的人口为357393人,到  相似文献   

13.
党国栋 《理论界》2009,(11):32-34
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雇佣双方形成的一种劳动就业关系,这种就业关系是根据内部的一系列制度和惯例来进行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同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方式和运行机制。目前我国中央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建设内部劳动力市场时完善外部环境,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我省经济产生周期性问题的原因,是需求不能支撑经济的增长,但造成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又是满足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当然有结构性和技术性矛盾等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造成企业缺乏活力。因此,我省的反经济周期政策和宏观调控的举措应该遵循这样一种思路:整个经济的发展要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扩大内需又必须注重调整结构,增加有效供给,而扩大内需和增加供给又有赖于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业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劳动就业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效缓解劳动就业矛盾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传统就业体制改《已取得重大突破,而新体制的建立则尚未体现整体性和协调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体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认为,只有从劳动就业制度的整体入手,配套进行,实现制度创新,才能有效地避免种种矛盾和摩擦的产生,以最小的代阶取得最大的改革成就。一、就业体制改革必须综合配套1、外部配套。劳动就业所内含的三项制度(劳动、工资、保障)的改革,既是劳动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既是微观层次企业机制的改革,又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表现在企业改革上…  相似文献   

17.
一、资金需求与资金供应的矛盾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不论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一般说来,总是需求大于供给。与此相联系,资金需求也总是大于资金供给。从我国的财政收支状况来看,自1950年至1984年,尽管一再强调“量入为出”,但财政支出总是突破财政收入,三十五年间有十六年发生财政赤字,而且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同实际需要间还存在很大缺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关系是企业内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制度、机制的形成和企业行为有重大影响。处理好劳动关系的核心是明确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当前理顺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应主要做到;要高度重视劳动关系问题,从宏观、微观角度充分认识理顺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劳动者的权利,井真正落实;要囊好地发挥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十年来,我国劳动就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特点,不仅可以为深化劳动制度改革指明方向,也可以为健全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我国劳动制度的形成及改革的历史回顾解放前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这种经济形态相适应的旧中国的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混杂体。除劳动力市场外,另有封建把头制、包身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一原则,同样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企业内部的矛盾情况。在社会主义工业企业中,生产资料已经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企业的领导人员作为党和国家的代表对企业进行管理,他们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共同劳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