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方法马奇志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是特定的现代人类文化和研究一般意义上人类文化的基本模式。文化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关系。文化和人的关系不是剧本与蹩脚的毫无想象力的演员之间的关系。人并非机械地扮演文化所指派的角色,他是自主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是与人文文化融为一体而存在,其间人文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样式主导了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这在中国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不仅倡导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文化,而且孕育了近代科学,催生了科学文化。科学的自主发展从器物层面到价值观念层面全面影响了人类的文化样式,科学文化终在20世纪成长为人类文化系统中影响最大的子系统。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西方文明是"狼的文明",中国儒学文明是"羊的文明",那么道学文明则是"龙的文明".道学文化是人类唯一保存下来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化.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我们应以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为基础进行现代化诠释和综合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是21世纪人类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文化虽有融合,但其多元的特性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人类文化的发展应该遵循人们自主选择不同文化的规则,而不是某种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吞噬。国际传播应该摒弃人文中心主义,坚持多元文化主义思想,接受文化差异,着眼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化新走向始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并形成了新的文化构成.其首要表现是人类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文化方向,基本内涵则是从征服自然转向保护自然;在文化精神上,从“敌对自然”转向“敬畏自然”.而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在此基础上的再认识、再批判、再选择,则提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自然的思想和文化道路.诸如对科技的反思,科学共同体的协调发展,新的文化视野、文化进化,新的生活理念,人类文化的重塑与重构以及电脑普及与网络文化的发展,等等问题,则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明显而突出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6.
环境哲学的使命:为生态文化提供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哲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问题,是一种新的世界观。20世纪中叶,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暴发为标志,工业文化开始走下坡路,而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文化成为逐渐上升的人类新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它包括人类文化的制度层次、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重大变革。这是21世纪人类建设新文化的选择,是人类发展的绿色道路。在绿色道路上,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建设新文化,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构建和谐社会,必然是环境哲学研究、发展和应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古策新筹──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周明星文化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具有吸取和运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能力。它吸取和运用得越多越广,这个社会的发展就越快越完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所以赢得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吸收和改造了...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工业化是人类走向进步和文明所不可逾越的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传统的工业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工业文明之路,使人类摆脱目前的困境,走向新的文明。21世纪不仅会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世纪,也必然会成为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纪。我们认为,通过整合并激活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创造出新工业文明文化,使这种文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深地融入到国际社会中,用先进和能得到广泛认可的文化理念,去影响和改造现存不合理和不公正的世界秩序。在实现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康德美学受机械自然观的影响,通过共通感解释人类美学鉴赏能力,作为主体的人在以康德美学为理论基础的音乐审美哲学中被迫缺席,于是,音乐成为自主拥有审美特征的客体。诞生康德美学的社会阶层环境使音乐审美哲学赋予欧洲古典音乐关的典范和化身的角色。实践音乐哲学从音乐实践性的特征出发,将音乐看作是一种人类的活动,从而将音乐纳入到人类文化的系统中而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中的重要元素,音乐教育从而被打上文化的烙印,成为音乐主体获得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多样性作为文化发展的基本属性是人的多重本质的表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的内在需要。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彰显了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基本价值。经济全球化给文化多样性发展带来了困境,民族复兴、文化自觉成为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成为世界人民公认的文化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成为顺应人类整体利益需求和培育人类整体价值理想的合力。当代中国面向世界提出的和谐文化发展理念,对构建世界文化新秩序、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绘制世界文化新图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觉既是人在自己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态度,是人的意志自由的延伸,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文化表征,是文化主体的发展基因。全面理解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思考其在文化主体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激发文化活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身居清王朝危机和以偏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交叉点上,清末常州派词人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自救意识.尤其表现在词这一领域里,即极力将词纳入儒家文化的轨道,使之成为儒宋文化自救的一种载体.它既有一定的学术渊源,又有自身的特点,并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理论引导来实现.它有增加词参与现实的力度与深度的一面,但毕竟是一朵行将枯萎的末世之花在绝望中的自我挣扎,无法完成自身所属文化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意识形态、治国方略和社会文化现象。以“依法治国”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当代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是先进文化在法治领域中的集中体现。先进文化从本质上讲应是“权利文化”,其根本内涵在于“以人为本”。对这一全新命题的探讨应从文化学、法律史学、宪法学、法理学等多个角度展开。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表明,方法论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经典诠释来构建民族精神的知识论思路存在方法论的局限。民族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再生产。以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与超越作为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这是人们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存在的重要性,同时对自己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反思及寻根的结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是不同国家"文化自觉"的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形而下的、具体的文物,它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意识形态是流动的、变化的和活态的,严格说它不是遗产,也不是过去了的产物,而是还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去认识它,纪录它,研究它,传承它,发展它,并让它成为当今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基础,以及当今文化创新的资源,成为中国"文化自觉"中的一种教育方式,那么有关它的保护工作就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起点,也可能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古典意义上的临川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典型的南方农耕文化型。”刘国芳作为临川区域的本土作家,与临川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依托临川文化背景,深味临川文化意蕴,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以特有的小说叙述模式表现出一种“诗化语”的特点与平和冲淡的行文风格;他的作品始终折射出一种临川区域文化背景意识,表现出一种儒雅、进取和包容的临川区域文化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文化为生成的土壤和背景。思维方式作为文化体系中最深层的因素,又具有区别不同文化体系的质的规定性。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既表现为不同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也可以带动人们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发展,从而推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校体育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是身心文化,校园是文化教育发展的摇篮。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可激发学生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高度的大学文化自觉,促进大学文  相似文献   

20.
论儒家的文化自觉精神--以先秦儒家为对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自觉精神,是指儒家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这一精神的具体呈现便是文化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文化承传和文化损益精神,兼知兼行的文化实践精神,它们构成了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