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明     
老古 《老年人》2004,(4):21-21
4月5日前后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清明之说源于夏代,秦汉列为节气,魏晋后成为民间节日。每到清明节,自古就有寒食、插柳、扫墓、踏青、斗鸡、蹴鞠、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风俗。插杨戴柳盛行唐宋。少儿折柳编冠而戴,意在珍惜年华。故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清明扫墓始于战国的墓祭,汉代叫上陵,帝王要在先祖陵墓前祭祀,此后相沿成习。清明踏青于魏晋已盛,时称春禊,唐宋又叫寻春、探春。北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况。清明@老古  相似文献   

2.
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通常国人都能顺口背出,然而清明节的民风流俗却不是人人能轻易数清楚的。年年习惯于"过清明"的许多人们,其实也多不能搞懂清明节的由来,更很少去思考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其实,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更是传统的文化节,素有踏青节、聪明节、三月节和鬼节等别称。早在2006年,清明节还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命名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除墓祭以外,还有荡秋千、斗鸡、植树、放风筝、踏青等活动……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这会侵蚀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认为,一方面文化是洞穴,理应多元,所以在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应理性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另一方面中西文化都遭遇了现代性的侵蚀,节日的欲望化现象很突出,这需要中西双方共同面对。对于教育者来说,在尊重学生选择权利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氛围中,让其心灵接受传统节日所内蕴的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葛山 《老人世界》2008,(4):29-29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三月,故又称“三月节”。清明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始于周朝,但它成为扫墓祭祀的节日,传说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之死。每逢清明,人们往往带上食品香烛到介子推墓前凭吊,后来就成为祭奠已故者的扫墓活动流传至今。扫墓开始称“墓祭”,到了唐宋,扫墓最为盛行,当时叫“上墓”“拜扫”。  相似文献   

5.
清明话孝道     
今年是传统节日清明节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的第二年。 清明来临,也是春回大地的时节。绿意铺地,生机喧腾。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渐被当下国人推崇,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淡漠,更热衷于西方节日,追求新鲜、狂欢和刺激等。在这种节日文化的变迁中,如何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以概述,分析当代大学生节日观变迁存在的原因,提出弘扬传统节日的意义以及提高大学生传统节日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清明节是中国人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追思先祖、敦睦亲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而成为全世界华人的一个重要节日。  相似文献   

8.
在新颁布《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榜上有名。但是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传统节日有了法定假日,这个节又该怎么过?可不要光说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过年吃年夜饭,这远不是这些传统节日的全部意义所在!然而,现实中,中国许多传统节日正在衰落,而西方节日却在蓬勃,即使像春节这个十分中国的节日也  相似文献   

9.
许哲娜 《城市》2015,(4):66-69
节假日政策不仅充分保障了劳动者的休息权,也为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创造了条件,更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交通与消费环境“无序”、节日文化内涵“无味”等问题,这已成为城市“节日综合征”的两大主要表现,需要各行各业以及广大市民齐心协力,从改善消费环境和丰富文化内涵两方面入手,共同提升节日的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10.
诗话清明     
向荣 《当代老年》2013,(4):51-51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大多在农历三月(今年是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公历4月4日),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这个时候,人们都要到郊外扫墓祭祖,缅怀先辈。“清明”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节气,二指节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岁时百问》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另一说,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  相似文献   

11.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4月4日上午,藁城市公路管理站组织干部职工,先后来到梅花惨案纪念馆、藁城市烈士陵园,纪念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寄托哀思,激扬斗志。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国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中国人民对于外国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津津乐道,却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随着中国民俗节日文化日益边缘化,对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从文化角度探析清明节文化意象翻译的方法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中国民俗节日文化翻译的可接受度,还可以让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过中秋节。从史料记载出发,了解中国和日本中秋节的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进而对比中秋节的节日习俗,包括节日时长、饮食文化、庆祝方式的差异,分析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节气并不等于节日。虽然它们在全年生活当中都算个节点,但节日是用来庆祝和纪念的,而节气则是用来标识和照做的。当然也有赶巧到一块堆的,如岁首里的清明;也有被形容成的,如岁尾里的冬至,说是“冬至大如年”。可实际上,它们早先就是个节气。  相似文献   

15.
腊八节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古时称腊日。腊八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举行一些祭祀仪式,庆祝丰收,并且感谢神灵,还会吃腊八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洪江市黔城镇中元节为例,讲述中元节的由来和节日仪式,并且浅析了中元节与地域认同的关系,对人们更好的了解社会文化、传统节日、伦理道德和心理情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彝族是生活在仪式中的民族,火把节是凉山彝族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无处不有着彝族人的宗教信仰的烙印。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从这节日的名称上就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宗教气息。  相似文献   

18.
以符号为载体在当代进行传统节日的推广,是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文化课题。通过对传统节日与符号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二者的依存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传统节日符号的当代创新和推广应用问题,使传统节日在当代经由符号的信息传达而焕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初,电影《集结号》热映,再度唤起了国人对血与火的岁月中先烈壮烈牺牲和无私奉献的那份感动。同是在2008年,清明首度成为法定节日,当时全国的革命烈士陵园内再度人潮涌动,人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而今年清明节,有关部门预测,同样的景象还会再次热烈呈现。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2008年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复兴元年。因为,在这一年,七大传统节日中,除春节外,又有三个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端午、中秋。 专家说,对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放假就是进步。确实如此。不过,如何让节日不只是假日,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依然费思量。节假日可以调整,但传统文化该如何激活、复兴?当然,有了假期和闲暇,我们才可能细细体味传统文化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