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智萍 《现代妇女》2013,(11):258-259
严君平所著《老子指归》中的美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关于道和美的观点,在经历了西汉盛世的衰平末年,严君平的这一著作更明显的展示了道家美学的思想。道家关学思想的特点是其理论隐藏于道家哲学之中。这些所隐现的关学思想和审美意识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爱美之心和美育思想。《老子指归》认为美隐藏于道中,以无为追求“道”,在生命中体验“道”,它以道为关的,强调以虚静无为的审美方式体验生命所展现的最自然、最原始、最本真的生气之美。  相似文献   

2.
自然之美是自然万事万物本性的美,当代室内设计之美在于源于自然、融于自然的自然之形、天然之质、浑然之艺.本文从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以自然朴素为美这一美学思想核心出发,论述了这一理论对于当代酒店室内设计的影响,以及这一思想在酒店室内设计的形态、材料、技术、色彩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虽然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美学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相隔二千多年,但西方美学范畴中的"存在"和中国美学范畴中的"道"在本质上有着相通性。本文从作为审美本体的"存在"和"道"在美学上的意义出发,探讨其在审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总结出"存在"与"道"在美学思维上的相通:即通过解蔽被遮蔽在存在物中的"存在"而发现美的本质;通过以虚静的心境从实体之"有"走向"道"之无而发现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高辰旭 《现代妇女》2014,(6):335-336
在中国人的人格建构中,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同为轴心时代所生,但其精神进境却大异其趣,儒家讲入世行道,修、齐、治、平;道家循归隐求真,清静、无为,"与天地之精神独往来"。但在现实生活中,儒道互补,相生并济。儒道兼修,道家的境界之道和儒家的伦理之道,共同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人生境界。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差异及融通互补,并在此基础上略议儒道兼修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5.
苏醒 《公关世界》2016,(4):112-114
道家思想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许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画家陈天增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敦厚平实、不善言谈。哪怕在自己的画展上,他也总是静静偏立一隅,独自研究画作,似乎周围喧嚣的环境与他无关。这其实也是他在当今画坛上长期保持的一种姿势——不追逐表象上所谓的"声"与"色",而是潜心研究画事画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画者不可于规矩之中作茧自缚,亦不可画理未明而纵情任性"。  相似文献   

6.
从本居宣长的"物哀"论诞生以来,"物哀"被认为是《源氏物语》的主题。读《源氏物语》,不了解这种发自内心的"哀",就不能理解书中丰富细腻的情感,更体会不到美。本文试图从"恋情之哀美"和"自然之哀美"两个角度,体味书中"随心而动,物我合一"的哀美。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主要强调了儒家诗学的政治功利主义思想,推崇"美刺"和"风雅比兴",提出"讽喻诗"的诗歌概念,同时也涉及到道家主张的审美性诗学思想。本文将从儒道互补的诗学思想浅析白居易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8.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以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9.
廖名春 《国学学刊》2021,(1):5-12,141
《荀子·儒效篇》等引诗"无思不服"当读作"无使不服",意为没有命令不服从;"视人罔极"当读作"视人罔恒",意为看起来变化无常;"作此好歌"当读作"作此小歌","小歌"即《赋篇》"其小歌曰"之"小歌";"民之贪乱"当读作"民之念乱",与《小雅·沔水》"莫肯念乱"同,意为民心思乱。《臣道篇》引诗"莫知其他",当读作"莫折其他",意为不会有别的折败、损失;"妨其躬身",当读作"妨其穷身",意为危害终身。  相似文献   

10.
朱艳君 《现代妇女》2014,(9):316-316
庄子在其文中以"言"为核心要素,以"道"、"美"、"意"、"知"为支点,构建了"言与道"、"言与美"、"言与意"、"言与知"的审美立体结构,描绘了"即言即道"、"大美不言"、"得意忘言"、"不言之教"的美学理想,开辟了一个自由的言说天地。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人性思想是道家人性思想的重要内容。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地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有争议的论题之一。庄子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从道的范畴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开创性地提出了二元人性思想,既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一面,即人的欲性,又探索了如何去除人心中的"欲性"而达到美好淳朴的"道性",在中国人性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生死杂谈     
一般认为,谈及生死问题方面的深刻度,应当以佛家为尊。同时,中国"禅宗"曾号称"以道释佛",显然,我国本土学说体系——道家,对该问题也谈及了许多。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天纵奇才,乃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生命的彻悟者,一位在苦难中的断然超越者,坡翁平生之文中亦不乏谈及生命死亡的文章内容。故本文便粗浅谈论一些佛道二家对生死的看法,其间以坡翁之文章观点贯穿之,为图管中窥豹,领略一斑耳。  相似文献   

13.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其核心思想“道法自然”自古便深刻影响到了书法审美理念中,并孕育出与《绮丽》相对立的书法品评范畴——《冲淡》。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中提出了两种审美理想:“华丽繁复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这里的“平淡”并不是平易浅俗,而是以老庄“道法自然”、“虚静”、“无为”的思想为内蕴,崇尚以清静空明的胸怀体现万物,创造出符合道家最高艺术理想的“自然平淡”的意境。在现代社会充斥了浮躁贪念和奢华物欲的背景下,书家创作更需要一颗平静淡定的无欲无为之心。  相似文献   

14.
歐陽修對道學家"性命論"的態度,關係到他的文道觀。歐陽修批駁李詡的《性詮》,認爲"性"論乃"無用之空言",爲後儒"偏說"。他反對劉敞"性"爲"仁義禮樂之本"的說法,認爲"聖人之道"不可廢,學者"毋言性可也"。在《詩本義》中,他又否定漢儒所作《詩經》箋注中的"天命"觀,以爲那不過是"讖緯符命怪妄之說"。因此,論者或以爲歐陽修"溺道",他的文學思想有"道學化"傾向,乃無稽之談。  相似文献   

15.
播音主持作品音声层面和技巧层面的赏析属于作品外部语言形式的赏析,由主题、情感、基调、态度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和谐之美、含蓄之美、意境之美属于内容内涵层面的赏析.外部技巧的赏析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和手段.齐越的"抑扬之美",夏青的"顿错之美",体现了他们在外部技巧运用方面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道德经》一书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指的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是最无情的,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自然法则。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通过充满"爱"与"美"的边城风貌,寄托了他"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理想和美学追求。平凡的故事情节当中,表现出的却是一番具有东方神韵的诗意之美。本文旨在探讨该部作品美的具体体现,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湘西少女之美、哀婉凄凉的悲剧美三个角度,感受其中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技巧与自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技巧重在后天、人为,自然重在先天自由。在美学上,技巧与自然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甚至说是相背而立的。古往今来的美学家,在技巧与自然之间,大多钟情于自然,在美与自然之间划上等号;美的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是美的。与自然受到推崇不同,技巧的地位向来不高。在中国古典美学那里,自然与美直接相连,自然属于“道”的层次,技巧则属于“器”的层次。“道”  相似文献   

19.
法式之论,上古有之。《尚书舜典》记载舜之时,即以垂为共工,语及造物之巧设与自然和谐法;宋李仲明作《营造法式》开篇即言明"櫼栌栱柱相支,规矩准绳先治"的根本立场,因之"斫轮之手,巧或失真",故而"考阅旧章,稽参众智",由此开启法式并举的先例。计成为《园冶》,"存式百状",唯独于掇山,不列一式,由此开造园掇山有法无式之端绪。本文即以《园冶》、《识语》诸文本及明末历史语境为依据,探讨营造之法与园林之式,兼涉《园冶》所论之"体、宜、因、借"和"规矩"、"国能"之说。  相似文献   

20.
《雪国》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名作,始于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具有醉心的"物哀"风格,具体到其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则很有"伤感之美",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叶子和驹子两位女性形象,前者所描述的是凄冷的"伤感之美",后者所描述的是野性的"伤感之美"。本文试就这两位女性形象的人性美作以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