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政府的中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莉 《甘肃社会科学》2003,(3):86-87,91
在国民经济这个经济大系统中 ,中观经济的功能是协调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运行。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 ,论述政府中观调控的主要职能。  相似文献   

2.
徐娟  保建云 《理论界》2000,(1):15-16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误和教训 ,政府区域调控则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由于制度、传统模式的影响 ,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区域经济理论研究者应加以研究和认真对待的。为达此目的要在市场化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政府区域调控体制进行完善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深化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体制改革首先 ,应明确投资主体的地位 ,政府不能充当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 ,而应强化政府对公共产…  相似文献   

3.
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调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长期拉大或是拉得过大 ,就会出现严重的负面影响。应通过制定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手段调控区域经济差异 ,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 ,尤其是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经济思想中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思想,即宏观经济管理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运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等具有首创性和深刻性。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快,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适当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十分必要。邓小平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思想对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观经济的构建和自我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中观经济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关键环节.中观经济自我调控的目标是,中观与宏观相衔接、经济结构优化与加速升级相一致、区域经济的稳定与顺畅运转相统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中观经济自我调控的途径是,建立健全中观自我调控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动力问题;强化中观调控操作的协调性,运用中观调控手段,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6.
软法调控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不可或缺。但同时,软法调控存在效力不足、超然权威机关缺位和责任追究机制欠缺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软法调控的比较分析,提出完善的三种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省域经济是一级独立的利益主体。相对于中央宏观经济调控而言 ,省级政府的经济调控处于中观层次 ,监控检查和综合管理服务是其主要任务。根据宏观调控和中观调控的职责分工 ,省级政府应建立以供给管理为基点的调控模式 ,并设立省级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机制 ,推进省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安文 《兰州学刊》2005,(3):130-131,129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造成我国宏观经济层面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使我国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今后长期的重要任务.深入探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我国现行区域调控组织体系构成及其机构设置存在缺陷的基础上,论述了区域调控机构设置的组织原则和常见制度模式,认为我国的区域调控组织适宜采用统一的职能部门模式.最后,对我国成立统一的区域调控组织体系给出了"三位一体"的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政府和区域政府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政府的职能、利益导向、经济调控领域与手段,以及区域政府的失灵与弥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西方区域理论的演进和区域发展的实践经验看,西方国家的区域协同发展经历了从政治调控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机制转型。中国目前主要以政治调控推进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体现出早期西方区域主义思想的特征。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多领域性的特点。当区域协同发展日益深化时,仅靠政治调控已不足以应对不同层次和领域的问题,因此需要促进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对区域事务的参与,形成区域主体间新的协作治理结构,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2.
将既存文化作为欠发达区域经济开发的一种成本,是考察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关系的一种非线性视角.文化成本的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参与经济开发的文化的结构与性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各形态文化的社会功用是不同的.历史资源文化、产业文化虽然能产生即时的明显效益,但从经济开发的历史性分析,思想观念文化、科学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对欠发达区域经济主体的影响相对较为深刻、巨大.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应从锻造经济主体、改造社会结构的高度,整合欠发达区域既有文化结构,使文化成本以较为合理的结构促进欠发达区域经济开发的有序进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法治化的目标是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促进政策的实现,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布局和公共投资的拉动,另一方面则需要地方政府之间协调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持和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法治化应从尊重社会多元利益、完善公共政策咨询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健全区域经济治理机制,以及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促进"立法及配套措施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全面回顾自1990年代中期发端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有三个"典型化事实",即阶段性绝对收敛、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结构变量、劳动力流动、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波动等.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地区增长和地区差距研究进入成熟阶段.未来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可能方向是二元经济与经济收敛、要素流动性与经济收敛、经济收敛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收敛绩效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利益关系失调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是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完结以及信息化浪潮,在促进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关系失调,是区域经济利益冲突形成的外部条件.同时,从内部原因看,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问题、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区域经济政策缺陷问题以及区域利益主体间的博弈问题,都是区域经济利益关系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区域经济角度观察,裁减军事力量或关闭军事基地会使依赖军事采购或军事消费的地区经济遭受打击,引起区域经济增长的下降,区域失业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减少。但裁军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区域对军事基地活动的依赖度,或者军事基地对区域经济的嵌入度,区域经济对军事基地活动的依赖程度越高,军事基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就越大。由于我国军队兵役制特点和军人消费性质,以及军事基地与驻地区域的经济嵌入度不高,我国裁军对当地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不会有实质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行政区经济”到“区域政治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区经济理论对我国因行政区划给予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区域分割现象有很强概括力,但在其理论与实践、目标与手段之间陷入了双重矛盾.将矛盾提升为理论,即用非市场手段达到市场经济的目标,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理论研究中从行政区经济转向区域政治经济,从我国区域政治经济拓展到世界区域政治经济,这将对研究东欧转型国家、欧盟以及跨区域组织等世界区域政治经济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创新途径.从法律的视角指出作为转型时期的大庆市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时可能存在的有关环境保护、地方法制以及主体定位等问题,为在法律框架下更好发展一体化经济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程必定 《江淮论坛》2021,(6):14-19,61
研究发现,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区域经济差距出现的一个新特征是,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范围内逐渐缩小,但在局部地区却有扩大之势,出现了新的区域分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是缩小中国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式,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区域分化新问题,要以新的发展理念认识和构建这三种空间模式,不断缩小我国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顾海兵  孙挺 《学术界》2012,(3):27-35,265,269
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有着较强的影响力。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是政府主要的影响途径之一。显然,由于调控的跨部门色彩,了解各部委在国务院的相对权力对理解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有着重要的帮助。在官本位的中国,部长的地位与其所在机构的相对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这点出发,通过履历法分析了四大宏观经济调控机构的相对权力。最近五届政府官员的履历表明:发改委的相对权力高于其他部门,人民银行次之,两者的差距相对较小;商务部第三,财政部第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