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初文明社会的丧祭礼仪本为一种宗教性的仪式 ,儒家对它做了新的理论诠释 ,使之发生了一种理性或人文的转变。儒家指出 ,作为丧祭目的的“慎终追远” ,其出发点皆本于孝道亲亲。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 ,表现了亲亲的内在性与尊尊的普遍性规定之统一与连续。情文的统一规定了丧祭礼仪的本质 ;情文的连续则表现了文明创制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的历史性关联。重情、复古 ,由血缘亲情而返本复始 ,以上达契合于天地生物之本 ,从人的生命情态之自然等差性的内省与外推的成德历程中 ,建立超越的基础 ,这体现了儒家实现其终极关怀的基本方式。这种形上学的系统 ,是哲理而非宗教 ,但却内涵着宗教性的精神和超越性的终极关怀。它给出了经由人的日用常行和自然情态生活而获得超越的一条很切实、有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把中国古代熠熠生辉的生态文明思想同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的生态理论思想做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的"人为天地立心"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儒家的"周而复始"与马克思的"循环经济"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存在着差异,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通过比照,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汲取适用于我国的理论思想,不断地丰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分"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其核心之义为等级意义上的"区分、辨别",此种意义上的"分"本质上为人伦之"分"."分"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贯穿于儒家人性理论中,先秦儒家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思考实际上是立足于"分"而展开的.这种思考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思想:其一,"分"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本源,儒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分"对于人的存在的本源性意义;其二,"分"是人的社会生存方式之解释,儒家认为,只有"分"才能恰当地解释人的生存方式,也才能将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其三,"分"是人的自然欲求之安顿.对人伦之"分"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先秦儒家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高述群 《文史哲》2012,(2):17-25
对儒家文明现代意义的研究,需要廓清对儒家文明的种种误读,理性、科学地甄定儒家文明的历史性地位和在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儒家文明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主流文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儒家文明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明禀赋和文明优势。20世纪的一百年是儒家文明内生力得到空前爆发的一百年,在这百年激变中,儒家文明丢弃了许多旧的东西,接纳了许多新的东西,但儒家文明长期凝练的文明内核与文明精髓没有丢失,反而在历次救亡图存中得到了历史性的继承与弘扬。儒家文明是表明中国人文化身份的主干文明符号,儒家文明在21世纪将进入新的辉煌发展期。儒家文明是我们文明的骄傲;儒家文明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儒家文明还将走向未来。对儒家文明的礼敬态度,是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应有的尊重,也是儒家文明应享有的尊严。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人禽之辨",是中国传统儒家为人类文明确立的一个底线标准,其具体的内容与要求可以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其中所蕴含的肯定人文与人道的基本哲学精神,具有恒久的价值。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机器人——机器的人化与人的机器化,将会越来越与我们"自然人"构成一种密不可分的新"人机"关系,人类的伦理道德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儒家"人禽之辨"的古老伦理戒律对于广义的机器人而言,是否有效?我们将如何才能守住人类的文明底线?  相似文献   

6.
中因早期儒家文献中有不少关于井田制的记载,这是儒家对中国远古井田制的猜测与追想,体现儒家经世济民的制度设想、安邦治国的社会理想,综合而成以"原始公有"、"土地平分"、"人身束缚"、"宗法维护"为特征的系列化井田精神.井田精神在中国遗传恒久,成为传统经济精神的重要思想线索.井田精神是一个多元的思想组合,既炫耀大同理想的历史闪光,又折射鸟有之乡的空想色彩,其合理元素经扬弃、更新可为有益的精神遗产,其保守内客则决定它在文明座标上的低端位置,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停滞的精神原因,更成为当下妨碍现代改革与发展的阻滞主义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论春秋称诗的文化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先秦儒家诗说的意义和贡献时,要么弧立地看孔子和儒家诗学对于人性的理论意义,要么说他们只是一些实用的观点而已,皆不能从先秦诗歌文化的高度文明程度上去作整体的观察。本文顺着钱穆、马浮曾高度肯定过的诗教文明,继续讨论儒家的诗学何以是一个真实的史实而不止于一种理论上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思想主旨不同,道学与儒家在女性伦理上存在各种对立。对于女性的地位和价值定位,儒家强调"男尊女卑",道学主张"阴阳并重";对于女性的人格,儒家持"女人祸水论",道学持"女性崇高论";对于女性的贞节及两性交往,儒家过于强调女性贞节的畸形伦理观而实行"男女之大防",道学较为宽容而倡导自然健康的两性关系;对于女性所循人伦礼节,儒家重文轻质,道学重质轻文;对于女性道德监督机制,儒家诉诸于人的作用,道学主张人神并用。然而,由于道学为了扩大其影响力而不断吸取儒家思想,这又使得道学与儒家在女性伦理上存在融合,它们都奉行尊卑等级观念、倡导"贞顺"之德、重视"孝亲"思想及推行"五常"之道。  相似文献   

9.
儒家不是宗教,而是文教。自儒家诞生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就是"一个文教,多种宗教",此文教即儒家之教化。儒家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占据特殊地位,塑造了一种普遍的共同价值。与此同时,各种神灵信仰和宗教均广泛传播,并深入中国人心灵。它们也在传播儒家价值。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生活格局是普遍意义的"天下"文明之具体而微的样态。  相似文献   

10.
反城市话语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存在的一个基本主题。本文重在分析反城市话语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关系:其一,现代文学中的反城市话语起因于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念;其二和儒家的消费观念有密切关联;其三是基于儒家传统对都市繁华场中的声色及色情的恐惧;其四和传统的政治体制有紧密联系;其五,现代文学的反城市另一深层原因是文人们在社会地位的被边缘化;其六,反城市话语还归因于儒家传统田园文明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儒道两学派道德观的分歧,关键在于要不要人类社会已有的道德文明这个问题上。儒家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伦道德。老子一派因有见于文明社会道德的一些弊端,就主张放弃人抢道德。儒家所肯定的社会道德文明亦有其弊端,这是应该承认的事实,但他们肯定应维护人类历史长期发展而形成的道德文明,这一点从大方向上看是正确的。在中国后来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儒家的道德观成为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观念,正表明儒家的道德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宝贵的生态思想资源。"生生"观念是儒家生态思想的精华,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儒家与过程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生生"与过程思想家柯布"大写的生命"在许多方面有着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倪乐雄 《学术界》2008,3(2):46-53
从人类的战争史来看,对人口数量和人力的依赖属于原始农耕、狩猎、游牧社会环境中繁衍出来的国防军事观念,它以原始粗陋的社会生产力为背景,是人类早期战争普遍存在的现象,儒家对战争胜负的基本观点正是基于原始农耕生产力的历史背景,反映的是战争处于低级形态时的规律.只要坚守"仁义"、施仁政、得民心,小邦可变大邦,弱国可变为强国,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取天下.所以不是武器、而是感召人心的道义力量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儒家兵学的核心全在一个"仁"字.西方文明转入资本主义轨道后,其商业殖民性决定了他们依赖技术获得战场优势,而不像东方儒家社会通过道德"仁义"、"民心"获得战场优势.近代中西战争对抗是东方儒家文明战争的制胜之道--道义力量同西方文明的制胜之道--技术实力的对抗.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宏观历史过程中考察战争与武器关系,兵家在微观战场层面考察战争与武器关系,儒家大致属于从"中层理论"的角度,在某个特殊的文明圈内考察战争与人和武器的关系,因此总结出不同的规律,并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中国军事变革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心学的文化和政治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首先是对心学传统的考察和当代世界哲学转型的反思。心学的根基在孟子到阳明的心性之学,从人之为人的根本开始,推己及人到各种家庭、社会、政治问题,甚至从哲学反思到文明对话都离不开心学关于人的基本看法,今天对心学的推动将有助于打破中国哲学学术与思想对话的困境。其次是对恻隐之心的深入思考及这种思考对当今儒学复兴的重要意义。心学认为人性的根基在于恻隐之心,而今天我们要走出近代史上的启蒙心态以开辟儒学复兴的全新道路。我们不能够被西方民主与科学的老路牵着走,要回到儒学根基上开发出一套全新的现代儒学思想体系。我们需要从经典学习入手,重建儒家文化的根基,让政府、学界、企业界、新闻界等一起携手共建心学复兴运动。因为心学的精神性最强,所以儒家一阳来复的焦点要放在心学精神的复兴上面,建立儒家的普世价值系统。第三点是面对21世纪,我们要把儒家放到多元宗教的体系里来考察,让儒家更加具有开放和对话的精神。儒家与其他宗教与文明在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对话成果,今天儒家跟基督教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等等都要能够展开平等互惠的对话,相信儒家也能够对普适价值的相关命题展开讨论,从而深化世界文明对话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代,荀子和孟子开辟了孔子儒学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法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方面儒家化的基础。而如果说孟子在思想层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浸入了儒家的价值论和精神,那么,荀子则在实践层次上塑造了中国礼治的基本形态。荀子认为,“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这段表述简明地概括了其礼治模式的基本方面。“礼始乎棁”是说礼始于对人本性的的收敛和约束。“成乎文”是指礼落实到礼之文饰上面,使礼具有规范的实在性。这种礼的规范性在孔孟那里具有外在规范和内在道德的双重意义,而在荀子的礼学思想中,过多过重地强调外在规范性,并借助政治、法律的权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伦理化或者说道德化问题,是清末以来中国法律学人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但由于学科不同,学者所做研究也局限于各自的已经领域.以伦理学为视角,依伦理学上的功利、正义与良知等基本理论为基础,对涉及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相关方面的进行分析与论证是十分必要的.东方儒家伦理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伦理有其共同的属性,但由于产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背景不同,因此,建立在各自文化基础之上的法律也有很大的差异.儒家伦理根源于农耕文明,与宗法血缘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渗透着浓厚的儒家之"仁爱",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精神弥漫;基督教伦理与上帝"救世"的情怀相联系,侧重于原罪的理论,并与古典文明相呼应,闪耀着理性主义、平等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晓红 《学术界》2006,(5):218-222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是“重义兼利”、“重义尚利”,正确认识和借鉴先秦儒家义利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形成义利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相统一的价值观念,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8.
儒家"为政以德",特重官德修养,不仅是儒家"治道"的基本理念,而且由于儒家"治道"讲求的是透过德治而使整个社会达到理想境地,故其又是儒家政治哲学最主要的内容,内含着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隐含着中国式的"幽暗意识"。作为传统资源,这种思想可以运用于现代行政伦理建设,而这对于反腐倡廉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的完成及其多重向度——哲学视域中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过程与人紧密相关,正如康德所说,世间只有人需要教育。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其为人,其目标则是人的完成。人的完成意味着使人成为社会意义上的存在,获得文化的品格,达到文明的形态(由野而文)。作为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教育涉及多重方面,并展开为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和谐思想资源的挖掘整理对丰富和谐社会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建国头三十年的有关研究对于儒家和谐思想基本持否定态度,基本没有什么学术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儒家和谐思想的研究逐步转向正面的评价,并与当代中国甚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推进了儒家文化的研究.但论者较多地关注现实,对于儒家和谐思想的深层理论分析不够充分,特别是哲学诠释不够.当前要进一步深化和谐问题的研究,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对"人"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理论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