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乐教"这一教育形式,源自远古时代"事神之道"的"礼乐之具"。在初民社会,其服务于宗教祭祀,却集体无意识地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周公"制礼作乐"、弘扬乐教,体现了周人制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觉醒;孔子承续斯文,乐教以成人、成德,实现了儒家乐教的内在转向,展现为一"祛魅"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2.
殷周鼎革,促使人们对君权天授、不可更改的传统天命观念进行反思,"以德配位"成为统治阶级乃至整个社会所认同的天命观念。春秋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正是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命"的意涵,在"天命"落实到人"命"的过程中,用德性消解天的绝对意志所给予个体命运的限定性,从而彰显出人的道德行为的意义。而作为受命主体的个人,将"知命"建立在个体积极的道德实践中,在自我德行的完善里实现对"命"的把握,从而超越对现实的利益得失以及寿命祸夭的恐惧。此外,先秦儒家还将这种知命的道德实践过程与君子这一人格相结合,树立了儒家君子对待"天命"责任、个人"义命"的基本人生态度,丰富了君子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3.
重新认识殷周天命与民本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梁启超、郭沫若等名流建造的殷周政治思想发展框架,即天命向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进化论和疑古论探讨中国古代史的产物,其依据是不可靠的。关于培植民本的言论,是殷周以来代代相传的老话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德"之初是先民刻画种子发芽以求得庄稼成长的一个巫术,随着氏族部落的产生,"德"发展为"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在殷代甲骨文中"德"正是"祖先祭祀"的意思.西周"德"义从单纯的"(牛羊)祭祀"改良为"心、行"祭祀,春秋"德"义开始祛魅:(1)孔子以"仁"代"德",用他的"仁"观念将周公之"德"人文化.(2)子思在"德之行"的基础上首唱"五行学说",全面开启了儒家天人之学、心性之论、王政之道. 相似文献
5.
人文价值是指对人的生命活动存在的生存世界,人格尊严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理想终极关怀的可能世界的体认,以及对个人和社会所开发的效应、创造和意义。道范畴沿着“同心圆扩大型”和“螺旋式上升型”的道路,其价值内涵愈来愈丰富和深刻。道的人文价值为:一是形而上的本体之道;二是社会政治原理、伦理道德规范、修齐治平原则;三是器物的现象、行旅的载体、视听言动的样式。先秦儒家论道开展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融合机构、天道性命与百姓日用融合结构、内在心性与外在情感融合结构的和合。 相似文献
6.
论先秦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以人为社会管理的中心 ,以分、和为两种必要的社会管理方式 ,以礼、乐为社会管理的激励和教化机制 ,体现了社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可以为我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提供参照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8.
9.
先秦儒家孝论的发展与《孝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经》一书系由儒家学者综合孔子、孟子、荀子及以乐正子春为代表的孝道派的孝道理论而成。经过孔子的论述,孝道理论得以初步形成;孟子就孝理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念,为《孝经》的形成提供了一些思想材料;荀子则将仁义作为孝的标准,从另一方向补充了儒家的孝道理论。《孝经》自成体系,言约义丰,不能将之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某一学派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独特的基础的审美范畴。"文"与"质"的最初形态是各自独立的,"文"、"质"对举始于孔子。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文"与"质"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它们各自的多重含义,才能客观地认识它们在对举时的双重意义,同时也可避免对于文质概念理解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先秦性命思想所探讨的核心是道德问题。性与命是思考的两极:命代表着外在与一,性接近内在与众。西周性命思想以天命的形式将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之中。后来的思考者致力于将天命与人性融合,这一努力有两条思路:一路以《中庸》、《易传》为代表,倾向于以天命融合人性;另一路以《论语》、《孟子》为代表,更倾向于以人性融合天命。孔子的"仁"学开创了后一条思路;孟子出,以心善论性善,并把"仁"的力量推向极致,从而将此思路完成。 相似文献
12.
刘方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中国古典美学,有着与西方美学不同特点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中西美学思想的差异.这一点,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意识和同认.因而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独特美学范畴与美学命题,从而揭示出中国古典美学独特特征及其与西方美学的差异,就是一个必然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14.
15.
先秦儒家主体性的高扬表现在对人的价值、地位、能力与作用的肯定,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独立意志的强调及其对革命精神的弘扬等方面.但在现实生活的层面,由于其对于道德普遍性的追求、虚幻的道德主体的设置以及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制约,其主体性又走向失落.在建构当代中国主体性的过程中,儒家道德理想主义是一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诸子身处社会动荡的时代,因此他们社会思想的主旨和目标都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其中的和谐观念便涉及个人修为、人际关系与社会整合等方面.尽管这种和谐观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但我们若能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势"关系即道统与政统、教与治、德与位以及吏与师之间的对立、统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作为中华文化主体———儒学的开创者,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势"关系离合、消长的曲折情势下,如影随形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精神的君臣论,为秦汉以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整体构建和完善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化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问题。教化概念所关注的是人之德性的成就,即自我德性的成就以及他人德性的成就,这两方面所对应的正是《大学》之"明明德"与"新民"。在孔子和孟子的教化思想中,二人都坚持为政者之德性的成就在教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孔孟认为成就民众之德性的关键不在于行政制度的安排,而在于为政者自身德性的表现。只有成就社会全体成员的德性,一个有德的理想社会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明的危机促使人们对近代以来流行的西方世界观与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和对新世界观进行探索 ,就理论与现实而言 ,与西方世界观与思维方式存有许多不同的以儒家思想为典型的东亚思想可以为未来人类文明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启示。以人论为例 ,儒家与西方思维方式就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儒家强调主体自身努力的思想可以补充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不足 ,为人的全面实现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发展的变革时期,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道”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各家各派的经验、价值、思想与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诸子百家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性自觉。“道”是先秦社会思想的本质与灵魂,是考察先秦的社会思想的起始点与落脚点。“士志于道”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和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