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考虑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行为调整的影响,选用国内40家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以2007—2015年为样本期,建立联立方程组检验资本监管硬约束对银行资本、风险和绩效调整的短期效果。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未能降低银行的实际风险,当面对资本监管压力时银行的主要应对策略是增加资本而非降低资产风险,资本充足的银行有更强的风险承担激励。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记入二级资本导致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表现出不同的调整特征。经济下行期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有助于银行通过增加“分母”平缓信贷风险的顺周期波动,但同时也增加了银行资本调整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2011年4月银监会正式发布了被业界认为"中国版巴塞尔Ⅲ"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推出四大监管工具,全面提升资本充足率、拨备率等各项监管指标。资本充足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内容,资本监管新政对银行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资本要求,因此建议中小银行采取加强资本约束管理、加快业务结构转型等应对措施,建议监管政策对地方性银行进行差异化监管、对中小银行实现二次升级给予政策支持等。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无序发展造成金融体系“脱实向虚”问题愈发严重,传统信贷渠道受阻,社会融资出现结构性失衡。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并创设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的同时定向支持实体经济扩大信贷融资,双管齐下破解金融“脱实向虚”问题。本文将结构性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纳入双支柱调控框架,分析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可行的政策搭配。研究发现,传统的信贷监管与总量货币政策容易诱发监管套利行为,难以实现精准调控。相较而言,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定向降低银行信贷资金成本,疏通信贷渠道,推动金融“向实”;影子银行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限制影子银行盲目扩张,促进金融“脱虚”。进一步研究表明,两类政策具有叠加效应,可以形成较好的政策合力。此外,有效识别影子银行底层资产风险可以通过风险渠道抑制影子银行逆周期扩张,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达成更好的政策效果。本文研究为双支柱相关政策边界拓展与政策协调搭配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公允价值角度出发,界定了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中公允价值的定义;度量公允价值的方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变迁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可通过外部市场、信贷周期的缩短、银行资产员债表的变化及资本监管的亲周期诸方面影响资本监管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江振龙 《统计研究》2023,(2):101-116
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波动具有显著影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家庭购房按揭贷款和房地产开发商抵押贷款嵌入带有金融中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传导机制,讨论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性并评估双支柱调控效果。研究发现:住房偏好冲击驱动房价上涨,拉升银行杠杆,扩张信贷,积累金融风险;一旦风险显现,来自银行内部的金融冲击通过恶化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紧信贷约束,造成经济波动。本文选取两类住房金融监管工具进行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实验,结果表明:最优贷款价值比政策和最优资本充足率政策对房价均可积极调控,但对信贷调控力度存在差异;宏观审慎政策对不同家庭福利存在取舍,社会福利通过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增进。基于拓展的政策前沿曲线分析可知,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降低顺周期信贷波动减轻了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并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提高了经济和金融稳定性。本文为厘清房地产市场波动的传导机制、研判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性以及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0—2020年中国225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抑制银行风险承担。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宏观审慎政策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效应更大。(2)同业负债、贷款集中度及杠杆率在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多重中介作用,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通过降低银行同业负债、贷款集中度及杠杆率渠道来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宏观审慎政策—同业负债/贷款集中度/杠杆率—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均有效。(3)跨境资本流入对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跨境资本流入规模增大会减弱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4)银行家信心对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银行家信心提升会减弱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该成果将为提升宏观审慎监管效率及防控中国银行业风险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晓龙 《统计与决策》2006,(17):119-120
从本质上说,银行监管就是在鼓励银行提高服务质量、激发竞争活力与维持银行业的清偿力与稳定性之间寻求一种最优的平衡.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工具包括管制、审慎监管和市场约束,在新巴塞资本协议中表现为最低资本要求、监管评价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当前金融机构的规模在继续扩大,传统的行业界限被打破,金融产品也越来越复杂,监管者在设计监管政策时必须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面对新的金融环境应采取怎样的监管程序,二是如何更大程度地利用市场约束.本文在Leland和Toft(1996)的公司财务模型以及Milne和Whalley的银行模型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动态模型,研究市场约束与监管政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面对来自WT0的挑战,我国的银行监管法制急需完善,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正式设立,则给我国银行监管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带来了新的契机,为此,笔者从分析世贸组织成员国银行监管法制状况及我国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我国完善银行监管法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吴蓉 《统计与决策》2006,(21):131-132
一、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 放松管制与强化监管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监管的两大基调.一方面是放松管制,解决市场准入问题.过去的银行业监管体制,对机构、业务范围、利率、信贷、现金等方面实施了较严的管制.  相似文献   

10.
自次贷危机以来,全球银行业进一步加强了资本监管.但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的关系一直是理论与监管实务所关注的焦点.文章以1994年以来全经济周期的数据为考察对象,实证分析了资本监管以及商业银行上市后现代企业制度对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实证结论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特别是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降低银行风险发挥了非常积极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