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静文、周亚成等著的《边疆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会稳定调查研究》围绕社会稳定对新疆四个主要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展开调查研究,主要包括民族需要心理、民族意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人格、民族交往心理、民族社会心态以及绿洲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等。全书分为新疆维吾尔族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中最稳定的因素是民族心理,民族心理的重要内容——民族认知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心理结构与组织的发展具有民族性与文化性.汉族与藏族的传统文化不同,使其表现出的民族认知不同.本文从白色认知的区别入手,探寻原因,以便更好地挖掘其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的窗口,也是国家稳定的关键性、战略性区位之一.由于边疆民族地区边缘的地理位置、差异的宗教信仰、异同的民族文化,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愈加复杂.另外,国际利益的冲突、反华势力的渗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迥异、政治冷漠与政治激进的影响以及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分子的阴谋与破坏而引发各种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威胁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因此,提升国家主体文化在各民族国家认同建设中的分量,夯实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培育各民族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一体化路径,即在承认民族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整合民族政治意识、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是规避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鉴于北部边疆的威胁,宋朝注重加强对南部边疆的国家治理.为达到有效管控民族地区的目的 ,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积极招纳广西边疆民族首领归附,并构建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职衔管理体制;对竞争失败、不稳定和主动内徙的民族首领进行接纳和异地安置,形成对边疆民族首领的钳制、威慑和吸引;通过赏赐民族首领钱米、食盐和开通博易场等手段,带动少数民族形成对宋王朝的经济依存关系;在民族聚居区建立"城—寨—堡"的军事镇戍体系,形成震慑民族首领的后盾.此外,还逐渐推动民族地区司法的转型,使传统争端解决机制由适用民族习惯法向王朝法制过渡,限制并削弱民族首领的审理权.  相似文献   

5.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全新的视角概述了民族工作主题,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与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而对现阶段西南边疆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和解释,并从民族工作角度提出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陷入严重的边疆危机,外蒙、西藏、新疆等地区随时有被分裂出去的可能,国家主权危在旦夕.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主张各民族共同捍卫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宣传“五族共和”思想,团结对外,巩固边疆.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从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到优先发展交通、移民边疆...  相似文献   

7.
李静  强健 《民族学刊》2021,12(5):41-49, 111
社会心理服务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多方参与合作的基础上解决社会心态培育、社会心理疏导、社会情绪调节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心理建设和强化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重大拓展,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一项伟大创新。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基于居住地域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逐渐形成了具有和谐性、包容性和差异性等特征的民族心理,但也因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社会心理服务作为促进各民族积极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具备接受度高、有效性强和易于推广传播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不足、人才匮乏和基础设施落后等现实问题。因此,欲推进与完善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可通过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系统,引导理性民族认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开展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途径,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民族认知、维系深厚的民族情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不断提高各族民众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构建团结稳定的民族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该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他们是否具有健康优秀的人格,对于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秀人格,体现着时代要求,对于培育服务边疆的高素质人才及实现边疆团结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确的民族认同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我认同和凝聚力,也是民族个体拥有健康心理和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作为瑞丽傣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机构及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对当地傣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指导,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肩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同时培养他们熟练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正确看待各民族文化,增强跨文化和跨民族交际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地处边疆的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向心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然成为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难题.边疆民族地区不仅是中国的“窗口”,而且是国家稳定与繁荣的关键性、战略性区位之一.与国内其他区域农村相比,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具有人口分布差别化、宗教信仰复杂化、语言文字本土化、民族文化多样化的特征,致使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更具挑战性.只有树立了共生共存的边疆农村治理理念,才能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