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文本中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里达认为哲学家在阅读传统文本时对它们的修辞复杂性没有足够意识,他以隐喻为突破口,来解构哲学与文学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区分原根隐喻、修辞隐喻和论证隐喻.从而说明德里达的观点使我们充分注意到文本中的隐喻.并力图表明.由此不应导致把哲学文本中的隐喻与文学文本中的隐喻混为一谈.在哲学文本中.语言的另一种基本力量——逻辑在起主导作用.如果说隐喻是为了说得好.逻辑则是为了说得真.在追求真理的哲学以及其它各门科学中,隐喻自然要服从于“说得真”这个最终认知目的.所以.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并不因隐喻而被解构.  相似文献   

2.
罗蒂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主客、心物式的基础主义哲学之后,建立了他的新哲学———实用主义哲学。罗蒂所倡导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的、行动的哲学,它是一种哲学的可能性,而不是实在性。按照罗蒂的构想,这是一种小写的哲学、拟文学的哲学。这样,罗蒂在他的哲学的最核心的部分中开出了一条诗的路径,把我们引向了诗学。  相似文献   

3.
科学力量越是强大的时代,越需要对科学进行反思.后现代主义人文学者就是反思科学的一支主要力量.本文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英美代表罗蒂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对哲学文化的重新建构.罗蒂是在认识论批判中展开科学主义批判的.他从科学方法上、从科学与实在的密切关系上,消解科学在现代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并在后哲学文化中对科学重新定位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一起共同编织时代的信念之网,在这一点上科学并没有什么优越之处.罗蒂提出的"后哲学文化"在此意义上还不如说是后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4.
文艺理论界往往将理查德·罗蒂置于后现代反本质主义的脉络中予以阐发,而对其建构之维,尤其是文学叙事促进社会团结的思想重视不够。对罗蒂而言,广义的文学叙事使人们拥有共同的语汇,通过对其进行情感教育来激发共同的希望,从而生成团结感。正因如此,他严词批评福柯理论及福柯追随者的文化研究,这与伊格尔顿对福柯们的批评形同而实异。一方面,罗蒂由文学而团结的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尽管其并未完全摆脱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但实际上低估了后者的分量与复杂性,进而导致原本开放的理论在实践中自我设限,甚至滋生出令人始料未及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文化哲学视域下,本文将罗蒂科学观溯源至实用主义真理理论和整体主义文化观,考察罗蒂拆解传统哲学中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观念,颠覆科学作为理性事业的根基,以科学与人文文化共筑信念之网,去除科学作为文化之王神性的路径。以此为基础,本文阐释了罗蒂科学观的三个维度———科学作为协同性、科学作为话语以及科学作为文学,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罗蒂的科学观兼具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倾向,是建设性的、另类的科学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6.
段艳 《理论界》2013,(7):107-110
理查德·罗蒂多番强调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是其思想中极其重要的准则。罗蒂的这种倾向与历史主义对文化的日益渗透相关,他也从黑格尔历史主义原则中获得了支持,并揉合了达尔文进化论。这种历史主义反实在、反本质,因此,可称作"叙述性历史主义",核心思想是"生命个体的偶然言说"。这种历史主义原则在文本实践层面表现为隐喻,在社会实践层面表现为相信协同性,争取更大的团结。  相似文献   

7.
罗蒂利用斯诺的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之间的张力强调文学的独特价值,力图建立文学文化。他从反对把哲学作为文化的基础学科开始,利用先前哲学家的思想资源逐步消解哲学的权威性,使哲学最终成为一种文学类型。哲学和文学的关系由此成为文学文化内在韵律的主要表现。罗蒂既承认二者之间的对立,又试图通过新的文学知识分子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实现其实用主义的文化目标。他试图在后现代的思维框架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尽管在论述中观点摇摆不定,并且乌托邦色彩浓厚,但这仍然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殷振文 《理论界》2013,(8):57-59
反讽主义者理查德·罗蒂认为,面对哲学与政治关系问题时,当代西方哲学家分为两个不可调和的类型。不想成为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以福柯、德里达为典型;拒绝反讽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以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罗蒂引述茱迪·史柯拉(Judith Shklar)的自由主义者定义:相信残酷是我们行为当中最坏的事情的那些人。在诗性化的后形而上学文化中,罗蒂认为自由的反讽主义者或反讽的自由主义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形象。罗蒂认为,反讽主义的自由主义需具备一些特别的能力:比如严肃认真面对自己思想与词汇的偶然性,非常重视再描述的力量,自由主义需要通过再描述变得更诗性化,而不是更理性化或科学化;自由主义文化应该是后形而上的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9.
从溯因推理看文学隐喻的意义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表达式反映了语言使用中人类认知系统的思维机制。借助溯因推理的逻辑推理过程来认识文学隐喻有一种哲学意义,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隐喻化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认知特点等。  相似文献   

10.
周黎燕 《学术论坛》2006,11(4):176-179
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世界构筑了一个庞大、缜密、繁复的隐喻网络系统。隐喻,在沈从文的眼里,不仅仅是一种语词转换的修辞行为,更是用以传达人类理解世界、解剖生命符码的哲学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小说中的隐喻以语言的方式呼应着文学进入哲学的永恒诉求,在语义的转换之际“指引理性不断进行自我超越”,从而成就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种颇具典范的文学型态。  相似文献   

11.
哲学和隐喻作为人类研究的对象历史悠久,二者关联紧密.人类的语言系统中由于未能分化出一类专门的哲学语言,因而造成了哲学表达的困惑,而隐喻作为所有语言形态中的"共有因子"弥补了既有的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表达哲学的局限性.隐喻不仅能起修饰作用,能传达信息,还能表达真理,因而契合了哲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周志雄 《学术论坛》2005,(11):160-163
小说中的情爱叙事常常表现出超时代的隐喻意味,这种隐喻意味不仅呈现了情爱叙事本身的永恒性,也使小说具有哲学或宗教思想的深度,从而表现了“人类的永恒困境”。这种深度情爱叙事提供了文学对人生发现的可能性,它面临的困境是思想与形象如何粘合、小说如何有所发现,而不是简单地演绎一个哲学或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后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罗蒂,试图清除西方启蒙理性形而上学的地基,在当代为西方启蒙政治理想替换更加实用的新地基,以阻止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启蒙政治理想根基及整体的动摇,尤其是要重点阻止“马克思的幽灵”对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的强力批判,进而实现其希望的自由主义乌托邦,并因此与马克思的现代性社会政治批判发生理论碰撞.罗蒂对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现代性批判也有所认同,其有限肯定主要是体现在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中.但其有限肯定是为了根本否定.从根本上说,罗蒂后现代政治哲学与马克思现代社会政治哲学是异质性的,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也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实用主义在美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复兴,无论是在哲学、文学,还是在政治学、神学等领域,一股新实用主义思潮正在兴起.就哲学而言,美国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之一罗蒂甚至编创出了实用主义的新谱系,把蒯因、塞拉斯、戴维森等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均划入实用主义者之列.罗蒂认为,蒯因时新实用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否定了逻辑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重新举起了实用主义的旗帜.从而使得分析哲学进入了一个后实证主义的新阶段;蒯因最重要的追随者戴维森,在他之后又诊断出了经验论的第三个教条,并在对它的批驳中彻底否定了经验论的立场.罗蒂十分欣赏戴维森的这一思想,并认为戴维森的这一批驳概括了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西方哲学纷繁复杂,其整体场景模糊不定,要想廓清并参与到其整体场景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家中,以宽阔的视野清理和参与哲学整体场景的人不多,最为典型的是哈贝马斯与罗蒂.借助哈贝马斯的问题视界,本文探讨了罗蒂哲学的新实用主义立场与20世纪西方哲学之整体场景的互动与对接.  相似文献   

16.
寻求超越意见的真实知识,发现背后的绝对实在不仅是近代科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由柏拉图建立的命题。罗蒂揭示了这一命题自身的困境,以及由它导致的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之间相互分离的二元论。同时罗蒂在对“传统哲学”的“思考”、“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之上阐释了“自然”、“真”、“实在”的基本概念,人文、价值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后哲学文化的使命,其后,哲学文化观凸显了一种科学与道德的“穿越”精神。  相似文献   

17.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需要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其中包括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思想是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宗佛教,它的心性哲学,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实践以及对现实人生的高度关注,都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可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83-186
沉浸在问题与思考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内已找不到答案,而这即是隐喻由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段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的前提和原因。本文概述了二千多年来中西方隐喻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以及90年代首次亮出“隐喻学”旗号的中方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对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观点亦进行了借鉴,将隐喻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实践理论中,并提出了非传统的文学文本翻译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哲学视阈的隐喻研究与文学领域的隐喻研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本文试图结合语言哲学领域及文学领域关于隐喻研究的共性,以张爱玲的作品为基础,对隐喻的多重功效进行具体分析。通感的融入、意象的提炼及跨领域映射是张爱玲作品中隐喻的重要特征。其文中出现的隐喻符合现代隐喻观对隐喻的界定,即:隐喻能创造新意义,表达新思想,从而提升表达的审美价值,使之具备一种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罗蒂提出的"后哲学文化"理论,宣称传统哲学终结的同时提出了在后哲学文化中一个新的哲学形象.在罗蒂所倡导的这样一种开放、宽容、平等的"后哲学文化"中,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哲学家、科学、科学家及真理问题等失去了其"大写"的意义,随之我们的文化形态也发生了一种重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