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古琴艺术和古诗词艺术歌曲同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体系的结晶,都具有文脉悠久而意境独特的文化特征。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审美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古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两者的艺术特征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抒情咏志”。在时代语境中,当代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古为今用,吸收古代扎根传统文化底蕴的精髓,去其糟粕,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音乐的融合加以研究,能够当今音乐创作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适应了农耕文化生活节奏,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故成为士群体阶层的钟爱之器。在宋代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古琴艺术闪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辉,鼓舞着文人雅士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反映出不同于汉唐的新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3.
古琴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而发展,同时,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刻地反映了儒家"中正平和"的音乐理念,文章通过对琴乐教育历史的总结和对古琴琴体寓意、制作工艺、音色与演奏方法、曲目的审美标准以及古琴音乐的功能指向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了古琴艺术中体现的"和"之理念.  相似文献   

4.
琴歌,是将琴曲倚声填词或依字行腔配曲、合歌而咏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是古琴演奏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唐代琴歌的美学特点是建立在唐诗美学基础之上,整体上与唐诗的审美特征相一致。其演唱遵循了诗歌语言节奏及各地乡音自身的平仄规律和发音特点,形成了特有的句逗式节拍和板眼式节拍。古琴琴歌能反映悠久、显著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文化背景的熏陶,深深扎根在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使中国民间音乐的内容和基本形态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这种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形态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与精神内涵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使传统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更具有音乐的线条、音乐的精神与音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王湛 《今日南国》2008,(1):67-67
当代古琴大师李祥霆说"古琴是中国民族音乐里的长城、故宫、兵马俑".汉代的恒谭在《新论》中说"八音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由此可见,古琴在整个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正是古琴的这种不可替代的地位及源远流长的文化,2003年11月,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二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股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粹“古琴”的热潮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悄悄兴起。古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因其音域宽、声调美,被音乐界人士誉为“中国乐器之王。2002年,文化部和有关部门积极准备。将古琴作为又一项中华传统艺术精华的代表,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谨希望通过此文让更多的海内外华人走近古琴、了解古琴——  相似文献   

8.
古琴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如今却远离舞台.为了挽救其发展颓势,促进古琴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从古琴的历史印痕、琴家思想和琴曲内容等分析,说明其艺术特色,以期引起音乐教育者的密切关注,从而改变目前古琴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以国粹式微的新文化运动为背景,以此历史期间的古琴民间团体实践为个案,以社会学的细读方法对琴社的历史文献进行分析,试图论证:古琴是传统社会中"士"阶层的文化遗民——"士绅"阶层的文化身份符号。民国时期的古琴实践者通过古琴艺术以及与其相关的品味坚持,形成特定的群体符号边界,这种文化符号对一个阶层在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正是对身份符号的"文化自觉",古琴艺术才得以在新文化情境中得到整体性存留。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绘画写意性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绘画凝聚了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智慧,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高度的精神性、写意性特征.中国绘画传达的"妙趣、神韵、意境"与"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常引申出不同层次的精神理念,给人们以丰富的回想余地并对"写意精神"不断超越,彰显了民族绘画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文化哲学及其绘画"写意精神"也是世界文化发展源泉,因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写意精神"对建设现代中国文化,促使现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同步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琴歌是古琴艺术中重要的音乐形式,对它的发掘和整理,是当代古琴音乐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从琴歌艺术的发展脉络、曲式结构、歌词与内涵、演唱、文献归纳、总结,可对其艺术价值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仲立斌 《南都学坛》2008,28(4):37-38
汉代琴曲《广陵散》讲述了聂政刺杀韩王替父报仇的故事,是一部反抗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其激昂慷慨的旋律,以及主题在全曲中的贯穿发展,形成了主题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达到了直露与外向揭露社会现实的目的,这与中国传统古琴曲"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琴曲《广陵散》这种充满戈矛纵横的杀伐之气的作品,在中国传统古琴曲中极其少见,是汉代炽盛复仇之风在音乐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所谓"软实力",是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所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与"硬实力"相联系,构成国家的综合国力。设计艺术作为古代中国的软实力,曾经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表现为精神的感染力、文化价值的可增殖力。再造现代中国设计艺术的软实力,要对传统有正确的认知和作为;要更新设计理念,达到艺术品质和功能的双突破;要注重原创性,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琴,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关,它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古琴也渐渐走向西方世界。上世纪,古琴音乐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几经沉浮,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几遭灭绝之灾。改革开放以来,古琴在国内及海外的生存状况如何?如何走出困境?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吕剧作为一种地方音乐文化的产物,深深植根于地方音乐文化生活之中。吕剧是在地方说唱艺术“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吸取了《凤阳歌》等其他民间音乐艺术,发展成为“化装扬琴”,而后又经发展,成为中国八大剧种之一。吕剧昭示着黄河三角洲人民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的发展,是当地人民精神的寄托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化基因的承载者、完成者,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确立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重任,成为所有艺术形态中的佼佼者。从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形态特征来看,中原音乐的历史演进大略可以分为三大时期,即:远古、夏、商、周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中原是多种音乐类型、音乐思潮的祖根之地。中原音乐以海纳百川的心胸、雄浑浩荡的气势,汇聚着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引领着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大潮。  相似文献   

17.
高罗佩《琴道》中的音乐姿态艺术观,主要由古琴音乐姿态的文化涵化与融合、音乐姿态身份与价值主体间性、表现姿态话语体系三个部分构成。从古琴制式、身体、叙事姿态三个维度阐释了制式姿态中的“自然”意义、表演姿态中的共鸣效果、聆听姿态中的交流价值。其音乐姿态艺术观体现了技与艺的统一、器与道的融合、天与人的合一等重要特点,为中国音乐审美理想和东西方音乐艺术対话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大众音乐文化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规约性.新媒体语境下大众音乐文化的形式与价值取向一直在发展中不断变化.实现传统经典音乐与经典精神价值在现代音乐文化生活中的重构,建设具有艺术品质与持久艺术魅力的绿色生态的大众音乐文化生活,既是音乐审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当代音乐文化的创造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使其形成了重社会功用,突显主体内在精神、强调整体统一的艺术特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独特特征和思想方法,这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艺术审美学说中"隔"与"不隔"的观点,对中国传统音乐鉴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语皆在目前的"不隔",实则需要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生态语境进行具体解析。就我国经典民乐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文化生态语境而言,无论是创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是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核,都是我们在进行传统音乐审美鉴赏时由"隔"到"不隔"所必须阐释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