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传统意境美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包装产品的设计理念与脉络。对中国传统的意境美因素的归纳与总结,会使我们认识到博大精深、自成一体的中国文化,无论在深层次精神内涵还是外部表象方面,都对现代包装设计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再现形式,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载体,其语义表现手法有象征、寓意、符号和谐音等。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设计师在造型设计、表现手法、色彩构成、图形结构等方面对传统吉祥图案要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正确对待和恰当运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对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表征文化。在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势下,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变为视觉形象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中国绘画、书法、篆刻及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增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感染力,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融合时代特色,对提高现代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装饰符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特色的独特艺术魅力,使得越来越多的设计创作纷纷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传统的装饰符号是从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髓,将其融入现代设计,展现其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装饰性语言的审美价值,借助于传统装饰符号来阐释商品的品住格调以及企业的文化理念,既通俗又具有内涵,既复古又不失新意,更赋予了包装设计浓重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传统材料在包装设计中的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材料以柔和简朴的外表蕴涵表达了包装文化,其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使商品回归自然,符合传统的审美观。中国的自然环境、传统审美观以及高速发展的经济赋予了中国包装设计的艺术形式语言以怀旧、简洁和雅致的特点。传统材料自然美的视觉、简朴雅致的情节和传统气质与现代气息共生的情感,成功构建了与包装效能相适用的视觉代码,展现了独特的包装艺术特色和商业效能。  相似文献   

6.
研究现代包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其目的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将东方古典的婉约含蓄与西方的简洁自然加以融合,或者是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提炼深层意义,并通过现代的材料、工艺、手法加以演绎,创新现代包装设计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将传统的东西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彰显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体现时代发展需求,创优现代包装设计效果,从而最大化地扩大商品的宣传效果与提升商品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启蒙与救亡的二重协奏——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语境的不同和中国社会的具体状况造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特的身份特征和文化内涵,他们既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又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随着公共空间的建立,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中,他们借助理性的力量,以独立思考的姿态和与社会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展开对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他们是中华民族特具的生存处境、生活方式及其生存价值和西方现代理性密切交织所孕育出的独特的文化范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将青花图形应用于现代设计的热潮,纷纷将青花图形应用在书籍装帧、包装、海报、标志等视觉设计领域。青白相间的青花图形实际上源于中国绘画的水墨精神,是黑与白、虚与实、形与神的统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延续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和人文意境。要实现青花图形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关键在于图形的现代转化及其所处语境的营造。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传统图形,把握当今的时代特征、审美风尚、设计文化,从形式、内容到精神综合考虑,以逐步提高设计艺术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在现代设计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元素,创造出新的设计风格——"中国风",是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对现代设计的各种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浸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语言材料,创造出独特的东方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的各种寓意和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每年巨量的景观建设工程中,能够体现我国文化精神的设计是很少的。一方面认为现代景观设计应该是"国际化"的,而另一方面也仅从表面符号表现中国文化特征,很少有从文化精神层面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设计。文章从分析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相关的艺术特征为切入点,探究传统自然观的成因与中国文化的"山水情结",分析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以便从内在精神层面来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更好地指导现今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儒道思想滋养下的酒文化入手,分析了在中国儒道思想影响下的白酒包装设计现状及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现代白酒包装要提升文化价值,彰显民族风格,就应深入地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探究。儒家美学思想中的"尽善尽美""文质兼备""中和之美""天人同构"以及道家美学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等观点对现代白酒包装设计的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包装以文化形态游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沉淀为一种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包装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化.与传统包装相比,现代包装不再是被动地满足于有形的物质功能,而是主动地从生活中提炼出无形的精神述求.功能和精神意义上的双重要求,为现代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理论及应用原则.朱和平教授主编的<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一书,对现代包装设计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术整合.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包装设计离传统工艺美术越来越遥远的时代,我们在新的文化视野中如何认知传统漆艺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关系,并使其转化为现代包装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母体参照,是现代包装设计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后现代艺术设计思潮中,强调对历史传统风格、民族工艺与装饰艺术的借鉴,也正契合了这一思路。传统漆艺中对功能美、色彩美、装饰美的追求可以为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走出一条民族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的作用,并提出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论断。弄清楚这一论断的内涵,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伦理型文化”独特优势,构筑中国精神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完成现代转型的内在需要。梁漱溟先生基于对“文化即生活”的主张,以解构传统文化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化为路线,深入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短缺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了解他的文化思想对我们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促进“伦理型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契合共生,促进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文化的蓬勃发展,手工艺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无法被现代设计和工业化所取代。对待传统设计的态度应该是,传承与现代同步,传承与创新同步.传统与现代交融,理论与实践并重。为了对传统手工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创造和培育现代手工艺文化,是我们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批判:鲁迅张扬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独特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生命自由精神,是鲁迅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鲁迅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鲁迅现代人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工业文化的批判这种独特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包装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图形蕴含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文化的意境在传统的图形中得以浓缩升华。现代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的再创造的应用,不是简单符号的复制,而是对传统图形的取形,延意和传神。现代技术、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的现代化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和设计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各国对商品的包装设计有着不同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包装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上。特别是在产品绿色包装中,由于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升了商品的价值,而且也是规避绿色贸易壁垒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审美意义,提出了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应从传统文化中进行民族文化精神、工艺美术品格和民族元素、设计伦理、中国设计品位的审美传承.  相似文献   

20.
傩服饰作为傩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使傩的历史文化及审美特征得以表现.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将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融入到现代包装设计中,以提升包装设计的附加值.文章通过分析傩服饰与包装设计在外在功能、地域特征、文化渗透作用、外延拓展性等方面的关联,阐述了傩服饰色彩、纹饰以及人文关怀方面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