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1988年问世的长篇小说《舞!舞!舞!》,在村上春树被质疑为“激情欠缺”和“去意识形态化”的小说创作中实属特例。它以叙议结合的方式和直白的语言,毫不讳饰地揭发当下日本“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疮疤。所指涉及日本当代社会政治黑暗、商业险诈、司法腐败、色情泛滥、道德缺失等诸多重大问题。本文以小说塑造的当代艺术家影视明星五反田为...  相似文献   

2.
斑马老师端起一只玻璃杯,杯底有少许茶叶。"大家注意观察,我要沏一杯茶,你们看看杯子里的茶叶美不美?"说着,他将开水倒入杯中,茶叶开始旋转翻飞。大嘴兔子情不自禁地说:"真美呀!它们像跳舞一样。"斑马老师问:"跳的是什么舞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起来:"新疆舞!""朝鲜舞!""芭蕾舞!"……斑马老师把这杯茶水举得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3.
古老的民俗民间舞蹈,以自己独特的身体语言记载着那一族群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民间舞蹈也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意义,因而对民间舞蹈的分析不可从相关的文化情境中剥离开来。本文将蒙古族安代舞纳入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通过对安代舞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非语言文字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来综合分析安代舞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坚实的曼荼罗》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力作。"曼荼罗"之舞是该小说的核心意象,主人公亚瑟正是通过跳"曼荼罗"之舞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文章从"曼荼罗"意象和亚瑟"曼荼罗"之舞的象征意蕴入手,分析亚瑟与其他小说人物如达尔西、波尔特太太和瓦尔多等人的关系,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现代舞代表之一的舞踏通过瓦解意识的客体化作用、解除视觉的优先地位等手段,用独特的身体语言对传统二元论和"表现"的身心关系进行解构,建构起以身心感知为本质的身心关系。对舞踏身心关系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这种后现代舞形式,对发展我国的后现代舞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郁金  阿牛 《新天地》2012,(8):44-46
2012年5月初的一天,在一次福彩公益演出中,手拉手艺术团的姐妹们出场了。戴选杰把一袭金黄色的舞裙披在了李晓红的身上:"老师,今天的领舞者还是你!"瞬间,李晓红的眼睛湿润了,多好的姐妹呀,懂得她的心思……"炫舞女郎"的乐曲响起来了,久病初愈的李晓红身着金黄色舞裙,在一群红衣姐妹们的蔟拥下,在台上翩翩起舞……  相似文献   

7.
舞马的悲剧     
正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也是个歌舞盛世,就连马匹也有御用的舞马。当时宫中驯养了100匹舞马,专门用于表演歌舞,它们按照需要被分为几个部,以"某家骄,某家宠"一类的名字命名。这些马中的御用"文工团",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对于所表演的曲目无不曲尽其妙,因此极受宠爱。玄宗命令给这些马"衣以文秀,络以金银",就连马鬃和尾巴上也都杂以珠玉装饰。  相似文献   

8.
鞭杆舞考究     
鞭杆舞为陇右地区璀璨耀眼的一块奇葩,其历史久远,内涵独特,是融武术与舞蹈为一体的一种民间体育运动,它对于考究先秦的社会背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鞭杆舞的历史背景及健身功效辅助于现实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婺源傩舞艺术特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间艺术综合形态——傩舞的深入研究,探知婺源傩舞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从婺源傩舞的典型剧目、人物形象、傩舞面具等几个方面分析婺源傩舞的艺术特色希望通过系统地挖掘、搜集与整理.使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通过民间艺术这一古老的载体得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深层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阳巴山舞是由土家族民间传统的“跳丧鼓”改造创新而来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应。本文通过对巴山舞传承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长阳巴山舞的深层开发。  相似文献   

11.
《老友》2003,(6)
以前,我是一个身体很虚弱的人,经常大病小病不断,药罐子塞满了一柜子。家里人也把我看成"蛋壳里的人",备加呵护。一天,我一老朋友送给我一包"礼物"。我打开一看,是一根跳绳。他笑着说:"一天舞几舞,长命九十九。"老朋友美意,我心领神会。第二天,我换了运动衫裤和球鞋,重新开始童年时的运动——跳绳。刚  相似文献   

12.
研究当代舞"真实再现"的积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当代舞创编中的运用,对于开拓更广阔的创作领域,弘扬时代以"真实再现"魅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泉州踢球舞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性、艺术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考察了泉州踢球舞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归纳了其历史意义;同时从形式、内容以及音乐三个方面来分析泉州踢球舞具有的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鼓励社会重新认识泉州踢球舞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其进行重点保护,维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艺术活力.  相似文献   

14.
“舞侠”     
邵玉田 《老友》2010,(7):42-42
此"舞侠",非彼"武侠"。"武侠"自古有之,而我要说的这位"舞侠",是我们这座小城的"舞林高手"唐老师。她舞技非凡,闻名一方,带出了一大批爱好舞蹈的门徒;她性格豪爽,有着侠士般的豁达气度,她与"舞林界"的一帮老姐妹们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和睦  相似文献   

15.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仪式中的傩祭,到商朝已经大致形成一种同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还举行"大傩"、"国傩",傩舞得到全面的发展.傩祭时,身披兽皮、脸戴面具进行跳跃呼号,或扮成鬼神歌舞,表现神的事迹,合唱充满巫术意味的祭歌以驱鬼逐疫.现代傩舞是在远古傩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反映拜神祈福、祭祀、驱鬼逐疫等内容,保留了原始祭祀仪式的神秘色彩.同时又深受民间文化艺术的熏染,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傩舞的分布很广,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但对于四川境内的傩舞,至今仍然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傩舞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安代是一种融合舞蹈、音乐、唱词于一身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形式。"博"是安代舞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什么时代,博都是安代舞中的灵魂人物,是整个活动的核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安代舞的发展,"博"角色发生了不少变化。本文旨在揭示这种变化,并浅谈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以更好的发展传承安代舞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傩舞是地戏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傩在社会活动中功能的变化,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及其表意系统亦发生了文化功能上的重大变化,即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娱神功能弱化,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娱人功能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屯堡地戏中的傩舞以新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贵州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的舞蹈定格动作、动作套路及表演道具为切入口分析傩舞形式特征,进而探究其蕴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1769年拉卜楞寺正式开始学习金刚法舞,1772年有了正月金刚法舞的表演。拉卜楞寺的“法舞学院”是一个较为松散而特殊的组织,没有列入该寺正式的学院中。正月金刚法舞表演是一场完整的密宗具誓法王伏魔仪轨的实施,以此祈求佛法常住、社会安宁和人间太平,表达了人类追求生命安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9.
汉代巾舞、长袖舞作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演中融入了"稽戏"、"伴唱"、"抃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为原本属于"形体叙述"的巾舞、长袖舞增添了"歌诗叙述"和"角色叙事"的手段和功能。"歌诗叙述"的出现,既丰富了巾舞、长袖舞的情感表现能力,又为巾舞、长袖舞以"形体叙述"而演绎"故事情节"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形体叙述"的"角色化"转变成为可能。"戏楼"的"前台"和"后台"的设计,为演员在表演空间上的转化提供可能,作为"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意味着舞台条件的成熟。东汉中晚期巾舞、长袖舞艺术表演形式,已经具备了向"歌舞戏"发展的必备条件,其发展演变的态势已然出现。  相似文献   

20.
安代舞是集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蒙古族歌舞艺术形式。本文通过研究探讨安代舞的历史、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特征,阐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健身、娱乐、表演、社会交往、旅游经济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