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生代”作家何顿,在文学创作上的探索一直表现出介于先锋叙事与日常讲述之间的迷惘与坚持。本文试图通过地点的设置、叙述技巧的选择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何顿的创作进行初步的探讨,展示这位极具地方色彩的作家在当代文坛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下如何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平稳坚实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诗意的飞翔--论九十年代末以来小说审美的诗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九十年代小说的创作中,新写实作家、新生代作家、新人类作家的创作一直是这个朝代的主流.于是世俗化和物欲化成为这个时代小说审美的主要指向.但从九十年代末以来,在池莉、何顿、魏微的小说创作中,他们以回忆营构作品,重回精神的追问,并在作品中营造着抒情的氛围,从而彰显了小说审美向着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艺术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特别是在20世纪的现代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说"空白"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是因为作家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有意为之;作家对人生的困惑构成的"空白";作家难以表述的复杂情感造成的"空白".探讨小说"空白"的审美效应,是为了摸索小说艺术"空白"的创作规律,使读者在参与小说的再创造中,获得更多的审美自由和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4.
李广琼 《船山学刊》2004,(2):145-148,155
人们普遍认为,在目前创作处于巅峰状态的湖南作家中,残雪也许是最少体现湖南乡土特色的作家之一,与沈从文、周立波、丁玲、韩少功、古华、何顿等湖南作家相比,残雪的湖湘味似乎稀薄许多.在她的小说世界里,找不到"边城"奇异秀丽的潇湘山水,觅不见偏远山村摇曳多姿的民俗风情,也少有湖南现代都市市井生活与市民群像的状写.穿梭其小说世界的是远离现实、脏乱不堪的黄泥街、五香街,游荡着一群神经质、爱做噩梦的人们……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他更多地依恋于传统,其创作表现出传统美的特色.其创作风格的独特性以及相对于新感觉派所表现出的游离性,还有他不承认自己是新感觉派作家等等,都表现出他与日本新感觉派"异端"分子川端康成的类同,且其创作明显受到川端康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分析"寻根热"落潮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三点:一是作家自身无力解决理论上的可行与实践上的困难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知青作家在能力上还有欠缺;二是一部分风头正健的作家由于个人兴趣、政治因素、经济原因等主动把精力转向其他方面,不再潜心于文化寻根方面的小说创作;三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原因及文化寻根自身存在的先天性缺陷.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与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两人交往至深.在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中,能明显地窥探出他小说借鉴弗洛伊德学说的某些理论.而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就有许多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文本中存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学说.  相似文献   

8.
彭巧燕 《船山学刊》2006,(2):154-156
湖南长沙本土作家何顿,在小说创作中,立足长沙,其作品的人物生活场景、娱乐方式、叙事语言等无不体现长沙地域风土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9.
"大团圆"是中国传统悲剧文学戏剧化倾向在文本结构上的重要表现,中国现代作家对"团圆"问题的客观辨析与理性认识贯穿于新文学建设的始终,这种认识不但形成了中国现代作家特有的悲剧观念,而且对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的创作起着重要的制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农村小说普遍存在着显性的政治话语与隐性的民间话语分层与配置的情况,但不同的作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分别代表了话语组合的三种方式:《三里湾》是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有限融合;《创业史》是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深度融合;《山乡巨变》是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分层结合.这些"差异性"的产生既与作家的主观因素有关,又与时代的客观因素有关,真实反映出了作家创作时的矛盾和焦虑心情.顺便提及的是:民间话语的开放性遏制了那个时代作品中常见的过分政治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王鸣剑 《天府新论》2004,6(5):131-133
"五四"新文学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近、现代科学,不仅影响了五四作家的人生观,而且还渗入到五四先驱们的骨髓,成为他们进行文学革命和创作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与陈若曦是当代汉语小说写作的重要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展现了至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场景与日常生活画面.不管是白先勇还是陈若曦,共产党开始主政大陆与国民党最后迁徙台湾的1949年在其小说叙述中都是一个重要时刻.只不过,在白先勇的叙述中,1949年以后,依然是民国风月,而在陈若曦的小说中,已不免换了人间,对于同一历史时间不同的叙述法构成了白先勇与陈若曦小说对照中最为触目的一道景观,两位小说家也以此建构了各自"最后的贵族"与"最后的左派"的文学史形象.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创作文本固然展露出作家对至善至美人性的格外倾心与热情颂扬,但也揭示了都市上流社会的"阉寺病",凸显了下层劳动者的奴隶根性和"看客"心理,对诸多国民劣根性进行冷峻剖析与理性批判,昭示出重造国民精神的迫切性,呈现出明显的启蒙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即已产生了萌芽状态的"准小说".和后世成熟的小说相比,"准小说"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更明显,作家的主体创作意识不强,艺术上比较粗糙."准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历史小说、寓言小说和对话体小说三类.  相似文献   

15.
由于依托于民族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对于文学的审美评判转向了对于文本和创作主体的政治批判,并衍生出了具有高度规范化和裁决力的规训与惩罚功能.对那些不符合意识形态规范的文奉,主流批评家进行了干预和批判.作家依照批评意见修改文本,努力使其变得"清洁"和纯粹,并做出了检讨和自我批评,但他们并未因此而重新被意识形态话语所接纳.文学批评的规训与惩罚功能使作家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日益衰竭,也造成了"十七年"文学作品某种程度的相似和一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誉为"三驾马车"的何申、谈歌、关仁山三位河北籍作家在文坛上先后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掀起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三驾马车"的成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他们后期的创作在题材和文学视野上,以及作品的批判精神上也表现出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文坛“孪生”作家鲁迅与契诃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奠基人与俄国文学经典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两位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点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文学界都引起广泛的兴趣.正是他们在创作上的相互影响,确切地讲是中国文学与俄国文学之间的碰撞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浪漫主义思潮源于西方,而中国"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主要由留日作家掀起.通过日本这个"二道贩子"接受西方文学思潮,正是中国新文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这个中介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接受,而且其本身的成就与特色也给中国浪漫主义思潮提供了很多美学因子.  相似文献   

19.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2015年4月12日,何顿长篇小说《来生再见》作品研讨会在中南大学文学院举行,会议由湖南作家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文学院主办。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龚爱林、湖南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王跃文、《创作与评论》执行主编王涘海、长沙市文联党组书记王俏、长沙市作协主席唐樱、湖南省作协创研部主任娄成、《长沙晚报》副刊部主任奉荣梅、著名作家阎真、以及湖南知名评论家胡良桂、聂茂、禹建湘、晏杰雄、容美霞、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