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最大特点是劳动力的雇佣与使用的分离。劳务派遣发展,冲击传统用工方式,损害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对规范劳务派遣、保障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法》与劳务派遣机构的法律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劳务派遣机构数量庞大。许多劳务派遣机构缺乏资质、经营地位不明确、混业经营,损害派遣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机构予以规范和限制,有利于劳务派遣的发展,保护了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王丽洁 《理论界》2010,(6):71-72
实践中大量使用的劳务派遣工的地位有其特殊性,与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形成三方关系,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被损害的情形较之其他劳动者更为严重,如何保护其权益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为切实保障派遣劳动者权利,维护正常就业秩序,《劳动合同法》首次在基本法层面上对劳务派遣制度做出了规定。本文从雇主责任视角,对劳务派遣中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三者的法律关系进行了辨析,对我国当前劳务派遣制度进行了全面审视,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劳务派遣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通过劳务派遣方式灵活就业的劳动者数量不断增长,因劳务派遣而发生的侵犯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纠纷层出不穷,不少企业甚至将劳务派遣作为规避劳动法上雇主责任的有效手段加以利用.为此,有必要点检<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理顺劳务派遣中的三方法律关系,明确派遣单位与受派单位的责任、义务及劳动者的权利,加强对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劳务派遣:规范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雇用和使用相分离的就业制度,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这一制度安排对于扩大就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规范劳务派遣的发展,规制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是促进劳务派遣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劳务派遣超常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 《兰州学刊》2014,(2):168-176
我国劳务派遣陷入超常发展的困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这既有劳务派遣自身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也受整体用工体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如何走出劳务派遣超常发展的困境存在争鸣,继续加强管制和提升用工体制弹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代表性观点。在当前,管制是规范劳务派遣必不可少的手段。治理劳务派遣应采取系统化的模式,派遣制度改革与制度外环境培育相结合,控制劳务派遣的"量"与提高"质"相结合,完善立法与加强执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侵权责任法》将单位责任与雇主责任规定为统一的用人者替代责任。用人者替代责任应采用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在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派遣单位与用人者之间为民事合同关系,派遣单位与受派劳动者之间为特殊劳动关系,用人者与受派劳动者之间为衍生劳动关系,劳务派遣关系应视为共同雇主与受派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对于劳动者在劳务派遣中的职务侵权行为,用人者承担无过错责任,派遣单位承担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问法>从劳务派遣的性质出发,对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作出了规定.但由于立法采用的是原则性规定,具体内容并不明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至现实中滥用劳务派遣的行为仍然频繁发生.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劳务派遣用工,更好地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劳务派遣立法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务派遣"三性"原则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要解决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所创作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必须厘清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明确与作者相对应的"单位"所指,在此基础上才能依据著作权法律规范确定该类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在介绍职务作品构成要件、劳务派遣法律关系、职务作品修法内容等基础上,认为对劳务派遣中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认定应指向职务作品有密切联系的用工单位。  相似文献   

11.
私营资本企业劳资矛盾及其调解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私营资本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具有二重属性,即生产资料及财产占有关系的不平等性及政治社会地位和契约关系平等性。其中,不平等性是基础与条件,而平等性是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属性,由此决定企业内部劳资矛盾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一种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其矛盾主要表现:1)不签劳动合同,引发劳资纠纷;2)缺乏合理的分配制度,随意克扣和拖欠工资,使雇工收入基本被控制在劳动力价值以下;3)缺乏劳动安全与社会保障制度,致使工伤事故不断,雇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协调与化解矛盾的主要机制是:1)建立健全党团及工会组织;2)进一步完善劳资关系方面的立法与执法;3)发展与健全劳动仲裁机构;4)确立劳资双方“互信”理念,建立正常的“理解与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王蕴哲  高景龙 《河北学刊》2012,32(3):243-245
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劳动法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行为,不以对方的意志为转移,如果解除不当,就会损害劳动者的利益,破坏合同的效力和尊严。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劳动合同的辞退制度,以期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帮助企业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新型“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有学者称中国不存在"民工荒",但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用工确实"荒",众说纷纭。其实,中国的"民工荒"并非劳动力的缺乏造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而是由于国内目前由于用工需求不合理、户籍二元制度有缺陷、民工权利保障制度等制度缺陷造成的伪民工荒现象。因此,解决民工荒问题可以从四方面入手:1.完善劳资关系,改善民工薪资待遇;2.增加培训投入,改善用工结构性缺口;3.破除户籍制度壁垒,实现劳动力自由流通;4.关注民工生活,落实民工权利保障制度,以此来解决中国的"民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受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提出的,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和人力资本理论的认知存在重大分歧,取得二者在人力资本理论上的统一有利于劳动经济学的更好发展。不管人力是否天然就是一种资本,当其被视为人力资本时,就具有了包括要素功能、效率功能、均平功能和稳定功能在内的四大社会功能,所以人力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人为赋予的社会功能性资本而存在。赋予包括普通劳动力在内的人力以资本身份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性意义,它不仅是经济系统内部的公平效率要求,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公平和效率要求。  相似文献   

16.
平等自由、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是公民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集中概括,它规定了公民社会中人性、道德、劳动的善恶内涵,"恶"是人的低劣品质和负向劳动的表现,"善"是人的优良品质和正向劳动的实践.实施公民人格的文化养成教育,完善社会统治的制度管理和制度奖惩,推进正向劳动的理性自觉,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促进人和社会"善"的存在与发展,是促进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生是否享有劳动权的争论是学界热议但悬而未决的课题。中国宪法及劳动法律规范分析可以推演出的基本性结论是:中国大学生具备劳动者基础法理特征。针对实然法上的中国大学生劳动权益相关法律规范存在缺失的困境,对比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相关法律规范,应以非全日制用工对中国大学生劳动行为进行界定。中国大学生享有劳动权益的落实需要对大学生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的期限、劳动工时制度、劳动条件等基本法律问题进行厘清。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关系:理论与不同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劳动关系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本质。20世纪中叶以来,欧洲以社会市场经济为代表的模式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进行了重大的改造。这种以自由和社会公正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使劳动者受到社会保护,要求资本承担社会责任,为劳资两大集团和解与合作,为社会的团结提供了基础。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中,劳动关系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一些地方暴露出尖锐的矛盾。如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和谐的劳动关系只能在多层次劳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  相似文献   

19.
“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有效地反映出我国初次分配不公平.劳动者收入低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在于我国工会组织缺乏独立性和代表性,制约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实施,因而工会对保障劳动者收入方面的作用甚微。让工会对劳动者收入发挥作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应该增强工会的独立性、提高基层工会的组建率,促进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实施。让工会更加有效地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20.
朱美云 《理论界》2014,(5):69-72
罪犯作为人类成员、社会成员和国家成员而享有劳动报酬权既有其正当性又有其特殊性,推行罪犯劳动报酬制度提高了罪犯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罪犯人权保护,有利于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借鉴国外罪犯劳动报酬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罪犯劳动报酬的范围、标准、考核条件、支配、发放和管理、监督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