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权法是一部规范、保护财产权的基本法律。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调整财产关系的基本依据,是财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物权法是宪法保障公民私有财产权原则的具体化。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主要是防范来自国家的侵犯,其基本功能是给国家行为设定边界,物权法对财产权的保护是通过界定财产的边界来防止民事主体互相越界。二者一道共同维护私有财产权,同时也对私有财产权予以限制,那就是国家的征收征用制度。由于这种制度对私有财产权构成严厉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征收征用制度予以严格的限制和约束。从各国的立法例来看,一般从征收征用的目的、补偿标准和程序三个方面对此制度予以限制和约束,以促使政府依法行政,更好地保护私有财产权。  相似文献   

2.
吴凯 《探求》2006,(Z1):72-73
一、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的确立 "公共利益的需要"是长期以来我国宪法层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并在宪法文本中确立了公共利益的优先原则,成为合宪征收、征用或者征购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楼利明 《浙江学刊》2007,(4):140-143
行政征收条款中关于“公共利益”的判断是长期困扰学界和法律实务界的难题,对这一概念模糊的界定导致了许多行政征收行为的偏差。考究康德、罗尔斯、哈贝马斯三位哲学巨人的公共理性观,可以从哲学层面清晰地看到,公共利益的实质是公共理性与利益多样化对抗后的一种平衡。平衡点的波动引发了公共利益判断上的模糊性。法庭可以遵循必要原则、开放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公共服务原则、分担损失原则的过程判断方法来还原公共理性,确保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4.
马深 《探求》2008,(4):45-47
根据现行《物权法》的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征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但是,在征收农用地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违法征地的现象。要解决违法征收农用地的问题,必须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公共利益"是我国法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术语,作为法律保留条款或说是法律限制条款,其本质是对个人和部分利益的限制,对全民或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偏袒."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有实体和程序标准."公共利益"的实体界定标准主要有三个:(一)客观具体性.即现实中没有抽象的公共利益,针对某一具体情况时,其内涵不再是概括的、抽象的、不可确定的,而是具体的、可以确定的客观存在.(二)公共性.受益主体的共同性即共享性、受益内容的共同性即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共同性即政府提供.(三)和谐发展性.程序界定标准主要包括:1.建立充分反映民意的民主程序;2.确立"公共利益"的司法审查标准;3.赋予人民群众拥有公益诉讼的权利;4.设置公共利益确认的单独程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土地征用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基本的前提条件。改革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应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明确征地范围,坚持公共利益原则;制定《土地征用法》;改革补偿安置办法。  相似文献   

7.
谈宪法修正案对征收和征用的规定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梁慧星 《浙江学刊》2004,(4):116-120
任何国家都已经没有绝对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都有例外规则,就是征收与征用.征收是国家强制收买个人财产,仍然是商品交换关系,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三项条件.征用是强行使用,并不发生任何权利的转移,是紧急状态下的特别措施.因此,我认为应把征收制度规定在宪法,把征用制度规定在紧急状态法,一定不能像现在这样合并规定.  相似文献   

8.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政府利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征收城市房屋行为的公共利益标准是,基于公用事业需要或紧急状态、具有必要性以及征收行为的直接公益性目的等.对公共利益的认定程序是公信力的基础,主要可分为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学界对于本学科存在多种称谓,这种称谓的不统一限制了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要取得统一,需要建立“中国公共行政学”,改变“公共行政学在中国”的现状。而建立中国公共行政学,其研究视角应该从“行政”转移到“公共性”上来。“公共性”的核心是“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包括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主义立法思维及重管理效率、轻权利保障的立法理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在成为土地管理纠纷增多和征地腐败日益严重等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同时该法存在的问题还造成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集体土地权利限制不合理、政府规划及征收权力几乎不受制约、权利救济渠道实际缺失等诸多现实问题。《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不能仅仅着眼于条文的修补,而应当以保障土地权利为理念,以民主参与、市场交易、公正补偿及合理税制改革等基本原则为指导,从立法目的、公共利益界定、公众参与、规划法治、公正补偿、程序公正、集体土地自由入市等十个方面进行全面修改。  相似文献   

11.
申建平 《求是学刊》2002,29(4):80-82
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七条规定的“物权变动与其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与德国法上的“分离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分原则的内容实际上是合同成立生效、违约责任及物权法公示原则内容的体现。故“物权变动与其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不宜作为我国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对民法"物"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艳琴 《学术交流》2003,5(1):29-33
以罗马法、法国法为代表的采广义“物”的概念和以德国法、日本法为代表的采“物必有体”的看法各有利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物”的概念已呈明显的扩张趋势。因而现代民法上的物应采广义之概念而物权法上的“物”特别是所有权应以有体物为原则 ,无体物为例外  相似文献   

13.
常修泽 《学术交流》2006,(12):53-57
物权是现代产权体系的基础。“物权法”牵涉一个具体的实务性问题,即应收账款可否作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基于对企业发展、金融创新和经济安全的综合考虑,笔者倾向于将“‘应收账款’作担保”列入法案。因为:从理论角度分析,“应收账款”符合作为抵押的财产条件;从现实角度分析,虽然现行法律未明确“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抵押物,但已有规章性规定并进入实际运作。并且,它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都允许以“应收账款”作为担保。我国将“应收账款”作担保列入法案,有利于健全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必将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保护有失公平,公共利益往往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因此从公共利益是否具有社会共享性、合法性、正当程序和公平合理的补偿前提来界定公共利益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二者平等保护的宪政体系是比较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土地征收和征购法律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耕地不减少以确保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是我国立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当前不少地方仍存在着非法批地和违法占地问题,而一些经营性用地搭公共利益便车也在加速造成耕地的不当减少。理论论证与立法实践都清楚地证明:把对非法征收土地的控制只寄希望于对公共利益的明确界定上,这一良好愿望短期很难实现。因此,在完善我国现有征地法律制度的同时,应建立非公利益用地征购制度,这样既能解决商业用地的现实需要,又可以尽可能地控制耕地的不当减少。  相似文献   

16.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程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目前政府主导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中既没有实际的公众参与,也没有有效的议价程序,更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尤其是司法救济途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必须坚持无公益不征收原则和比例原则,在具体个案中,公共利益的判断和征收决定的作出均应经过协商程序。政府征收应首先模拟市场交易,先行与农户进行谈判,补偿款应直接给予农户。土地征收应给予溢价公正补偿,接受司法审查,并保障农民的优先回购权。更重要的是,作为土地征收前提的土地规划应当法治化,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来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决定,并经过有效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运行中,出现了土地“抛荒”、“过度征用”、“农民利益受损”等偏离制度预期的悖论现象;其内在深层原因是土地职能的多重性、矛盾性、演进性;而直接原因则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的效用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博弈的结果;调整现有制度安排的不当并促进各项制度均衡协调,促使参与农地利益博弈的各方力量形成恰当的张力架构,是克服悖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现代各国宪法通常把公共利益作为限制财产权的一般理由,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诸多丰富的理论,典型的有美国的公益征收和警察权行使之分、日本的二分法和德国的比例原则、利益衡量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还特别强调财产的合法性,但无论从规范意义上还是从价值判断意义上,这种表达方式都应予废止。考虑到我国财产权保障薄弱的传统,在实践中更应谨慎使用公共利益,注重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充分保障私人财产权。  相似文献   

19.
李洲良 《学术交流》2003,(4):140-143
关于谢赫论画有“六法”的标点问题 ,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钱钟书“六法”失读说 ,并从多方面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对当前较为流行的“气韵生动”说 ,在提出质疑的同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辨正。指出“气韵”比“气韵生动”更准确、周延、规范 ,更符合谢赫的本意  相似文献   

20.
"泡沫经济"与日本股份公司的改革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沫经济”崩溃至今 ,已有十余年的历史 ,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亦延续至今 ,依然无复苏迹象。有关“泡沫经济”的研究与讨论 ,更是各抒已见 ,莫衷一是。本文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侧重分析“泡沫经济”产生的制度性原因 ,并就日本股份公司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日本股份公司的改革趋势等问题 ,提出一些看法。  一、“泡沫经济”的直接成因   1.什么是“泡沫经济”  有关“泡沫经济”的概念界定 ,目前的经济学界还有很多争议。泡沫的内涵、测量、形成及其界定等 ,都是争论的焦点。  西方经济学家是从 2 0世 80年代开始 ,在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