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至高命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资本主义生态文明进行了制度批判、辩证批判、实践批判,阐发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尺度、历史发展的永恒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共产主义。探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时代化,不仅能够为破解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提供独特的理论资源,而且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试论生态文明及其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进行生态文明及其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研究非常必要。生态文明观进一步丰富了精神文明的内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利用精神文明成果建设生态文明,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国之梦是大国对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情势理性评估的产物,是对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美好愿景与合理规划.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重大课题的背景下,大国之梦的内涵必然会对生态文明发展诉求做出必要回应.大国之梦蕴含的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之上,以生态持续为物质基础,以经济持续为核心动力,以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是最引人瞩目的大国之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发展方向.三大梦想尽管形成的时代不同,但都含有对生态文明的解读与考量.在生态文明维度上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刻地诠释大国之梦和生态文明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让人民群众享受生态幸福,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生态文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坚持了唯物辩证的普遍联系观;提出“生态生产力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提出“绿色科技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提出“环境民生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严密制度保障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运用实事求是分析方法建设美丽中国、运用战略思维方法谋求人类永续发展、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破解生态发展难题、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找到解决生态难题的最佳方案、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思考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规律、运用底线思维方法维护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实现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科学汲取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克服传统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完善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体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观;对传统农业方式进行科学理性的改造,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生态文明成为了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新追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生态观的一部分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生态形势,延续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视阈,为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非常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时,马克思生态观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习近平在对马克思生态观继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现代文明的基本样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内在地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样式。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快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发展模式。面对我国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日益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8.
彭秀兰 《学术探索》2012,(2):186-18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重要主题,这对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同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原则,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狭隘的文明观和偏执的发展模式的导引下,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地球遭受着人类的劫掠和破坏.人类正面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的威胁.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呼唤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义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共同发展,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为中国梦的实现的夯实关键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中国梦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因此,当代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两次重大的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价值取向,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彦泉 《齐鲁学刊》2005,(4):144-147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和谐是21世纪人类关心的主题。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确立和谐社会的科技发展观,将有助于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总体而系统的看法。我国的发展观经历了从非均衡到可持续、再到科学发展观、从总体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的演变过程。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基础上的一种文明模式,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在生产方式上的进步,要求对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发展生态文明,突破口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在于人类价值取向需要发生转换。学术界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方法和基本措施形成了六大代表性的理论:三个平台说、机制建构说、多层次发展说、注重理念说、生态主导说、"五力"模型设想。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理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概括,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人民群众所普遍认同与接受。作为我国当代核心价值观,发展意味着公民道德的建立,意味着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意味着人民主人地位的彰显,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确立。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发展核心价值观为我国提供思想意识和精神动力,促进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与创新型社会建设,有利于中国同胞的团结、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巩固、提升。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期,苏联共产党等几大政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的政党发展危机与中国共产党治理超大国家的政治现实,引发从“政党治理”视角探究政党兴衰的思考。全球化的兴起、公民社会的涌动与治理理念的变迁给传统政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变化的社会中实现从传统“政党管理”到现代“政党治理”转型,并在大党治理过程中树立“治众”异于“治寡”的理念,是新时期政党发展尤其是大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一起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五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不可分割又各有自己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招远市的实践看,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率先发展,必须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推进发展动力由投资为主向内外需双向驱动、发展路径由资源主导向多元支撑、发展模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三大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把握转调发展主线,优化服务业、工业、农业“三大结构”,加快经济升级步伐;着眼城乡一体发展格局,打造城市、小城镇、新农村“三大板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富民强市目标,加强财源、民生、社会“三大建设”,巩固和谐发展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