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有人翻译成"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关系"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互文性"诞生于1960年代,"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1].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作品都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对以往作品的模仿.本文对简-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进行体裁上的互文性解读,重点讨论了小说与哥特式小说、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以及说教型小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3.
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刻意寄生,使两部戏剧呈现出一种显性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突破了两个文本之间的历时性界限,通过空间映射,借助读者的想象与认知能力,构建了文本间性隐喻,扩展了文本的话语空间。同时,《罗》剧套用《哈》剧戏中戏的结构,将互文性上升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游戏,使剧中主体游离于主体间性之间,在主体间性之间消解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在参与游戏实践中体验生活、创造生活、回归自由,实现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4.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文本,《文心雕龙·神思》叠合了多种相关文本的差异性。借助西方互文性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层次、较系统的考察分析,可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也有助于对《神思》作进一步的研究。汉语修辞学中的"互文"手法,在《神思》中也有所运用,对它作同步考察分析,有助于厘清中西"互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是西方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互文性在唐诗经典生成中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可分为地点互文、对象互文、语句互文、时间互文、技法结构互文、词汇互文几个层面,不同类型的互文性在唐诗经典生成中的促进作用是有差别的,力量较强的是同一地点类互文。  相似文献   

7.
以近年来较流行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指导,从文本互文和文化互文的视角对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了解读。在文学研究中,互文性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借鉴,还包括文学文本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等的关联,因此,互文性不仅仅对文学传统有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可能。通过这独特视角下的解读,笔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莫里森作品中的人物的特性,作者语言的力量,及她的作品在当代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学界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5,(10)
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切入,来探讨《庄子》一书中的孔子形象。将《论语》与《庄子》作为互文的两个文本,一方面在互文的视野下考察了孔子的悲剧命运以及孔子与庄子之间的深层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也反思了传统研究中过于强调学派划分的弊病。用互文性理论关照传统文本,一方面利于重新发现问题,同时传统文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修正和丰富现代理论。  相似文献   

9.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采用了后现代互文性的文本策略,对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从人物到细节、从主题到社会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模仿。在追求和谐男女关系的掩饰下,劳伦斯塑造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版的麦克白。然而,互文性在文本中的运用促使了文本的多元化、异质的解读。《恋爱中的女人》与《麦克白》的互文性解读为我们重新解读该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曹文慧 《东岳论丛》2013,(1):172-175
后现代思潮中兴起的互文性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互文性理论流变之一的狭义互文性启示着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的媒介转换中,既可以深入到相异艺术本体的内部进行诸如主题学、叙事学、符号学、修辞学与阐释学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延伸到外部诸如社会批评、意识形态批评与文化研究等领域中。互文性理论中对"读者"这一维度的凸显,表明了在影视改编中不仅需要充分重视受众在改编中的地位,而且在改编中还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受众对原著、改编片与自身各类记忆间的互文解读,使影视受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被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来,从而创造性地进行解读活动。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论中文本本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和其它文本有着层次不一、程度不等的相互关联 ,对历史小说创作来说 ,小说文本和历史记述文本更是有着内在联系 ,使历史小说创作既能够营造出历史氛围 ,又能使其叙述摆脱知识承传和传播的叙述限定 ,使历史人物从叙述中产生生命力。《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中 ,以引用、暗示、合并、改写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借用了《三国志》和裴注及其它小说文本的多种记述素材 ,使小说文本呈现出综合性形态 ,既体现出历史叙事的底色 ,更呈现出文学叙事的情韵。具体可从人物描绘、情节扩展和作品嵌入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互文性特征进行初步考察与探索 ,从新的理论视角考察小说的文本构成形态  相似文献   

12.
尹吉明 《江淮论坛》2013,(4):177-181,192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新概念。总体说来,理论家们一致认为在互文性理论下,任何文本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任何文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互文本。因此,读者对某一文本的解读就不再限于单一文本,而是可以借助其他文本或资料作为参考,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建立起一张互文之网来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长篇代表作《赎罪》中大量运用了互文性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了主人公从"犯罪"到"赎罪"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历程,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对伦理道德的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也极大丰富了这部现实主义批判小说的审美价值与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13.
李永毅 《兰州学刊》2007,(5):157-161,165
互文理论是解构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德里达将文本的概念从有形领域拓展到了无形领域,解构主义的互文理论也不仅仅停留于语言和文本,而是延伸到广阔的文化领域,涉及到文字与思维、文学与批评、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等诸多重大问题.文章拟从文字、文本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和梳理解构主义关于互文性的主要观点,力图勾勒出一个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4.
《复活》是俄罗斯19世纪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其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运用“互文性”理论对《复活》(文本)和西方神话故事及《圣经》中伊甸园故事(前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涅赫柳多夫的探索过程体现出托尔斯泰晚年探索人类命运的心理轨迹,是他晚年思想变化后思想的艺术的总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小说与神话故事的相互指涉、互文,作家创作的意图由此得到凸现。  相似文献   

15.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成名作,在沿袭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流浪汉风格的同时也继承了贝娄其他作品的犹太风格。由于现实人物和贝娄各个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奥吉.马奇历险记》使得贝娄文本成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文本,各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也自然成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互文本,形成了一个意义更广泛的互文文本网络,说明"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进一步验证了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理论和修辞结构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形式和意义研究不同,能揭示说者(作者)、听者(读者)、说什么、如何说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类型有字互文、词语互文、句子互文、用典、体裁互文、仿拟等。互文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背景关系、并加关系、附加关系等。互文的修辞结构是文本与互文本的深层语义关系,是作者的意图的反映。其实质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互文的修辞结构研究证明了传统性与独创性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维度。优秀的作品既有独创,又有借用和影响,是传统性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云雨”作为男女之事的隐喻,历来认为源于宋玉《高唐赋》,实则它有更为久远的文化渊源,是文化互参、文本互渗的历史产物;在《高唐赋》与诸多文本的空间交汇中,“云雨”逐渐演化为性文化符号而世代承传;在具体文本中“云雨”的本义与喻义则往往混淆不清,其指涉意义只能在互文性中予以厘定;在“楚天云雨”话语中,互文性营造了楚地独有的诗文化风情;历代诗人对《高唐赋》或认同、追随,或否定、批评,实际上都是与它的对话;而批评者则用“误读”的方式对它进行修正,这种修正不仅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话语诉求,也反映了后来诗人挑战前文本霸权的意图;《高唐赋》在互文性中显示了弥久不衰的生命力,验证了其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性。  相似文献   

18.
胡慧 《学术界》2006,(5):205-209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确切说来,它指的是语篇生成过程中各种语料相互交叉,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异质的特性。本文通过对文本互文性与文学、文化之关系的观察与分析,指出互文性是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有互文性现象存在。文学艺术中的互文性是产生新意、形成对话的积极互文性。互文性对于文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中的互文性是精确转述他人原意、独白式的消极互文性,科学对自己的过去采取与文学艺术截然不同的态度,互文性对于科学来说无足轻重。互文性是一种意义于其中转换生成的函数关系(功能而非本体)。构成互文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文本A、文本B和它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游戏》微型文本为对象,以“互文性”作为研究视角与解读策略,通过对《游戏》文本的互文性研究,挖掘微观形态下《游戏》的精神内核,对《游戏》文本的互文性现象及深层内涵作进一步揭示,彰显在音乐语境中钢琴音乐文本互文性研究的可行性、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