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明标 《创新》2012,6(2):83-87
布洛陀是壮民族推崇的"道德神",他倡导社会文明,并创编麽教经书,即"麽经",引导壮族先民革除野蛮社会所残余的丑陋习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麽经布洛陀"对壮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陆红霞 《社科纵横》2005,20(3):110-111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作为西方道德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试从人本主义、至善理论、教育思想和死亡哲学等方面来剖析其思想,比较其异同。这对于了解中西方人的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态位道德是引入生态学中生态位概念建立的一种全新的道德观点,一般意义上,是指处于不同人类社会生态位的个体所应遵守的相应的伦理道德,它具有变易性、进化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生态位道德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创新,更好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全民道德与阶层道德、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人道德和人物道德的矛盾。因此,加强生态位道德建设是提高人的生态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7,(3):12-15
张锡勤先生在《中国传统道德举要》中,分别对"仁""义""礼""智""信"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在说明其思想根源、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发掘其对于现今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价值,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及现代中国伦理道德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韩作珍 《社科纵横》2006,21(3):86-87
天理与人欲关系,即伦理道德规范与人们物质生活欲望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外伦理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长期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理欲观的历史考察,揭示了在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日社会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辩证关系,这对社会经济和道德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7,(3):6-11
张锡勤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家、中国伦理思想史家,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国伦理道德史等领域成就斐然、贡献卓著。张锡勤及其团队对中国伦理道德史的研究开创了国内数个第一:出版了第一部中国近现代的断代伦理思想史、第一部中国道德名言选粹、第一部从孔子到毛泽东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第一部中国传统道德范畴史、第一部从中国伦理道德产生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道德生活史,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黄书孟  曹峰旗 《浙江学刊》2002,2(6):163-166
不同的历史背景 ,生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不同的伦理思想。理性与情感 ,在他们的伦理思想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凸显。在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为主要命题的伦理思想中 ,提倡美德在于知识 ,认为理性知识才是导致善行为的根本原因 ,情感则是导致恶的行为的根本原因 ,表现了崇理抑情的特点。而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中 ,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 ,表现了轻理重情的倾向 ,提倡美德在于人伦或情感。  相似文献   

8.
胡适非常关注伦理道德问题。他认为新文化运动必须研究的十大问题中,孔教、礼教、贞操、婚姻、父子、女子解放以及教育改良等七大问题都与伦理道德问题密切相关。虽然他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伦理学著作,但他却为伦理道德的许多方面提供过新的规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胡适伦理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界对其评价分歧颇大。本文试图对胡适的伦理思想作出较为客观的评论。 一、“充分西化”的道德改革论 胡适是个唯心主义者,正如美籍华人学者林毓生所说:胡适的“思想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以思想为根本的整体观思想模式”①,因此他终身致力于文化运…  相似文献   

9.
网络与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状况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准。目前,在网络与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中仍存在评价标准多元化、网络与家庭生活中存在非道德主义现象、网络与家庭伦理道德水准衰落等问题。需要构建网络与家庭伦理道德新规范、加速网络与家庭道德社会化进程、强化法律法规及制度约束、注重网络与家庭行为主体的自律,以构建与和谐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网络与家庭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柏拉图的思想密不可分.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柏拉图哲学的主要精神都已经展现或者萌芽.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这不仅指某些具体知识的知道或不知道,而且指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的根本特征,包括意识的自我否定与觉醒,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在反讽中追求善与美好,等等.  相似文献   

11.
刘合行 《唐都学刊》2005,21(5):25-28
《资本论》围绕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一最终价值目标,考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从伦理的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过程,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伦理思想,展望和构造了未来社会新的伦理关系,蕴藏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因此《资本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2.
中华道统思想源远流长,但真正建立起“道统”论的,则是唐代韩愈。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外来佛教文化及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以弘扬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己任,正式提出了儒家道统思想。经韩愈倡道统、批佛老、兴儒学的努力,使儒学再度复兴,并在宋末以后占据了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韩愈的道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贺生群 《唐都学刊》2007,23(6):58-60
改革开放以来,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人道主义有两种道德含义:作为道德思想的人道主义和作为道德行为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道德思想转化为人道主义道德行为,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这种转化的实现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和道德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7,23(4):84-86
“信”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重要范畴之一,真实无妄是其基本内涵,循物无违是它的基本道德要求,恪守“义”是它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准则。“信”以其特殊的道德功用,在先秦时期为儒家所重视,并在汉代被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5.
马建兴 《唐都学刊》2004,20(5):60-64
唐律的伦理法思想,根源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耕农社会的宗法思想、儒家法律化思想的影响,也与唐初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礼教思想主要体现在唐律中的立法指导思想、同罪因身份而异罚、依礼教原则解释律条、修律以礼为蓝本等方面。唐律伦理法思想的基本精神与特色是家族主义、礼刑合一、义务本位、男尊女卑、仁恕教化等。唐律伦理法思想有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贾玉峰 《唐都学刊》2005,21(2):65-70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有维护贵族统治说、拥护民主说、悲剧说与顽固保守和不见容于希腊说等几种主流的死因分析.但苏格拉底在命运、选择方面对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认同,以及阿喀琉斯之死,笔者以为苏格拉底之死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应从"阿喀琉斯之死"所昭示的希腊精神入手,在希腊文化层面上对苏格拉底之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锋 《唐都学刊》2006,22(5):42-44
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不仅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状况,同时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有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制度建设的缺失等。在分析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重建大学生诚信道德,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发挥教师的诚信典范作用,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从而将诚信道德教育和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翁珠琴 《唐都学刊》2007,23(2):53-56
儒家善政伦理为儒者在国家治理中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种道德体悟。善政的核心是德治。儒家善政伦理到近代时,由于西方思想的冲击,受到了广泛的现代性批判,并导致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危机,进而致使其迅速衰落,最终退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地位。在当代,儒家善政伦理要实现复兴,只能走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孔子和谐社会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三可 《唐都学刊》2006,22(5):51-57
孔子的和谐社会论是孔子政治理想、愿望的集中反映、概括与提升。“务为治者也”,孔学本质上是社会政治论体系。追求和谐社会理想之实现,达到“天下为公”的目标是其主旨所在;“齐之以礼”,是和谐社会的秩序保障;“依于仁”,是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保障;“足食”,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孔子之论即是和谐社会论,孔子之观即是和谐社会观。  相似文献   

20.
The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of Russian society is currently undergoing fundamental changes. It is natural, therefore, that interest in how people relate to their work has increased. This interest is based, in particular, on Max Weberys classic finding that the fundamental socioeconom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capitalism would not have occurred w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work ethic.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o analyze two types of normative and motivational structures regulating the work activity of the populatioe those determined by society's oficial ideology and those that characterize people's personal attitudes toward the importance of work in general as well as toward its particular asp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