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日语里,"无案内"既可写作"不案内",也可读作"不(ブ)案内"."不"在日语中以读作清音的"フ"为常式.什么样的词,在什么情况下,接头辞"无"、"不"可自由替换,并使"不"可读为浊音的"ブ"?本文采用分类、定量统计等方法,将<大辞林>中带否定接头辞"不"、"无"的词语分为"混交""和制""纯粹"三类,又将这些词置于<汉语大词典>、<大汉和词典>中进行调查比较,得出"不(ブ)"、"无(ブ)"可自由替换者大多为和制汉语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演义》不仅与秦汉以来的史传文学发生先后文本互涉,而且还在其文本内部形成难以计数的大量“重复”。这些纷呈迭现的行文“重复”,大略可分为言语、修辞格等层面的“叙述用语重复”和事件或场景等层面的“所叙故事重复”两种形态。前者多用以叙述瞬间之事,后者多用以叙述时空跨度较大之事。除了不断地重申某些信念或伦理道德,小说还不断地“提起前事”,制造一系列“重复”,从而建立起眼前事与往事的逻辑联系,不仅增强了小说结构的严谨细密,而且增添了多种附加涵义。同时,在这部经典小说中,“关合”、“映照”性的行文“重复”不仅呼应了传统“前伏后应”叙事之道,而且带有反讽等修辞色彩。另外,行文“重复”具有“老生常谈”性质,令人感到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作者善于把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及英雄人物悲剧的发生归因于惩罚家人或下属,并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化相貌以及日常生活大做文章,形成“祸起萧墙”、“饮酒误事”等行文“重复”系列。从创作心态看,无论是作者“津津乐道”或“念念不忘”,还是“敝帚自珍”,各式“重复”大多旨在创造某种“熟悉化”审美妙致。  相似文献   

3.
根据形音义皆备的、具有分化孳乳能力的母文表义这一思路,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60多个"奄"族字加以剖析,写成了<<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一文,剖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13个"奄"族字,并附录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说文解字>以外的近50个"奄"族字,略加分析,分成具有"覆盖、隐藏"义、"相及、相合、比长短"义、"黑、污浊、肮脏"义、"疲乏、病"义、"急遽、忽然"义、"不奢侈"义、"覆盖、遮藏、盛装物体的东西"义这7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相近,意义相通的字.现补析、论证这些字的意义与其母文及其外化符号有密切的关系,并把这些"奄"族字与母文的关系用表示意于文末.  相似文献   

4.
1998年是<马氏文通>发表100周年,5年来共有140余篇文章就<马氏文通>的历史贡献、<马氏文通>的语言观和语法思想、<马氏文通>的词类研究、<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马氏文通>的研究方法、<马氏文通>的作者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5.
                           
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语涉及先秦时期文学的生成、保存与传播问题,具有文学实践功能的范畴意义。古代文学中的“文言”、“文章”、“文学”等概念,都是由这种思想生发出来的。认识“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演变历程,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生成与衍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与”字为“誉”字的初文,本义是赞誉,造字意图源于对战争中胜利场面的描述,是对抬起、举起勇士的欢呼场面的刻画.“与”字和“与”字是繁简关系,“与”是“与”简省而来的,“”、“”是“与”的较早写法,“与”字的写法来源于“牙”字字形隶变过程中的异体写法.  相似文献   

7.
作为"狯"的异体字,"()"在上古本是从"()"声(中古随"狯"转入"夬"韵),由于其声符"()"后来变形为"舌",所以"()"就以"狧"的形式出现于作品中.我们首次在典籍中发现了这个形声字"狧"(区别于会意字狧tà)的五处例子.同时,我们还考察了"狯"的另外两个异体字,"姡"和"()",并且初步断定"()"不是"狯"的异体字.  相似文献   

8.
“倒酒”义词是汉语的常用词,现代汉语共时层面呈现“筛”“泻”“斟”等词与“倒”南北对立的局面。汉语史上“倒酒”概念域的主要成员有“斟”“酌”“泻”“筛”“倒”等,且经历了“斟/酌→酌→斟/泻→斟→倒”的主导词更替;“倒”首先取得“倾倒非酒类液体”概念域的主导词地位,之后不断积蓄力量,自民国以来逐步取代了“斟”在通语“倒酒”概念域中的统治地位。换言之,现代方言“倒酒”概念域成员南北对峙的雏形是五四以来才形成的,历史并不长。  相似文献   

9.
阐释学对固态语言文本的过度重视,使得关于活态行动的阐释学理论一直处于相对匮乏的地位。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理论从行动出发,分析了文本行动中说明理解解释的相互渗透。他将批判性渗透到对间距的阐释中,认为文本一经形成便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文本的行动是一个去语境化重构语境的过程。行动并非由单个行动者构成,而是多元行动者的协同运作和即兴表演。人类行动者也并非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而是被行动裹挟却具备部分能动性,并在放弃自我的过程中理解自我。利科的行动阐释学虽没有完全摆脱语言符号模态,但他扎根经典阐释学理论,使得固态的语言文本再度活态化,并揭示了行动的部分运作机制,孕育了一种新的关于行动的阐释模式,呼应并一同汇入当代试图变革阐释学理论的潮流之中。当利科的行动阐释学与当代新兴的行动理论相遇,或许会生成一种更具阐释效力的行动阐释学理论,并进一步通向一种多模态事件阐释学。  相似文献   

10.
<明史·艺文志>"史部·传记类"认为<东嘉先哲录>的作者为王佐.经过凭籍<四库全书总目>和<续文献通考>的考证,<明史*艺文志>记载有误,<东嘉先哲录>一书的作者应为王朝佐.  相似文献   

11.
再论20世纪20年代华北人民“闯关东”狂潮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民是近代东北人口的主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华北人民移民东北的高峰期,史料记载称之为"移民的狂潮".考察"闯关东"狂潮之成因,除华北地区生存环境恶化,人民无以为生,不得已转徙他乡这一传统原因外,华北人民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近代东北铁路网的形成、华北地方政府对移民东北的鼓励和支持,以及东北地方政权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更是吸引华北人民大举移民东北的最大动因.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红十字会进行了改组。1949—1966年间,中国红十字会在医疗卫生、战地救护、灾害救助、战后问题处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活动,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归纳这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活动开展的特点有:国内活动侧重于医疗卫生领域;积极实施国际救助并参与国际事务处理;活动开展的行政化色彩比较浓重。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在鸦片战争前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信息中心,英国作为对华贸易的主要西方国家,为满足邮政通信的需求,推行了不同形式的客邮体制,对清代中期中英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这不仅是侵略中国邮权的见证,也为深入中外邮政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运用中国1997年、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分15个行业、8种能源来研究中国基于国内生产、消费、出口、进口中的CO2排放及国际贸易中的净排放等问题。结果表明:(1)中国一直是碳贸易净出口国,1997—2007年的CO2排放量持续增长,国内生产大于国内消费的CO2排放量,且出口的CO2排放量占国内生产的CO2排放量的比例很大,这说明出口对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金属产品制造业是进口和出口CO2排放量相对较大的三个行业。(3)从单位产值看,出口、进口和国内生产的CO2排放强度在1997—2007年持续下降,而国际贸易净值的CO2排放强度1997—2007年一直上升,出口的CO2排放强度要远大于国内生产的CO2排放强度,表明中国净出口的资源和能源正在不断地快速飙升。因此,中国应加大鼓励低耗能、低排放行业的出口,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出口,发展太阳能、风能等低碳能源和新能源,从而减少中国的CO2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前后,以耶稣会士和思想家为代表的西人利用文化间天然的误读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竭力美化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观。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中国观,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中西对比呈现出中强西弱的态势,二是西方历史上有关中国的知识文化再生产的结果,三是意识形态的需要,四是受到个人立场的影响。他们的中国观表面上是他们的自我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一种表达,实际上是欧洲启蒙时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中越互联网发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各有特点,两相比较,各有长短.就互联网基础资源而言,中越两国IPV4地址资源均严重不足,但越南网络国际出口带宽增长高于中国,平均网络速度也高于中国.就网民而言,越南网民少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也低于中国,但两者的增长速度均快于中国;中越两国网民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都以学生居多,但...  相似文献   

17.
对“一带一路”经济带交通网络及国家经济联系的研究是推进沿线国家合作相通的基础,基于 GIS 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一带一路”的空间可达性,进而引入引力模型,测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强度,探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引力格局划分方法。研究认为,“一带一路”中国地区主要节点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通道”型空间特征;西安是“一带一路”起点地区的质心城市,承担了中国境内大部分区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国家及地区的联系,沈阳是东北地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是中国向北开放的窗口;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联系的区域特征明显,具有强经济联系的国家有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等,较强经济联系的国家基本为中亚区域国家,主要是蒙古、哈萨克斯坦、波兰等,欧洲区域的大部分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根据经济联系强度,将“一带一路”经济带分为三大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中蒙俄、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纽带,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合作,三大区域应该加强优势互补与贸易相通,打造城市群与重要节点城市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关系中 ,安全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进入 2 1世纪 ,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而值得深思的新变化。作为世界的重要一员 ,崛起的中国要不断发展和壮大 ,就必须实行适应世界变化的顺乎历史潮流的国际战略和政策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进一步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洪流之中 ,以全新的国际战略选择走向世界 ,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仅就民国时期东北移民潮形成的历史原因作一探讨,主要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的移民空间与垦殖的需要,移民图生存、求发展的主观需要以及军阀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移民的政策等方面进行述论。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向追求中高速和质量型的增长,这是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解决中国经济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也就是经济结构再平衡,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规模扩张转向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保障,也是中国多年来致力的发展与改革目标,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经济结构再平衡有赖于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持;经济长期发展和增长周期延长,才能为经济转型与升级的结构再平衡提供时间、空间的回旋。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契机,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再平衡,以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经济结构的再平衡和长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