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林  王锋 《兰州学刊》2006,42(8):7-8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1],建立了精神现象学的逻辑体系,并系统阐述了在实体和辩证思维中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和异化的现象;胡塞尔创立的“纯粹现象学”则“双重”扬弃了黑格尔的哲学,创建起“真正科学”的先验现象学,从而登上了20世纪现代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研究这两种现象学方法的异同,对于正确理解现象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的产生既有客观的现实根源 ,又符合哲学史的一般进程。这一过程的根本特征来自于现象学的自我否定性 (辩证性 ) ,表现为多重性的十分剧烈的“哥白尼式革命”。从 1 8世纪到 1 9世纪是现象学哲学由古典现象学 (或“精神现象学”)经感性哲学 (“新哲学”)到纯粹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的发展过程 ,是现象学自身的历史生成、发展和完成的完整过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作为古典形而上学理性精神的完成状和现代哲学诞生的否定性平台 ,倚仗着具有巨大内在生命力的辩证法使得概念现象学得以最终完成 ;费尔巴哈在黑格尔概念现象学的寄生体内进行了现象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哥白尼革命”,将古典现象学带入感性、直观和直觉的广阔天地 ,以否定绝对理性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现象学的发展 ;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则“双重”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 ,创建起“真正科学”的先验现象学。这多重性的“哥白尼革命”最有力地说明了各个时期的哲学之间的客观联系 ,凸显出现象学产生的辩证性和历史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1987年,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出版180周年。为纪念这一在西方哲学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名著,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江苏省哲学史与科学史研究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委党校、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人民出版社、《江海学刊》编辑部、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七单位,于12月26日至31日在南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释,从哲学真理与认识论、怀疑论、宗教文化、数学逻辑、哲学史、常识和诗等七个方面的关系入手,分析了黑格尔哲学在德国文化转型时期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当前的中国哲学工作者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向被人们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艰深、最富有创造性的哲学著作之一。它的公开出版已有180多年丁。 建国后系统研究黑格尔这部经典著作的当首推贺麟先生。1961年,趁《精神现象学》中译本出版之机,作为主要译者的贺麟先生写了一篇译者导言,对它的写作经过和黑格尔当时的政治态度、它的来源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薛刚 《晋阳学刊》2014,(4):77-82
如何看待《精神现象学》和《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体系的关系,不仅是黑格尔研究者们一直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且在黑格尔本人的思想发展中,对于两者关系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与哲学体系是否需要一个"入门"或"导言"联系在一起,黑格尔从耶拿时期就开始思考并寻求这个答案,在经过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分合之后,他确定了《精神现象学》作为是哲学体系的导言和第一部分,但在最终出版时把原初的副标题"意识的经验科学"改为"精神现象学的科学"又表明了黑格尔对于这个"入门"或"导言"采取了部分否定的态度。本文通过上述黑格尔思想的发展和转变,来探讨《精神现象学》与《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汪炜 《理论界》2008,(8):87-88
黑格尔的辩证法遭到人们误解的地方正是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本文从著名的、也可以说是整个黑格尔哲学之导论与先声的《精神现象学》序言入手,着重于分析其中的“直接性”概念,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给出新的诠释和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首先不单纯是一种思维方式或哲学方法,而且就是实在事物本身的原初结构,具有存在论的意义。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不是一种教条化的三一式结构,或所谓的否定辩证法,更是一种直接性。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大大超越了笛卡尔传统和主体形而上学,然而却又以某种方式回归这一传统。本文的后半部分即试图以当代哲学的思想视阈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真理观的这一缺陷做出新的阐释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先验现象学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胡塞尔现象学和黑格尔辩证法放在西方哲学史上两大反思传统(外在反思和内在反思)的源流中来考察,分析了胡塞尔“自我学”与黑格尔自我意识学说在反思类型上的差异,并通过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有意误读揭示出现象学和辩证法在直接性和间接性关系上的深刻分歧。文章权衡了当代现象学与黑格尔辩证法各自的利弊得失,并在突出二者差异的同时探讨了它们互相补充和沟通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试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宗教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发源地,亦是他的宗教哲学思想的发源地。在该书中,黑格尔描述了由“绝对观念”演化发展而构成的全部“科学”领域,“宗教”赫然占据着显要的地位。《精神现象学》中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已经包含了黑格尔日后详尽发挥的宗教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内容。在黑格尔枯燥晦涩的议论中,我们可见到许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哲学的一位卓然大家、现代解释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H·G·伽达默尔认为,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只有《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指“大逻辑”)才称得上是黑格尔的专门著作,其它如《哲学全书》原来只是讲稿,而《法哲学》则不过是教科书。①如此来看,《精神现象学》这一“文本”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相形之下,我们对这部堪称黑格尔思想成熟期的最早力作所进行的各方面专题研究却显得十分不够。另外,我们通常将辩证法称作一般方法论,但如何按照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来完成哲学理论自身体系的建构,并对这种建构的合理性作出说明,至今仍是一个令人感到困挠的问题。恰恰是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第一次突破了通常的那些哲学体系建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方法是反映现代实践格局的思维方法 ,本文认为 :黑格尔是第一个用现象学方法建构其哲学体系的人。在现象学视域内 ,我们发现 ,黑格尔哲学不仅仅是传统所理解的思辩理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以其特有的现象学方法 ,确立了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基础地位 ,并对现实世界和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作了抽象然而真实的表达。马克思独具慧眼地发现并继承了这一“合理内核”,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文力图通过对黑格尔建构实践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现象学方法的讨论 ,凸显黑格尔的现代性 ,以求对正确理解黑格尔哲学文本及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并对从现象学视域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王荣祥 《理论界》2008,(5):117-118
真理问题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极其重要的问题。黑格尔认为,哲学就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真理是概念的科学体系,真理是发展的,真理是全体,真理是主体。  相似文献   

13.
探讨哲学的性质就是对“哲学是什么”这一命题的追问,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林林总总、莫衷一是。.文章主要是在解读和梳理处于西方哲学史“思想顶峰”的两个哲学家即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黑格尔的《小逻辑》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认为以“第一原因”和“绝对理念”为最高旨趣的两套哲学话语,同出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同时认为对哲学的性质即“哲学是什么”的追问具有“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4.
文学平 《兰州学刊》2008,(9):13-14,186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常使用的辩证术语是“直接性”、“中介”、“扬弃”等,有时也使用“第三者”概念。理解黑格尔的“第三者”概念将有助于对“否定性的辩证法”的理解。根据“第三者”概念出现的语境,可将其归结为“三段式推论的中项”、“辩证过程的中介”、“对立面合而为一的媒介”三层涵义。  相似文献   

15.
欲望、死亡与承认:科耶夫式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关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许多论者已经指明的那样,他者问题是贯穿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一条主线。在对他者问题进行思想史溯源的时候,我发现,萨特等法国当代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与胡塞尔之前的黑格尔、尤其是他的《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论联系在了一起犤1犦。这种指认无疑是令人困惑的。因为就其原初意旨而言,《精神现象学》要确证的恰恰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人”与“奴隶”、这一个“我”与另一个“我”即“他者”)向着绝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性犤2犦,而非任何一个个体的自我意识(“我”或“他者”)的持存性。这换言之,如果我们肯…  相似文献   

16.
人学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正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方法的基础上,才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变革,从而建构起人学现象学理论。马克思人学现象学方法是对"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马克思人学现象学方法的当代意蕴在科学原则上体现为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在价值原则上体现为追求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短视性地把《精神现象学》的诞生同黑格尔与谢林的绝对同一哲学的决裂关联起来,而没能注意到黑格尔在对康德道德哲学主观与客观严重对立的批判基础上寻求将个别与一般结合起来的新原则的冲动与努力对《精神现象学》之产生所起的内在推进作用。这既导致了对《精神现象学》写作的深厚动因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理解,也阻隔了对《精神现象学》整个布局结构和行文思路的思想背景及其由来的考察,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或者说遮蔽了我们对《精神现象学》中关于"伦理"与"道德"的顺序与关系的认识。本文从黑格尔伦理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精神现象学》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特殊处置方式出发,探讨了黑格尔以开放的伦理精神超越康德的内在道德原则的学理进路及其实质意蕴。  相似文献   

18.
<正> 贺麟(1920—)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也是著名哲学翻译家.从1926年留学美国迄今,他翻译了多种斯宾诺莎、黑格尔及新黑格尔主义的著作.包括鲁一士《黑格尔学述》(1936,商务)、开尔德《黑格尔》(1936,商务)、斯宾诺莎《致知篇》(1943,商务,后改名为《知性改进论》1960年由商务出版).斯宾诺莎《伦理学》(1958,商务)、黑格尔《小逻辑》(1954,三联)、黑格尔《精神现象学》(1962,三联,与王玖兴合译)、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952年后陆续出版四册,与王玖兴等合译,商务)、《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1988,商务).贺麟的译书,特别是《小逻辑》和《伦理学》,选词精到,独特的翻译思想贯穿了他一生的哲学实践,在中国哲学翻译界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补入的对黑格尔的批判,并非是一般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而是用费尔巴哈的人学现象学来进行的改造。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背后的人本主义具有的非历史的根本错误。这里,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与以后《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中对同一对象的批判在焦点、主题、重点上都有重大的异质性。此时,马克思是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学现象学进一步深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他对黑格尔的批判还停留在对黑格尔的主体与客体能动的辩证关系的一种人本主义的改写  相似文献   

20.
早期谢林哲学的核心概念“理智直观”在黑格尔看来只是一个形式主义的外在性的规定,它无法完成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真正统一。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概念是基于人和社会关系的辨证运动而提出的,人的自我意识的欲望的和目的论的本质保证了“精神”是以自身为目的地发展着的,克服了谢林形式主义的外在性的“理智直观”的,完成了对谢林同一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