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谈石油发展史时,必然要提到沈括。有人把沈括称作中国石油事业的先驱。的确,他对中国石油事业的贡献是很大的。 沈括与石油 沈括(1033—1097年)①,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里。父亲沈周曾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泉州(今福建泉州)、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做官。沈括从小跟随着父亲,到过不少地方。父亲去世)后,就自力谋生。24岁  相似文献   

2.
周峋芝先生名嵩尧(1873一?)原籍浙江会稽(今绍兴市),生于江苏淮安县,是周思来同志的堂伯父。峋老行六,和他的九弟是同胞,皆厨攀龙先生之侄。周恩来同志的父亲行七,初名贻能,改劭纲,号懋臣。嗣父贻淦行十一,和四伯父贻庚、八叔父贻奎是亲兄弟,都是攀龙先生之子。据笔者幼年在淮安所闻,周家老辈中以峋老为最著名。他幼年从淮安刘星阶先生(名立三)受业,及长仍到原籍去应试。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少穆,1785年8月30日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一个贫寒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林则徐四岁就跟着父亲学习,七岁父亲就教他学写文章,直至十二岁考中秀才,才离开父亲到鳌峰书院就读。1804年中举人。1811年赴京参加会试、殿试,朝考成绩皆佳,赐进士出身。由于林则徐为人正直廉洁、办事认真,颇受皇帝青睐,他仕途畅达,步步高升,先后担任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陕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湖南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  相似文献   

4.
一八九八年一岁三月五日,周恩来同志生于江苏淮安县城驸马巷周宅中。幼名大鸾,号翔宇,笔名和别号飞飞、伍豪(一九一九年觉悟社成立时,社员用数字代名,他抽得五号,故谐音取名“伍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从事秘密工作时,常以“少山”为代号。一九四七年转战陕北时,在部队中代号是“胡必成”。原籍浙江绍兴。因祖父任淮安县知事,故家迁淮安。淮安旧称射阳,系南北交通要冲,  相似文献   

5.
周实(1885—1911)年,字实丹,号无尽.又号无劲,原名桂生.字剑灵,清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车桥镇人。他自幼就读于家塾“无尽庵”。13岁读美国独立史、法国革命史,萌发民族思想,18岁入县学为  相似文献   

6.
苏颂的人品     
今年是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九百周年。检阅有关史料,不仅对其卓越的科学成就表示赞叹,而且对其高尚的人品由衷景仰。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南安(今福建泉州一带)人,因父葬徒居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二十三岁考中了进士,直到八十二岁去世为止,其中除因写书辞官三、四年外,共在官场度过了五十余年。起初,他做过宿州(今安徽宿县)观察推官,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县、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推官等副职,由于他处事精审,为政清廉,颇得欧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一位大政治家、大学者,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二十岁以前,曾跟随父亲王益宦游过今天的江西、江苏、广东、河南等省许多州县,对官场现状与风土民情有所了解,早具“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从这年直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四十九岁时提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他先后担任过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皇帝秘书)等职,在同僚中声誉卓著.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的主张.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见他,  相似文献   

8.
一刘勰(公元470?——公元530?),字彥和,东莞莒人。(东莞莒即今山东省莒县。东晋时侨立南东莞郡于南徐州,即今江苏武进县。刘勰世居京口。京口在今江苏丹徙县。这里指他的原籍。)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自高祖刘爽以来,世代做官。刘勰出生时,家境已經非常貧困,父亲死得很早,当他二十岁左右,母亲也死了。由于家貧,他沒有娶妻,但篤志好学,与沙門僧佑同居十余年。僧佑是当时很有名的和尚,曾編《弘明集》。刘勰跟他研  相似文献   

9.
穆修(979—1032年),字伯长,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后迁居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北宋初散文作家,著有《河南穆公集》(又名《穆参军集》)。(《宋史》卷四百四十二有传。 (一)仕途坎坷穆修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十岁时即随父亲仕宦南北,迁徙不定的生活,固然艰苦,但却使少年穆修扩大了眼界,丰富了阅历,有益于他以后的创作。他自幼好学不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推崇董仲舒、韩愈的道统,不喜欢东汉以来俗儒的章句之学。宋真宗赵恒景德末年,穆修旅居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应试不第。这时,他已近三十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任过新野知县──兼述《西游记》中的新野方言张成立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大约生活于明弘治十三年至万历十年(公元1500年至1582年)。他生活于一个由文职小官吏而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其曾祖父当...  相似文献   

11.
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唐的诗人中,刘禹锡(772~842)算得上很有性格的一位。刘禹锡是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刘绪因躲避安史之乱,带领全家迁居到嘉兴(今浙江嘉兴),他小时候在那里度过。刘禹锡22岁(793年)考中进士。在中举前后,他登上了五岳中最为险峻的西岳华山。挺立在高山之巅,俯视群峰,他想到,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而不应把生命消磨  相似文献   

12.
李时灿 ,字敏修 ,清同治四年 (186 6年 )生于卫辉府城 (今卫辉市 ) ,194 3年在禹县 (今河南禹州市 )沙坨里村逝世 ,享年 78岁。他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 ,率先在全省改革书院教育 ,并亲自创办中、高级新式学校 ,特别是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优级师范学堂、河南法政学堂  相似文献   

13.
司马贞《史记索隐》声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贞,字子正,自号小司马,新旧唐书无传,生平事迹不详。据《史记索隐序》自题“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可知他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据《唐书·经籍志》,他还做过润卅(今江苏镇江)别驾,可见江南也曾留下过他的踪迹。司马贞撰《史记索隐》30卷,今三家注合刻本通行于世。本文音切一依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1972)。  相似文献   

14.
《成才与就业》2012,(17):56-57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省淮安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19世纪中期以前,周家祖籍原在浙江省绍兴县。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绍兴携家来到大运河边的淮安当师爷和知县。在这座有着1600年历史的县城里,周恩来度过了他的童年。淮安少年周恩来的父亲周劭刚是一个在外地谋生的小官吏。他的叔父周贻淦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20岁时得了痨病,膝下无嗣。为了"冲喜",周家安排  相似文献   

15.
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生于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七世祖孔霸,是孔安国的孙子,做过汉元帝之师,位至侍中,赐爵关内侯,号褒成君,世习《尚书》。父亲孔宙,做过元城令,迁泰山都尉,少习家训,治严氏《春秋》。兄弟七人,孔融排行在六。兄弟中今可考见者,一个是孔褒,做过豫州从事,一个孔谦,仕历郡诸曹史,碑碣称他们祖述家业,治《春秋经》,可见孔融家学渊源。孔融四岁就有所谓“自然之性”,“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七岁时(《后汉书》误作“十岁”,今正),他居然跑到当时名播天下的河南尹李膺家门要求谒见,“欲观其人”。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宾客,孔融诡称与李氏有“通家之好”,李膺问他:“高明父祖尝与仆周旋乎?”他回答说:“先君孔子与君先人  相似文献   

16.
<正>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曾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其间以三百金买得隋织造的废弃了的隋园,稍加修葺,改名随园,园址在江宁小仓山下(今江苏南京市北)。袁枚三十九岁辞官以  相似文献   

17.
王建的生平和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字仲初(一作仲和),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是与张籍齐名合称的著名诗人。约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他的生平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前期(34岁前):客居邢州,主要写作抒怀、述志诗。  相似文献   

18.
试论龚自珍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龚自珍(一七九二——一八四一),字璱人,号定盒,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我国近代史发轫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思想犀利,敢于直言,多触犯时忌,因此在仕途上很不得意。二十七岁中举,二十九岁开始做内阁中书这样的小官。后应会试,屡次不第。直到三十八岁,才中进士。由内阁中书历仕礼部祭祀司行走、宗人府主事、主客司主事,官微职闲,受尽排挤。四十八岁辞官南归,五十岁便卒于丹阳书院。由于他童年即随父在京,  相似文献   

19.
刘鹗与罗振玉始订神交,是在光绪十七年(1891),其时,刘年三十五岁,罗年二十五岁。当时,刘鹗投效河工,致大力使郑州黄河决口合龙,声名大噪,遂被山东巡抚张曜招致,任鲁河下游提调。张幕中某些不知水利的迂腐文士,本汉代贾让不与河争地之说,主张放宽黄河河身以杜水患。而刘鹗竭力反对,写了《治河七说》,本后汉王景攻沙去淤之说,主张以“束水攻沙”之法,防止泥沙沉积,以根治黄祸。客居淮安的罗振玉,闻知上海筹赈绅士施少钦等拟以赈灾余款收买黄河两岸民地,以拓宽河身的消息,大为惊骇,即著万言长  相似文献   

20.
<正> 金元之际我国北方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曾经在南阳度过了六个年头,给我们留下了诗词近百首。这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三月,蒙古军屠忻县城,死者十余万,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也被杀害。元好问和母亲一起流亡到河南福昌三乡镇(今河南宜阳三乡镇)。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从三乡移家登封,并在昆阳(今河南叶县)置买了庄田。他在这里前后住了9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问由当时文坛名流赵秉文、雷希颜等推荐,应试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