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学刊》刊登的林正秋同志《南宋德寿宫范围与地址考索》一文,对拙稿关于德寿宫范围与地址的推断进一步加以考索,个人在此谨表谢意。笔者在五年前有机会看到很久之前就听说的芝园人工洞穴。这一人工岩洞,模仿石灰岩溶洞,体积庞大,洞顶不加横梁,采用拱券结构,作不规则天然溶洞地貌。在我国现存园林叠山中,除苏州环秀山庄采用较小跨距外,芝园人工岩洞是仅有的一处用拱券结构的大型岩洞了。当时承杭州钻机厂二同志持火把导观,由于火把燃点时间有限,未  相似文献   

2.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但关于南宋故宫的资料,过去留传下来的不多。潜说友说:“内廷事秘,臣下不能详知”。这是一个原因。本文仅就目前所能看到的一些资料,将南宋故宫的历史和皇城宫殿的建造情况,扼要地加以叙述,疏误之处,请予批评指教。一、故宫历史南宋建炎三年(1129)二月,高宗自扬州逃到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就有驻跸杭州之意。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高宗初来时,本来选地在西湖北山之阴的西溪,建立行宫,至今还有“留下”之名。后来,因为凤凰山东麓,原有隋唐北宋时的州治,又是五代吴越国的国治,便扩建做为行宫。据当时执政叶梦得说:“州治屋宇不多,六宫居必隘窄,且东南春夏之交多雨,蒸润非京师比”。简陋的情况,可想而知。绍兴元年  相似文献   

3.
南宋石经考述陈光熙陈进杭州南宋石经又称“宋高宗御书石经”或“南宋太学石经”。现存杭州碑林(原杭州孔庙),共85石。作者经核验实物、参阅典籍,考述如下:一、南宋石经实物现状现存85石南宋石经中有:《易》2石,《尚书》7石,《诗经》10石,《春秋》48石...  相似文献   

4.
张慧禾 《浙江学刊》2007,(4):220-222
南宋定都杭州,令杭州人的地方优越感急剧攀升。这种优越感也反映在杭州小说创作领域。宋元临安话本大多就地取材,故事发生时间多为南宋高宗、孝宗时的繁华时期,体现出难以抹灭的“帝都情结”。到了明清,杭州城市地位下降,使得南宋帝都的人气兴旺、经济繁荣成为杭州人美好的回忆,前期已有的“帝都情结”,逐步延续为追忆帝都之情结,这在杭州拟话本小说中体现尤甚。  相似文献   

5.
近读《对联漫话》(韩明安、马相林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第一版),获益非浅。但也遇到不少疑惑之处。兹择数例,借用贵刊一点篇幅,向二位作者与广大读者求教。 (一)“林处士”、“宋平章”何许人也?: 该书收录的西湖葛岭联:“孤隐对(殷辶)林处士,半闲坐论宋平章”后,有编著者所加注文一条曰:“林处士,即林则徐;宋平章,指王安石。”这里的“林处士”并非指清代名臣林则徐,而是指宋代诗人林和靖。林和靖,名逋,宇君复,杭州人。他一生不娶不仕,长期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千古咏梅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是其杰作。“宋平章”,也不是指北宋名相王安石,而是称南宋奸相贾似道。因贾曾任“同平章事” (略相当于宰相),故称之为“宋平章”。这个奸相当年依仗权势,霸占西湖葛岭,在那儿建造了相府“半闲堂”,议决朝政,寻欢作乐。前人对此有过不少记  相似文献   

6.
历代杭州志书大多有秦望山的记载,但对它的确切位置,却相当含糊。搞清秦望山的位置,对研究与秦望山相关的的许多古迹史实是必不可少的。《浙江学刊》1984年第4期所载《秦望山考》一文谈及杭州秦望山,但可惜仅罗列了几条对其位置说法不同的资料,没有结论。归结现代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两类。一类如《杭州名胜大观》(浙江人民出版社编,1985年出版)说南宋时指将台山;另一类则将它移至六和塔西,如钟毓龙《说杭州》认为六和塔西的二龙头才是真的秦望山,其理由是“钱武肃筑罗城,自此山始。故其龙山门在六和塔西。”该书因此而断言,此山(指二龙头)当确为秦望无疑”。我以为杭州古代所谓秦望山即今之将台山,而且早在南宋以前,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一杭州自从南宋以来,工商业已十分发达。可是从明初至正德末却有一段冷落时期,城市经济不如南宋繁荣。嘉靖以后才逐渐恢复和发展,到了万历年间,杭州“舟航水塞,车马陆填,百货之委,商贾贸迁”,“舟车所凑,湖山所环,其四方之游士贾客,肩摩踵蹑”,已是工商业兼旅游业的大都市了。下面分别从手工业、商业、旅游业和人口结构诸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潘富恩、徐余庆师生第三度合作的结晶——《吕祖谦评传》(以下略作《评传》),作为匡亚明先生主编的大型学术工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种,前不久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了。这是近年来国内有关宋代思想史研究,更确切地说是南宋“浙东学派”研究所获得的一项重大成果。(一) 吕祖谦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个造诣颇深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生于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卒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为别于乃伯祖“大东莱先生”吕本中,又有“小东莱”之号。溢曰:“成”,学者亦多尊之为“吕成公”。吕氏祖籍山西,后世屡迁,北宋时曾居安徽寿春、河南开封等地。靖康之乱,宋室南渡,曾祖吕好问亦携家南徙,至婺州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这样两则消息:二则是一位县委书记回家探亲,不坐小车坐公共汽车;一则是一位相当一级领导下基层不吃宴请,竟到“大排档”上吃起了拉面。对这两件事,本属正常现象,周围的人都认为是“反常”现象。有的说“恐怕对某某人有意见”;有的说“可能是闹意气”。 本来,领导干部因私坐公共汽车,下基层不吃公款宴请,就象我们每一个人“一日三餐”那样,属于“正常”的范畴,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而现在把这种“正常”的现象看成了“反常”,完全颠倒了过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那种毫无顾忌的公款吃喝,尽管一年吃掉了八百个亿,但仍然是“大吃不惊”,偶尔报纸上出现几篇尖锐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李白氏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前,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李白“自称其先世于隋末中国谪居于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本人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①。詹瑛先生亦赞同陈说②。七十年代初,郭沫若同志则认为,寅恪先生关于李白“本为西域胡人”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③,并肯定李白必是汉人无疑。以上诸说,笔者皆以为不妥。李白乃汉之苗裔,胡之身躯的“中原”、“北地”的混血几。是时代将其所蕴含的多民族丰富的文化乳汁给了她的爱子;是历史驱使李白氏族在人生征途的风雨中经受洗礼,在人类感情的激流中长期积淀,从而孕育和造就了李白这一“天之骄子…  相似文献   

11.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文武双全的政治活动家,多才多艺的大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科技史大家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最卓越的人物,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他的著述宏富,据统计至少有四十种。而自南宋高布编刻《长兴集》以来八百多年,  相似文献   

12.
钱镠与杭州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自然条件优越。秦代始置钱唐县,隋置杭州,五代吴越和南宋先后在此建都,元明以后一直是浙江省省会。以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风景优美,街市繁荣著称于世。是我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六大古都之一,是名闻中外的旅游城市。但是杭州城市的发展,在五代以前,其兴起和繁荣北不如苏州,南不及绍兴。这是由于杭州特定的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政治地理所决定的。众所周知,在远古时代,杭州西湖是一个海湾,今杭州市区是一片汪洋的浅海,据传公元前三世纪末,秦始皇东巡会稽,“至钱唐,临浙江”就曾在今宝石山麓西湖之滨缆舟。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初的春秋时代,吴越争霸,苏州和绍兴(当时称吴和大越)已是吴国和越国的首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显露头角,杭州尚是默默无闻的两国边陲。秦统一中国后,始于今杭州地置钱唐县。钱唐县当然不可能设在这海湾口的浅海滩上,而设在“逼近江流”的“灵隐山下”。灵隐山是古代武林山的别称,泛指西湖群山。钱唐县局限在面江靠山的山麓地带,限制了它的发展,自然无法与地处太湖平原、宁绍平原的吴、山阴(即今绍兴,秦置山阴县)相抗衡。到了汉代,西湖与江海已经隔绝,今  相似文献   

13.
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杭州大学、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浙江省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去年九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在杭州举行。与会的有全省各地的专业和业余史学工作者一百二十多人,提交论文三十二篇。湖南师院副院长林增平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罗耀九副教授应邀在会上作了专题学术报告。这次学术讨论,围绕着“孙中山思想研究”和“光复会评价”两大问题展开。到会同志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认为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爱国者,其一生最可  相似文献   

14.
“杭州”一直是中国古代城市研究中最重要的对象之一。但是在我们对于杭州的研究中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围绕杭州所进行的叙述活动事实上已经建构了两个“杭州”形象。一个是作为行政区划的实体性的城市,一个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纸上建筑”,它是由人们对于杭州的不断书写所构筑起来。那么这个由后者所建构的杭州城市文化形象是什么样的?它又是何时被建构、怎样被建构的呢?“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在经过六朝的开发,到了唐代已经显示出具有较为明显地域特色的经济文化圈,而处在这一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南宋官窑遗址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官窑遗址,位于杭州玉皇山以南的江干区闸口乌龟山西麓,是一处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丰富的陶瓷工艺内涵的著名古窑址。南宋官窑,顾名思义,是南宋皇室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沿袭北宋旧制设置的御用瓷窑,专门为皇帝及宫廷烧制高级生活用瓷和艺术陈设用瓷,南宋官窑的青瓷产品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且迄今传世甚少,历代以来均被视为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1985年秋,临安城考古队对南宋官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地发掘,系统地揭示了官窑青瓷的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和制瓷技术等历史本来面目,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项历史文化资源,这次发掘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杭州古代园林仿灵隐飞来峰造园的文化现象,指出在南宋时代这种造园文化也被定都杭州的南宋皇家所偏爱,推动了南宋造园叠石为山的流行.这有助于解答长期以来中国园林史中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即为什么在世界各国园林中只有中国园林出现了叠石为山这种造园手法.仿灵隐飞来峰造园是杭州园林的重要特征,也是启发中国园林叠石为山的重要源头,需高度重视灵隐飞来峰独特的风景园林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所居住的神奈川县大和市深见台,有座高60公分左右的“阿伊努之碑”。正面碑文是“南无阿弥陀佛。两千年前阿伊努古墓附近的万灵碑”;左侧碑文:“昭和十五年四月十六日,施主中丸银治”;右侧碑文:“神奈川县史迹调查委员石野瑛认定”。这是几十年前,在路边杂草丛生的坟地中发现的。我出生在北海道北见国的诸滑村,村旁就有阿伊努族古墓,所以,从童年起就非常关心阿伊努民族,很想弄清那座“阿伊努之碑”的来历。然而,石野瑛、中丸银治两位先生现都已过世,虽然向市有关部门和文物保护单位提出了保护、研究“阿伊努之碑”  相似文献   

18.
《天兄圣旨》有几处记载,隐约反映了“珠堂”人与杨秀清、萧朝贵争着拥戴洪秀全的情况。王庆成同志最早提出“珠堂”问题:“珠堂之名在《天兄圣旨》中出现多次,旁有双竖符号,是一地名。……在天兄看来,珠堂的很多人是不可依靠的,但在此次同洪秀全的对话中却说‘珠堂帮得尔’,决不可能是真话。”罗尔纲先生则在《〈天兄圣旨〉中关于金田起义贵县事的文献》一文的案语中进一步指出: 珠堂事件发生于贵县,珠堂是否地名? 在贵县何处? 其事关系到金田起义前内部斗争至大,必须找寻一些线索,去追查出来。笔者不揣冒昧,试就《天兄圣旨》中的本证,参以其他文献资料,对“珠堂”和“珠堂事件”作初步的探索。在写作过程中,承蒙罗尔纲先生和王庆成同志鼓励和帮助,谨此志谢。  相似文献   

19.
《叶适与永嘉学派》最近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周梦江先生长期潜心研究的力作,也是目前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叶适及永嘉学派的专著,甚为难得。梦江先生一直从事南宋史的研究,尤对永嘉学派之思想家的钻研更深。周先生勤于笔耕,数十年如一日,现正值先生古稀之年,出版了这部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专著是很可庆贺的。全书共分20章,25万字,文字简洁,取材广博,内容丰富,考订翔实,论断平允。作者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了南宋永嘉学派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学派思想的源流关系。作者首先指出:“永嘉学派溯源于北宋中期,昌盛于南宋前期,叶适等思想家的出现,是当时温州与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果。”本书的第一章就是从分析南宋时期温州地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兴起、城乡经济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共“一大”召开以前,杭州究竟是否成立过“共产主义小组”?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明确肯定:“‘五四’运动后一年,共产主义小组就在上海、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杭州等中心城市中成立起来了。”另一种是实际否定:“一九二○年八月,为了准备建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从当年秋天到一九二一年上半年,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陆续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日本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和侨民中也建立了这样的小组。”这里明显地没有提到杭州,当然也并未完全排除在上海等六地以外,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可能性。我认为弄清“一大”前是否存在“杭州共产主义小组”,对研究我党早期历史,尤其是浙江地方党史,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现根据本人接触到的资料,粗略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