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巴西语言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地时期。葡萄牙语官方语言地位确立后,殖民地政府开始对土著语言采取压制政策和对其他移民语言采取同化政策。在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巴西语言政策从保守逐渐转向开放包容,主要有葡萄牙语正字法改革与葡萄牙语推广,注重外语学习与建立边境双语学校,设立共同官方语言、保护濒危土著语言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政策不仅是巴西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文化认同和多元化社会融合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学者重视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并获得许多重要发现,而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发展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当前我国城市化和社会流动为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有利条件。中国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价值在于,它能够拓宽社会语言学理论适用范围,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乡村社区的语言规律,对于促进语言变异规律研究和促进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语言博物馆。国家的官方语言是用天城体书写的印地语,英语是辅助的官方语言。英语在印度的推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对印度的语言状况、印度独立后所采取的语言政策及英语在印度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可以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对象,从而正确处理母语教育与英语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美国语言政策是近年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美国政府对待土著语言、官方语言和外语的态度和措施表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强烈的语言意识和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是影响或决定美国语言政策的主要因素。强烈的语言意识和民族优越感是美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征。美国语言政策研究对我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性别歧视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深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它并不是语言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在语言中的反应。因此,语言的性别歧视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层面,而且还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传统研究往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人手,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其相关理论也被应用到了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中。本文着重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和隐喻理论这两个角度来探讨英语语言性别歧视背后的认知机制,试图从认知的视角对这一存在已久的语言现象进行新的阐释,来说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研究社会环境中的语言,从而将社会纳入到语言研究的范畴,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特征。从语言学发展进程来看,社会语言学的这一研究模式是对现代语言学的一次冲击、一个新的提高。徐大明等人的《当代社会语言学》对源于西方的社会语言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同时也结合我国最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对现有的社会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启发性的阐述,这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学科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无疑是有益而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外语政策是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应确定新的关键语言,并制定基于关键语言的国家外语能力行动方案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长期外语教育规划。建议相关部门为更多的中国人提供学习关键语言的机会;培养更多具有专业背景的高水平关键语言人才;建设好关键语言人才库和语料库。在外语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各级政府、外语教育者、外语学习者、非外语专业教师、家长、企业和社会团体均应享有话语权,而相关研究机构应通力合作,做好跨学科的研究工作,并加大实证研究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开始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国国内语言与社会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该学科产生以来,在语言变异、语言变体、语言接触、双语研究、言语交际和语言规划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通过梳理社会语言学研究在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认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当前和未来研究的前沿课题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规划、语言运动和城市语言调查.  相似文献   

9.
李如龙在《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撰文认为,中国语言学的第一次转型始于 19 世纪末,从古代小说专注文献语言转向社会口语,开始关注语言规划和语文政策,开创了语法、语音史研究和方言调查。第二次转型从1978年至今,传统小学正经历现代科学化转变;注意语言系统各方面的关联,开创了词源学,历史和比较研究打通了南北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与共同语,推动了理论发展;从内部语言学拓展到外部语言学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相关学科。两次转型都得益于古典语文学传统和现代西方语言学的影响,而第二次转型时间短,规模更大,成果更多。百年中国语言学的两度转型…  相似文献   

10.
语言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利益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繁荣,经济的持续以及政治的稳定,因此,对于语言发展的政策性干预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对于语言使用的控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政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从世界范围看,因时间、空间以及民族的不同,各国语言政策不尽相同,但是都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多样性的语言政策,保持了多种语言教育的平衡性,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存续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对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国家以法定的形式确立某种民族语言为唯一的官方语言似乎不证之明,然而,此种惯例被印度的三语言政策所打破。印度三语政策不仅确定印地语和英语为联邦官方语言,还确定了各邦官方语言,从而引发印度各语言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语言政策成为权力竞争的角斗场。  相似文献   

12.
中美语言政策和规划对比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基本理论,就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的语言政策和规划作较详细的对比,对比主要从民族语言、外语和双语教育几个方面入手。对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特别是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言嫉妒是语言态度的一种表现。世界语言系统中,语言嫉妒主要表现为国际地位低的语言对国际地位高的语言的嫉妒、本土语言对殖民语言的嫉妒、民间(土著)语言对官方语言的嫉妒等。语言人的语言嫉妒主要表现为操弱势语言的人对操强势语言的人的语言嫉妒、单语单言人对双语双言人或多语多言人的语言嫉妒、语用能力差的人对语用能力强的人的语言嫉妒等。语言嫉妒的产生跟语言地位和语言人的地位、语言矛盾和社会矛盾及民族矛盾、语言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得当等有关。提倡语言平等、反对语言歧视;注意兼收并蓄、化解语言矛盾;调整语言政策、完善语言规划;增强语言习得、适应语用环境等,是消解语言嫉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对明清以来中外语言接触的研究中,"通事"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交流媒介不可忽视.这些在16世纪至19世纪初担当广东沿海中外贸易和交涉事务的翻译人员有的来自民间,有的为官方指派.他们与后来同文馆、广方言馆科班毕业的"翻译官"不只是表面上称呼的不同,更反映出其时位居高官的朝廷大员是在一个十分"被动"的状态下开始学洋语的:由藐视"番人"、"鬼话"到被迫学洋语,识洋务,从对"通事"的不信任到对"翻译官"的竭力培养.同一个角色所处的地位经历的这种"自下到上"的巨大转变,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值得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语言消亡与保护语言多样性问题的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的消亡现象突出地反映了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由于强势语言不断扩散 ,在外部环境上给少数民族语言造成很大的压力 ,使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成为濒危语言。同时 ,人们对语言消亡现象的看法不同 ,态度各异。但不可否认的是 ,语言的消亡是人类文化不可弥补的损失。应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抢救与记录濒危少数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16.
西部裕固语是我国独有的突厥语之一.由于它有不少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同语族语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近百年来,这种语言引起了中外突厥学界的极大兴趣,有些研究成果对于比较研究和突厥语言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语言的现状不容乐观.使用人数急剧减少,使用范围日益缩小。  相似文献   

17.
语言迁移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语言迁移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从标记理论和认知理论角度探究了母语的可迁移性问题,语言迁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旨在帮助二语学习者深入理解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在二语学习中充分发挥母语的促进作用,减少母语的干扰,提高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言濒危和英语霸权是21世纪的基本特征之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与民族交流离不开对语言的科学、合理的规划。母语教育是根本,外语教育服务于母语教育。保护母语与母语文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汉语的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的国际势力是中国语言规划的最终目标。稳妥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中母语与外语的教育问题是我国语言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调查藏语安多方言区牧区土语片内的一个小城镇(尼玛镇)的语言活力、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结果显示,当地藏语文活力旺盛,所有被试都能用藏语流利交谈,藏语是当地的主要交际用语.大部分被试(77.4%)掌握汉语,是藏汉双语人.被试的语言文字态度的包容性较强,绝大多数被试认为藏语文和汉语文都很有用,希望藏汉语文在当地得到发展.所有被试都希望后代接受藏汉双语教育;61%的被试希望后代在接受藏汉双语教育的同时接受英语教育,成为多语人.目前调查地已逐渐发展成一个藏汉双语社区,这对在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的同时发展地区经济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20.
语言权利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在各国宪法或专项语言法中的表述各不相同。就母语的使用和发展而言,这一权利对于少数民族意义重大。语言权利可以从反向意义上获得证明和肯定,其相反概念是语言歧视、语言同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禁止对少数语言使用者的歧视,并倡导文化宽容,但较少有国家采取积极的促进和支持措施。在公共语言使用方面如何实现统一的多元,是众多国家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