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2000-2013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考虑异质性的门限回归模型,从人口城市化、城市化生活方式和城市化形态三个方面研究了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城市化中,人均实际GDP小于18561元的低收入组城市人口规模与碳排放的关系呈现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形状,拐点是城市人口比重为44. 6723%。大于22721元的高收入组城市人口密度对碳排放的弹性最大,系数为0. 2325。城市化生活方式中,家用汽车弹性系数是大于23186元的高收入组最大,系数为0. 1930。白色家电弹性系数是小于16441元的低收入组最大,系数为3. 5887。城市化形态中,城区建成区面积弹性系数是大于23659元的高收入组最大,系数为0. 9580。人均公共交通车辆弹性系数为0. 1652。而介于20536元和23659元的中收入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碳排放弹性系数为-0. 7506。  相似文献   

2.
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30年甘肃省耕地与经济发展的数据库资料,建立回归模型揭示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1)人均GDP、第一产业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2)耕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增长、城市化、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与库兹涅茨曲线并非呈典型的倒"U"型环境库茨涅茨曲线;(3)经济结构演进与耕地利用变化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效应的 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武汉市1997-2017年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构建库兹涅茨曲线模型验证碳排放强度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武汉市1997-2017年碳排放总量随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呈波动型增加,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是其主要来源,占碳排放总量的99%以上;(2)武汉市碳排放强度与建设用地总量比例存在“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3) 二级地类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例和交通运输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而水利设施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无明显的曲线关系。为此,建设用地扩张指标应向低碳产业用地倾斜,同时促使土地向具有碳汇功能的草地、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0-2011年河北省不同能源的能源消耗比例和碳排放系数,计算出总体碳排放量以及选取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河北省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首先对碳排放同经济增长拟合曲线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进ADF检验,结果表明两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建立的回归分析模型是有效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EKC曲线。同时,运用模型对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量的峰值进行预测,EKC曲线的形状能够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的负面影响起到警示作用,对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2003-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扩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通过构建面板线性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发现城市人口规模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负向影响,并存在一重门限效应,当城市人口规模超过门限值1333.4万人时,其减排效应更强;城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呈“倒U”型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成立.本文按照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两个维度分组考察了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当前的发展阶段,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超过EKC的拐点,而人口规模仍在门限值之下,因此合理地吸引人口聚集有助于工业污染减排.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辽宁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结论为:(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辽宁省碳排放EKC为倒N形,已经经过第一个转折点,没有达到第二个转折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逐渐变缓.(2)辽宁省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变化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成影响较大.(3)最后根据分析提出了三条建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核电建设,积极开发水力、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等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低能耗高产出的行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公民节能减排意识,制定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7.
论西蒙·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理论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概念,分配差距的经济计量,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理论的"原版",库兹涅茨理论对求证资料时序的缺失和取舍,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理论逻辑上的诸多问题的阐述,揭露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理论是迎合美国资本主义当局的特殊时期的需求而出台的,指出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理论并没有广泛的现实适用性,绝非是我国"先富带后富"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选取1978-2012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经济与能源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分析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呈正U型曲线,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在持续增加。基于此结论,引入能源发展因素,并在这三个变量间构造了VAR模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进一步考察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建议国家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生产利用结构,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资和科研投入,进一步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9.
将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有机结合,采用西部地区1991至2011年十一省的经济增长指标和工业环境污染指标,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1年不同工业污染物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系数和脱钩状态不同,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整体强脱钩趋势不是很稳定,经济发展依然带来高污染排放。EKC进一步揭示:工业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均存在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EKC为递增曲线状态,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阶段,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有效的环境治理决策使EKC曲线拐点提前出现,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最终强脱钩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1997-2013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省际间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计算了30个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实际GDP及碳强度,并据此将各省份划分为高碳区、中碳区和低碳区。然后,在库兹涅茨曲线中引入产业结构因素,建立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省际碳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速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人均意义上碳排放和实际GDP高度一致;通过碳强度指标发现西部地区的碳成本最大、中部其次、东部地区最小。总体而言,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并不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最终会分摊到各个省区,由于各省区的发展条件不向,碳排放模式和减排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将Kaya恒等式作适当的修正与扩展,引入城镇化和森林覆盖率因素,通过LMDI分解方法,对宁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定量分析.影响宁夏碳排放的三个主要因素依次是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城镇化水平和能源强度.根据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区情,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最终会分摊到各个省区,由于各省区的发展条件不同,碳排放模式和减排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将Kaya恒等式作适当的修正与扩展,引入城镇化和森林覆盖率因素,通过LMDI分解方法,对甘肃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甘肃碳排放的三个主要因素依次是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城镇化水平和能源强度。根据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省情,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 EKC) 模型,以中国东部 11 个省( 市、区)2006—2015 年的污水排放为研究对象,用面板工具分析污水总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工业污水排放分别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率之间关系。 研究发现:首先,中国东部各省的污水排放与经济发展 GDP、城市化率 UR 形成二元二次回归曲线;不同的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的关系,但都与城市化率成线性回归。 其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率是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的单向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存在双向格兰杰原因,其变化直接导致污水排放的变化。 再次,城市化率和经济发展对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的影响大小和方向不完全相同;城市化率对生活污水排放起到正向影响,对工业污水排放呈反向影响。 最后,由于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的变化不完全相同,一定时期内污水排放模型呈现出的图形将会与污水排放和变化较快变量形成回归方程的趋势相近,这也解释污水排放与经济发展中还有其他形状图形的争议。  相似文献   

14.
选取1996-2009年福建省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EKC假设,建立了福建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函数模型,发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目前福建省碳排放量还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通道之中,即还处于上升阶段。同时,通过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预测,认为"十二五",既是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期,也是福建省碳排放转型关键期。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贸易和环境间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近来关注的焦点之一。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经济增长和CO2排放之间关系的探讨。然而,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人们开始关注贸易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也加剧了CO2的排放, 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围绕这一问题, 从区域的角度出发,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 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础上, 利用1995—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和CO2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际贸易对全国及东部的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中部和西部的这一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东部、中部及全国较显著地存在C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 西部不存在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6.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文基于西北五省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1992—2011年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能源的碳排放量,并从近似关系和脱钩关系两个角度刻画了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2—2011年,西北地区碳排放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引起的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煤炭消费;西北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变动趋势近似,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近似;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表现基本上一致,且在大部分年份指向弱脱钩状态,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可能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2000年-2005年湖南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四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得出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最为显著的结论,同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南未来几年碳排放量做出预测(2010年-2012年),结果表明:如果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碳排放量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最后提出关于湖南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碳排放区域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引起学者关注,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在人均碳排放原则与2020年各省的碳排放配额预测数据基础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碳排放量不均等的现实,国家应在区域间建立碳强度减排机制和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距,实现公平目的,还能更迅速有效地实现我国碳强度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