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孟姜女故事知名度极高。千百年来,该故事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说唱等多种形式,伴随着民众的生活在广大地区长久流传,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思想情操和伦理道德。孟姜女故事成为极富生命力的民间文艺研究课题,推动了今日孟姜女学的发展。顾颉刚先生对孟姜女故事研究有首创之功,提出孟姜女故事最早可溯源自《左传》,并整理出了该故事的两大系统,即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本文分析评价《孟姜女》的思想内容,不仅关注故事之情节、人物、主题的演变、流传及其原因,还注意到通过这些质素的渐变与社会、历史时代的关系挖掘其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在先秦时期初步形成,历经汉唐的发展,至宋代基本定型.明清两朝,国家的政策重在继承,而民间社会救助事业(慈善事业)渐趋兴盛.各种民间救助组织的存在,弥补了官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救助了大量困难人群,在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官民合力"模式,使得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3.
皮场庙建立在两宋都城中,其所祀皮场神在有宋一代不断被加封,官方确认的神迹故事也不断演变,神格不断上升。但皮场神的身份在宋代民间呈现多元化的解释,并在当地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宋以后,皮场神信仰衰落,在明代以后与明太祖设立的“剥皮实草”的皮场庙相混淆,其传说也流变为多种版本。在明清地方存在的诸多皮场庙中,除了少数可明确追溯到宋代.其他建立的时间不早于明代,但它们都一致将自身的谱系追溯到宋代,以抬高神格和建构神灵的久远历史。在皮场庙传说的流变中,分裂出了宋代与明代两种传统,而南北方皮场传说的主流也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民间交往是国家间关系的基础,中日之间的民间交往与官方交往共同构成了两千余年的中日关系史。民间交往的产生早于官方交往,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硕果累累,极大地提升了两国关系的质量。官方关系的好坏,对民间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官方关系密切,则民间交往顺畅;官方关系恶化,则民间交往受累。民间交往也反过来以其特有的形式对官方关系起着能动的推进作用,其作用同样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5.
傅山是明末清初士大夫阶层的中坚,也是明遗民的代表,得到了官方与民众的双重认可。傅山传说既进入了国家话语的“大传统”,也进入了民间文化的“小传统”。比较而言,“大传统”中的傅山形象单一而平面化;“小传统”中的傅山形象全面而立体化。文章以民间流布的傅山传说为研究对象,参考典籍文献中相关记载,探寻傅山士大夫形象在民众话语中的多维构建,挖掘此形象在明清易代之际的革新与转变。文章提出:弘扬以傅山为代表的士大夫所承载的“以天下为己任”与“明道救世”的责任担当意识,对当代中国梦的践行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麦思杰 《社会》2018,38(1):81-103
帝国时期,火政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且往往与区域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明清时期,在西江流域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广西梧州城经历了从军事重镇到商业枢纽的转变,而这一过程被全息地投射到梧州城火政的演变上。本文以梧州城的火政为中心,通过探讨其演变的过程,重新理解明清时期西江流域社会的地方动乱、人口流动及商业贸易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回顾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让历史告诉我们未来,是十分有益的。今年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15周年,在这以前还有20年的民间友好交往,这35年的演变、发展历程,是值得我们回顾和认真思考的。 邦交正常化以来,前几年,中日关系官方、民间的发展都比较顺利,中日双方一度曾给了很高评价,说中日关系处在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这样说,是否反映了实际情况,论据是  相似文献   

8.
朱涛 《社会》2009,29(2):99-111
在法律秩序达成官方和民间(国家和社会)两个面向的分析框架下,黄宗智和张静分别从“实践”和“利益分配”的角度提出民间面向上存在的两种解释维度。本文从“叶玉珍”财产继承案出发,着重探讨公正观念的民间认同,认为在抽象原则上,官方和民间都认同“权利和义务一致”的公正观念,但在义务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个人义务与家族义务的认同冲突。由此,本文回溯历史,梳理明清以来寡妇财产继承权的变迁,进一步揭示其中所反映的公正观念在官方和民间认同上的一致与冲突,提出在民间这一面向上,“公正观念的民间认同”是以往未注意到的另一解释维度,从而试图对法律秩序的达成加入新的解释维度。  相似文献   

9.
曹金钟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07,(10):183-185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神话凌乱不成系统,是神话的历史化导致了神话的衰亡。《后稷传说与后稷文化》一书和近些年的本土神话个案研究表明,这一套用西方理论得出的结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后稷传说与后稷文化》对稷祀形成演变的梳理,不仅表明神灵的神圣叙事总是伴随着神圣的宗教祭典,而且表明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一个有别于道教佛教的强大的政治宗教体系和鲜活的民间信仰系统。《后稷传说与后稷文化》对后稷的传说形态、文化形态及其学术层面的演变、发展过程等,第一次做了比较全面、完整的梳理辨析,也是第一次对稷祀文化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考察,是对后稷起源传说研究的学术大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学术史上的详细资料,为上古神话传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杨师帆 《探求》2014,(6):70-74
广东省雷州半岛南部的雷州一带,至今遗存着一批明清时期古戏台,其田野现状大致有三:废弃的戏台;仍在发挥仪式作用和展演功能的准"文物"戏台;历代几经重修,仍在发挥仪式作用和展演功能的文物戏台。古戏台的兴建,一为雷州民间经济交流需求;二为雷州民间神灵信仰诉求需要;三为雷州民间演剧活动的促进。古戏台及其遗存实物,既反映了明清时期雷州演剧发展概貌,又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礼经与早期文献所载的亲迎告庙礼并非限定于亲迎当日,而是在亲迎事宜既定后到亲迎前的时间段内特择一日举行.这一做法也成为唐以来多数朝代天子纳后的惯例.自品官以下至士庶阶层,历代官方礼典则多规定在亲迎当日的清晨告庙,民间婚仪为缩短婚礼仪程亦多选择临行前告祖.两宋时不仅有亲迎前告祖,新婿至女家后还要拜女家先祖,甚至有新妇至男家后新人共拜家庙的环节.朱熹《家礼》明确了男女两家在亲迎当日须分别告庙,明清时期民间婚仪大多依据《家礼》,这一婚俗随之固定下来,至今仍在许多地区延续,成为新人在婚礼这一重要的人生过渡礼仪中与家族沟通融合、 获得身心安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达子考     
"达子"一词常见于明清史料和现今人们的口语中,主要是指蒙古人,广义上泛称北方诸少数民族。达子也称骚达子,其使用语境中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而达子营、达子馆等达子聚居地的形成则主要与驻军、屯田、营造工事等官方活动和交互贸易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生死之间的抉择、海瑞精神、"大丈夫"人格三个方面,对明清时期民族精神的演变作了系统的考察.作者认为,自上古以至明清,民族的真精神一脉相承.在明清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显然导致了精神观念层面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出现了诸多基于新的社会土壤的新观念.以民族精神为例,无论是忠孝、生死、节义精神,还是为国为民而"实心"任事的担当精神,乃至对忠臣、清官、英雄豪杰人格的追求,无不是在继承儒家真精神基础之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延安版《中国通史简编》以一半以上的篇幅论述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 ,显示出范文澜探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的内涵和演变的卓识。集中表现在 :一 ,相当准确地揭示出宋元明清各朝政治和制度的特点 ;二 ,注重反映历史演变的新态势、新问题 ;三 ,精到地提挈思想文化史的要义。通过总结上述成就更进一步证明 :延安版《中国通史简编》是一部以科学历史观为指导的成功之作 ,它标志着中国通史的撰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淄川毕氏、高氏、王氏等大族声势显赫.他们通过在家庙、祠堂、庭院、基地等不同场所举行祭祀,不仅加强了宗族成员的血缘性认同,而且也对地域社会中小宗族祭祖方式产生一定影响.显然,宗族认同标志的等级性演变,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族自身实力和地域社会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6.
邓庆平 《求是学刊》2007,34(6):150-155
明代全国普设卫所,至清初方裁改,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历虫演变进程,对地方行政区划和基层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明清时期蔚州地区在经历蔚州—蔚州卫—蔚县的政区演变过程中,社会资源的分享与重新配置为讨论的重点,生动呈现了卫所制度兴废与基层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胡亮 《社会》2012,32(1):220-242
“找价”是明清时期中国乡村一桩土地交易完成以后,卖主仍向买主索取加价的经济行为。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这一行为产生的社会背景、市场交易特点、官方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及乡村土地的所有权特征,梳理“找价”被认可、规范确定和边界实现等方面的社会机制,以此解释这一现象出现和维持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贵族一抹黄     
正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犹如龙纹,视为权利、尊贵的象征,象征皇权神圣不可侵犯。因此黄釉也就成了明清时期皇家的专用釉色,民间不得擅用。黄釉瓷器为明清时期皇家严格控制的瓷器,专为皇室御用,或为祭祀专用。然而,或许因为控制严格、数量不多,黄釉瓷器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上并不多见,价位也与其皇  相似文献   

19.
齐慧源 《阅江学刊》2012,4(4):122-125
《世说新语》在明清时期成为许多小说家竞相仿拟的对象,大批"世说体"小说陆续问世,数量可观。除了《世说新语》本身的价值在明清时期的升华,明清刊刻技术的发展和明清文人的评点也对小说续书繁荣有很大的推动,这与明清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等社会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杨兵  王希隆 《社科纵横》2003,18(3):66-67
本文利用文献史料概括论述了唐代埋骨安抚、施药赐物、养老扶弱、族内互助、民间义行等救济形式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肯定其积极作用 ,并分别揭示其实质。同时 ,对官方救济与民间救济进行了比较 ,并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