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表达了理想情爱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不可调和的主题,中国女性作家王安忆的《荒山之恋》等作品,也反映了这个主题。虽然国籍与性别不同,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性爱”与“死亡”的关注,揭示了人类反抗社会压力、寻求自我救赎的美丽而又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朱晓燕 《社科纵横》2006,(10):118-119
《西游记》以幽默诙谐著称于世,幽默诙谐也使《西游记》更加妖娆多姿。论述了《西游记》的幽默体现了作者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象征意义,幽默使作品实现了“宗教”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幽默也是作者超然态度的反映,幽默更是一种含泪的笑,在笑声中包含着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理性顿悟;指出《西游记》幽默背后的深层含义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缑广飞 《社科纵横》2006,(11):115-116
《熊》和《老人与海》都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形象地展示了福克纳与海明威相似的生命哲学,但是,《老人与海》单纯、简洁,《熊》繁复、凝重,更注重探讨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在艺术上更具实验精神。比较研究两部作品的同异,对我们了解和认识福克纳和海明威以及20世纪美国文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试论《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剧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永萍 《社科纵横》2006,(10):121-122
《墙头马上》是元代戏曲中的“四大爱情剧”之一。作品以诙谐讽刺的笔法和大团圆的结局名列“中国十大古典喜剧”。然而,在女主人公李千金曲折多变的命运中,却蕴藏着浓郁的女性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性,揭示出深刻的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史龙 《社科纵横》2006,21(3):162-163
《老妇谭》是贝内特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作品”,本文主要分析它所表达的主题:清教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碰撞;地方主义与都市主义的碰撞;两代人之间的意识碰撞;时间的流逝及作品独特的结构对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进一步说明《老妇谭》所代表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所发展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6.
田晓膺  阳淼 《社科纵横》2006,(11):98-100
《九歌》是《楚辞》的重要作品之一,在《九歌》中,屈原借“神灵”来抒发自己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九歌》中的“神灵”形象各异,妍媸不同,性情不一,屈原通过对“神灵”的歌唱,使原始宗教中的“神灵”深化为心灵的存在———美的存在。他以“美”的眼光来打量“神灵”,通过对众“神灵”之美的不同表现,来表达出美的完美和最高体现在于“满内而外扬”,内美与外美的双重融汇。  相似文献   

7.
于良红 《社科纵横》2006,21(7):169-171
莫泊桑名作《项链》的主题,一般教材和文章都认为是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本篇通过研究莫泊桑的悲观主义思想及其作品的一般结构,并联系作品具体分析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及玛蒂尔德自身思想行为的可肯定性,论证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哀叹,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主题。  相似文献   

8.
张炜 《社科纵横》2006,21(3):167-168
《名利场》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本文从“反讽者与人物的距离感”,“两种对立因素的相互对比”,“非直白的叙述”三方面分析了作者在《名利场》中所运用的反讽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9.
赵晓耕  崔锐 《浙江学刊》2007,7(1):141-146
《申报》素有“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之称,其中涉及的法制内容也相当广泛。本文试图从《申报》创刊到民国之前所载法制内容的分析出发,探究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转型时期中民办传媒对法制进步的影响。《申报》批判传统司法积弊,引入西方法治文明,监督政府及司法运作,推进了清末的法制进步。  相似文献   

10.
异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突出表现的主题之一,但它并非是现代文学中的独创,在但丁的《神曲》中,已经出现了对异化主题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神曲》既是蕴涵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新因素的跨时代作品,又与现代文学中的异化主题相呼应。这一特点,也印证了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对作者与人物内在间距的自觉控制是乔伊斯写作的显著特点,在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伊芙琳》对此的体现最具典型性,集中呈现了乔伊斯操作文本的匠心。由于在故事结尾处,女主人公伊芙琳在都柏林北墙码头近似疯狂的行止,使得这部小说显得艰涩费解,在众口称颂的同时,也引来颇多歧见。本文拟以艺术家与人物的内在间距为着眼点,从乔伊斯的“瘫痪”和“显形”两个概念入手,并通过细查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述,试图廓清《伊芙琳》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严静 《社科纵横》2006,21(3):103-104
《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才能的杰作。本文试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度、叙事语言、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伤逝》的叙事艺术进行开掘,展现鲁迅先生高超的叙事技巧,开掘作品深层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王颖 《社科纵横》2006,(10):103-104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是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其“弃妇诗”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从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本文从内容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产生的社会原因,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妇女形象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志 《社科纵横》2006,21(3):101-102
刘熙载在《诗概》中阐明了不少作诗的方法。其中既有宏观方面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方法,如作诗要“真”,讲究“义”、“情”与“景”之间的关系等;也有具体结合诗体特点而谈的创作技法,如五言与七言、律诗与绝句等在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刘颖 《社科纵横》2007,24(4):167-168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以描写美国东部白人中产阶级生活见长,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消费文化的时代中产者婚姻,爱情和性关系的混乱,评论家称他为“社会历史变化的准确记录者。”笔者主要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厄普代克《兔子,快跑》中文本与历史的关系,进而得出《兔子,快跑》中文本化的历史是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潜文本的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兔子”哈里和作家厄普代克同时完成了自身塑造以及文化身份的认同,而文本化的历史本身又体现出了厄普代克对处于权力话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颠覆。  相似文献   

16.
田俊武  孙晶晶 《社科纵横》2006,(10):177-179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斯坦贝克深受《圣经》、《道德经》或其他东西方文本的影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有意无意地根据这些文本的内容来给人物命名,最典型的表现是他的两部史诗性小说《愤怒的葡萄》和《伊甸以东》中的人物命名。不了解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命名方法以及其背后蕴藏的文本互涉含义,我们就无法揭示斯坦贝克作品的宏大主题。  相似文献   

17.
郑周明 《社科纵横》2006,(11):133-134
《白鹿原》是一部时代氛围与作家才情交互融合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作家对现实与历史的思考,对自我的创作观念的超越;体现了作家对现实主义方法的熟练操作。同时又融汇了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小说技巧;雅俗共赏的追求既维护了俗文学的尊严,又赋予作品很强的可读性。整合艺术的巧妙运用,催生了《白鹿原》。  相似文献   

18.
高秉祥 《社科纵横》2007,22(1):93-94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为历史背景,通过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封建家长的残暴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指出其必然没落和崩溃的命运。本文就《雷雨》的戏剧艺术立论,从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几方面进一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9.
赵红娟 《浙江学刊》2006,45(4):96-100
本文从内容的萦带、主题的继承与超越、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等方面对《西游补》与《西游记》的承袭关系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应用统计和比较方法的角度来看,明清两代实录对东北历史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修纂主体和观察视角的不同,《明实录》和《清实录》对东北历史的记录和反映出现了从远视到近观,从模糊到清晰,从笼统到具体的差异和转换。贯穿起来看,东北历史及其地位在明清两代的《实录》里,呈现出从边缘到中心的演变过程,原先朝贡的边夷成了中原的统治者,本来缺乏记载的明朝边缘转而成为清朝发祥的中心终获大书特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