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受“体认式”思潮的影响,主流理论开始关注隐喻认知模式,而东方文化恰恰一直强调的是整体性认知思维.《周易》的“天人合一”、“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观点尽显了隐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规律.从结构和语篇上,《周易》都体现出取象为源、隐喻映射及联想式思维的特点,极简画繁地表达了人类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服装产品设计的工作要求及特点分析,提出服装产品的设计思维特点不仅具有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结合交融的一般特点,而且更体现出理性思维制衡下展开感性思维的思维特征的观点。对设计环节中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主要设计思维形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周易》以“意-象-言”这种方式展开易道,它体现着古人展开道论的根本方式,也即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这种展开道论的方式、思维方式为研究方法,诠释古人的思想,即所谓“意象诠释”。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在《老子》中表现为“道-象-物”这样的道论结构。老子“自然”的观念,贯通老子道论的各层面。在这一结构中,“道”为体、为微;“物”为用、为显;“象”乃道之流行展开、显微之间。道体自然,流行亦自然,展开而实显为万物自然。道体自然,其义只能称“无”;流行自然,其义“无而有象、象而无形”,恍惚、窈冥;万物自然,即方圆万象。  相似文献   

4.
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趣味性”体现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趣”入手,针对现代消费者的“趣味性”审美心理、审美观念及审美需求,运用经典的设计案例,对趣味性包装设计的特点、表现手法及应用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趣味性包装设计以消费者的情感为出发点,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设计造型与装饰,为包装增添趣味感、新奇感、亲和感、幽默感和个性化感等.并通过装饰图形、色彩搭配以及有特点的造型来体现包装设计的趣味性.在设计策略上,可采用仿生拟人、夸张变形、个性化设计以及引入新感觉设计等手法来达到设计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尚象”传统,而《老子》的“象”论则是中国古代关于“象”问题最初的哲学探讨.《老子》中的“象”作为“有无相生”的“意象”呈现,同时沟通着“道”“器”二元,并以其为中介建构起关于世界存在的“形—象—道”的本体论结构.这一结构经由《庄子》和《易传》的继承与发展,又衍生出“象一罔—玄”的认识论结构和“言—象—意”的语言学结构.《老》《庄》《易》有关“象”的哲学体系,作为中华传统“尚象”思维的反映,对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最高实体“道”的抽象原则出发,论述老子思维方式的一般特点并把握老子思维方式中合理的、有生命力的内涵与特征,论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运用发展。老子思维方式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逆向性、直觉性、模糊性和整体性,这四个特点是老子最高实体“道”的本质再现。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作为这些思想的内化形式─—思维方式,其生成与运用对当代生活与经济发展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巫术与古代医学同源,巫医分离之后,一直还对古代中医药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在医理、治法和方药方面。古代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就是象思维,这是典型的巫术思维,是通过获取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中医药在治法和方药方面是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古代中医的理法方药无不受到古代巫术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思维方式受到了象思维为主的巫术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与现今许多对《齐物论》诠释的论文相比,本文力图为之提供一个诠释的新视角,即“象思维”的视角。“象思维”不仅是庄子等先贤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其文的表达方式。虽然《齐物论》多辩论之言,但“象以筑境”的思考和表达仍是根本。辩论之意,或从“象以筑境”出发,或回归“象以筑境”。正是这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使《齐物论》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而且也具有同样丰富的启迪性。“齐物”的根本在于回归于“道”,在“道通为一”的感悟中,从精神上消除世间由于陷入脱离“道”的异化,或者说是消除陷入“知”、“言”、“辩”而导致“真伪”、“是非”争论的异化。而回归于“道”,不是概念思维的概念转变,而是在于境界在感悟中的转变,在于能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使精神境界提升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度。从文开篇天籁、地籁、人籁的描述到文尾“庄周梦蝶”的描述,确乎庄子都是在“立象以尽意”,在非实体、非概念的动态整体的象中来涵咏和展示其文的深邃意蕴。  相似文献   

9.
在《周易》中,“象”是“道”的显现,圣人由直观之“象”可以实现对形而上之“道”的体悟.并且,圣人通过效法万物之象而创设卦象,由卦象这种符号系统对“道”进行阐说.象虽直观却不同于形,它表现为“未形”之“几”的动态存在.象是整体情境中的象,它存在于整体境象中.简言之,《周易》之象具有直观性、动态性、整体性、形上性等特征.《周易》之象与中国文学艺术之象有很多类似或相通之处,它构成了文学艺术之象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10.
“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哲学范畴转化为文论和美学范畴,并非只是批评总结和理论阐发的结果,更与先秦至六朝中国早期的文学实践活动息息相关.远古神话与《周易》论“象”均体现出某种隐喻思维;诗、骚之比兴与象征手法的运用,诸子和史传散文中寓言、神话、传说和故事的使用,以及汉赋之铺陈、六朝诗作之兴感等,都是早期“象”的创作实践,为其内涵演进及最终演变为文论元范畴奠定了厚实的文学土壤.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商标名称所用的词语有74%是选用已有的,有75.5%是单义的,有56.2%是无感情色彩的,有86.1%是无语体色彩的,有70.5%是有形象色彩的,有37.5%是有文化色彩的。商标名称的理性意义体现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念,色彩意义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考察探讨商标名称语义,可引导企业在商标命名时注重语义因素和文化元素的融合,创立起更具竞争力的商标名称。  相似文献   

12.
“妙”是道家文化精神的产物。“妙”的事物或空灵、或玄远、或精微,其感性形式总与道的某些特征相似。因而,所谓“妙”,应该就是一种似道之象。  相似文献   

13.
文章强调艺术设计教学思维认识活动的运动规律;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设计思维活动中起到的阶段性指导作用;强调理性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认识方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基础性、指导性的"共性"原则与感性认识的变化性、创造性的"个性"原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特形与象征图案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形与象征图案是企业形象设计中的主要辅助要素,其中特形图案能反映出企业的品牌、服务和美誉度,象征图案能增强基本设计要素展开运用的整体效果,强化视觉冲击力,使视觉识别设计的意义更丰富、更具完整性和识别性。  相似文献   

15.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生态智慧与斯坦贝克非目的论生态思想的关系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略。文章运用实证考察的研究方法,阐明了《道德经》与斯坦贝克的深刻渊源;通过比较《道德经》与非目的论思想,剖析了《道德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与斯坦贝克"非目的论"思想的契合。研究表明,《道德经》的生态智慧对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建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苏轼岭海山水诗是其晚年生命实践与人生哲思的艺术外化:首先是超越世俗功利而体认自我本体性之孤独存在,然后是融入无穷宇宙以成就自我无待之自由生命,兼能执著现实承当士道文心,最后是以和陶范式开掘内在心性境界,由诗艺风格之平淡发溢为生命精神之平淡,完成诗、人、道之圆满统一.它标志着苏轼经由山水审美而追求内在超越,肯定个体感性生命又调谐社会理性要求,尽性以至命,塑建全新理想人格而达到“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8.
论抽象思维的创新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象思维是在经验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维方式,它的超越性和非确定性反映了它的创新特质。逻辑抽象思维是用抽象思维方法建构起来的思维形式,它的目的性、规范性、集中性、有序性,以及辩证逻辑思维的对立面的互补性、整体综合性都反映了创新的基本性质。创造性直觉是理性抽象与感性形象的统一,在创造性直觉中,抽象思维表现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积极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艺术心理学理论,就书法学习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字外功的修养,来探讨心理特质在书法艺术创研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只有充分把握感知与理解、想象与思维、情绪与情感这三组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并将其融会贯通,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低级到高级的层层演进,我们的书法研究才会高屋建瓴、视野开阔,书法创作才能妙笔生花、任意挥洒。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收录的语素“白”15个义项,最有构词能力的是①义,其次是④义,再次是②义,最弱是(14)义;最能产的构词方式是偏正式,其次是联合式,最弱的是重叠式;形容词词素构词义项最多,名词词素次之,再次副词词素,最弱的动词词素;语际中的“白”的语素变义是非常接近辞书所收的语素共义,但(11)义的语素共义概括其语素变义还有很大的空间。通过分析发现,它们的语素变义比较近同于语素共义,但有的词语语素义没有概括,有的概括不全。语素“白”作为词的结合能力最强的是①义,⑤⑥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