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越文学交流,是在中越两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的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进行的.中国文学作品源源不断输入越南.越南文学家继续从中国文学中吸取营养,写出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作品.同时,越南近代文学作品也不断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2.
宋代石刻与文学传播关系十分密切,对宋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石刻众多、分布广泛,激发了传播者(文人)对石刻作品的阅读与传播兴趣;石刻对所传播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强化了宋代文学重理明道的文学基调;石刻还直接影响到作品的传播效果:石刻作品的词翰双美,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传播力.而作品的反复刻石,更强化了名篇的典范性与影响力.石刻还提供了一个互动对话的长效交流空间,增强了作品影响的持久性,进而促进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与越南往来密切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越南约有一半时间处在中国封建统治之下 ,越南文学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极大 ;公元 96 8年越南建国后 ,中越两国关系密切 ,文化交流频繁 ,在文学上 ,越南深受中国的影响 ,同时 ,越南的文学作品也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4.
黄玲 《江淮论坛》2012,(5):15-20
越南文学蕴藉着神圣与世俗的双重叙事,其中世俗文化是其国家观念与中国儒家精神的结合,神圣文化多是民间叙事与古骆越族群神话叙事的衍化。越南文学在民族化进程中由爱国文学向国民文学发展,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借用中越跨境民族的神话传说作为民族文化的再生资源。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蕴含着本土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多维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张宇 《学术探索》2010,(4):140-144
越南使臣裴文与中国伴送官杨恩寿的文学交游,为我们提供了中越文化交流的一个全面而详实的个案。通过对这一个案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越南使臣出使中国及与中国文人交流的具体情况和特征。更重要的是: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正是有赖于类似裴、杨文学交游这样的一个个的具体事例支撑而成,我们可以由这一组个案透视出中越文化交流,乃至在宗藩关系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实际面貌。  相似文献   

6.
韩毅 《河北学刊》2003,23(5):167-171
宋代是中国佛教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各类僧史著作的编写相当引人注目 ,其中尤以南宋僧人志磐的《佛祖统纪》最为著名。从《佛祖统纪》可以看出 ,宋代僧人的史学思想 ,不仅丰富了佛教史自身 ,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 ,而且也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成分 ,它的出现有着历史与宗教的双重意义 ,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相结合形成佛教书法.僧人书法是佛教书法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历来对僧人书法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僧人书法精神性的研究和类型化的比较有助于了解佛教与书法之间结合的内在联系,以及佛教美学精神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心理和创作形式的渗透和影响.首先探讨僧人书法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8.
《赠海东僧》是唐朝诗人张籍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诗题中的“海东”不是指日本和新罗,而是指渤海国,其反映了唐朝与渤海国诸多方面的交往关系.《赠海东僧》是唐朝诗人与渤海僧人之间的交流作.品,其内涵丰富.从作品的内容看,渤海不仅盛行佛教,而且佛教的天台宗在渤海巴经流行.唐朝诗人与渤海学问僧之间赠诗交流以诗会友之情跃然纸上,诗人赞颂了渤海僧人不畏艰难困苦来到唐朝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并且他们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渤海僧人可以熟练应用汉语与外文,佛学造诣颇深,可谓集才学、医学和佛学于一身.  相似文献   

9.
黄雷 《兰州学刊》2015,(2):118-123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北印度的罽宾僧人来华传译佛经,推动了汉传佛教的发展,对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影响巨大。印度佛教经过融合,适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罽宾僧人传译的佛经体现了两种文化逐渐融合的特征,对于研究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越南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历史上中国文化对越南有较深的影响.在中越两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断,建立了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中越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文章基于历史研究方法,将中越经贸关系归纳为古代的朝贡贸易→近代的市场贸易→现代的全面经贸合作→未来区域经济融合的发展历程,并对发展中越经贸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历史上,两国"同文同祖",文化交往十分密切.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和数学书籍在越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越两国传统友谊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谱写了中越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9):117-123
越南汉文小说吸收中国小说评点形式,将其运用到作品创作中,形成越南汉文小说评点现象。越南现存评点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小说主旨的分析、评点功能的阐述、人物形象的点评,也有对故事结构的艺术解析,反映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并凸显出越南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内涵。不仅如此,越南汉文小说评点还提出其对文学观念的思考,并涉及许多中国小说,为研究中越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宋代禅宗僧人德韶的贡献,一是光大了禅宗法眼宗,培养了像永明延寿这样的大家;二是联络了吴越钱氏家族,促进了吴越佛教的发展;三是为天台宗的重昌做了奠基的工作,促成了中朝佛教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宋代儒家学者在复兴儒学过程中对佛教的排斥,使佛教又一次面临着自传入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以释智圆、释契嵩、释宗杲、释志磐为代表的宋代僧人,站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形形色色的反佛思潮给予了认识与回应。其措施主要有:一是通过著书立说,从"礼仪论"、"夷夏论"、"伦理观"、"文道论"、"性命论"等方面对儒家的反佛思想给予了批判;二是通过重新解读佛教经典,构建佛、儒层次结构理论,倡导佛、儒会通,接受儒家"孝"、"忠"观念,宣扬三教互补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儒家的斥佛,为宋代僧人"援儒入佛"和宋儒"援佛入儒"提供了门径,为佛教"儒学化"和"三教融合"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越南的华人经济与中越边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星 《学术探索》2002,(1):50-53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 ,有着 1 347公里绵延的边境线 ,两国关系源远流长 ,越南独立前 ,其北部为中国封建王朝所管辖 ,在越南独立之后的一千多年中 ,中越又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 ,从秦代以来 ,就不断有华人迁徙进入越南 ,从而对越南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华人向越南的迁移及贡献 ,前人已作过较多的论述。本文着重就越南华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华人在边贸中处于优势的原因、边贸的作用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立足中越民间文化场域,运用人类学的理论视野透视越南民族戏剧的起源与发展,可将越南戏剧的肇端追溯至古骆越族群文化,并在口述文化传统中得到守护和滋养。同时,中越两国民间戏曲的交流共生,是戏剧之民间性契合所释放出的鲜明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多杰觉拔格西翻译刊行密法仪轨与经典,开启民国时期以汉文单行本传播藏传佛教的新形式。他注重讲授格鲁派经续、咒语与修习次第,详细阐述显密教理与修法仪轨异同,消弭汉藏佛教间的误解与偏见,建立双方佛教交流的契合点。他前往内地多省启建息灾和平法会、传绿度母、弥陀长寿合修等密法法门,为弟子传承密法灌顶授戒,汉地佛教居士界逐步成立修持密法的信仰团体。他支持僧人前往西藏游学,为求法僧人讲授西藏佛教历史传承与宗派状况,为汉僧入藏求法寻求便利。多杰觉拔格西是民国时期内地弘传藏传佛教密法的先引,他的弘法历程书写着以教佑国的揣思,推进汉藏佛教交流的行动。  相似文献   

18.
阎连科可以称为军旅作家 ,多数写和平时期的军旅 ,探讨中国的农民性、国民性 ,写战争的作品并不多 ,但是我们认为从战争文学发展的角度看 ,阎连科为数不多的战争小说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和平的日子里》、《和平殇》这两部以和平命名的战争小说 ,写人、写和平时期的人 ,关注的却是战争 ,通过战争对人的影响 ,来写战争的残酷 ,写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越南的战火持续了几十年 ,越南人民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深刻的体验 ,《在和平的日子里》的主人公阿芹出生在越南一个世袭的军人家庭 ,中越边境的战争中 ,父亲受伤 ,哥哥、恋人死于战场 ,而恋…  相似文献   

19.
佛教孝亲观是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佛教中国化为总体背景,考察了宋代以降中国佛教孝亲观的内容及其特色。文章认为:宋代契嵩为代表的《孝论》是中国佛教孝亲观系统化形成的标志,宋代以后,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佛教的孝亲观与儒家纲常更加接近,形成以佛言孝、劝佛行孝、助世行孝的统一,佛教孝亲观走向中土化、世俗化,并力倡持戒与孝行的统一、孝顺与念佛的统一,使“戒孝一致”、“孝顺念佛”成为宋代以后中国佛教孝亲观的特征,从而达成了佛法与纲常名教在孝亲观上的契合,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化佛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唐初,随着吐蕃的兴起和对外交往的发展以及唐蕃友好局面的形成,使得内地经吐蕃出泥婆罗到印度的一条新通道即吐蕃道随之畅通,成为内地与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主要表现在:经吐蕃道许多内地僧人不畏艰险到印度求法,印度高僧不远万里来内地弘法,官方使节往来对两地佛教文化交流的推动以及印度佛教和内地佛教在吐蕃的碰撞与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