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艾凡赫》是司各特第一部关于英格兰题材的历史小说。在对萨克逊族、诺曼族、犹太族共存于中世纪英格兰的历史叙述中,司各特艺术化地批判了宗教和民族间的"改宗"行为,从而创造了不同于传统的强调连续性和纯粹性的英格兰民族历史书写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主张英格兰民族身份建立在萨克逊族和诺曼族融合的基础之上,并肯定了犹太历史是英格兰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司各特对英格兰民族历史的重新书写对今日全球化环境下如何保持民族身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简析诺曼征服后英国的语言状况及其发展主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诺曼征服到十五世纪末即中古英语时期是英国历史上语言状况最为复杂的时期。异族征服者的法语和被征服民族的英语并用、并存长达400多年之久。就结局而言,法语经历的是由盛到衰直至归于消亡的过程;而英语却走过了一条从卑微到中兴并重新被确立为英国官方语言的发展轨迹。然而,虽然法语在英国消亡了,但它却以大量法语措词的形式在英语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英语虽然得以中兴,由于其词级系统的简化和大量法语借词的进入,它已不复是原先的古英语了。本文就诺曼征服后英国的语言状况及其发展主流作一简要分析。一、诺曼征服后两种语言的…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以法定的形式确立某种民族语言为唯一的官方语言似乎不证之明,然而,此种惯例被印度的三语言政策所打破。印度三语政策不仅确定印地语和英语为联邦官方语言,还确定了各邦官方语言,从而引发印度各语言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语言政策成为权力竞争的角斗场。  相似文献   

4.
维兰是中世纪英格兰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自11世纪诺曼征服以来,维兰这一概念从法国引入英格兰,首次出现在1086年的《末日审判书》中。随着普通法的形成,维兰的非自由法律身份逐渐确立,他们被赋予一系列奴役性的义务。但事实上,维兰的法律身份与实际地位相去甚远。早在13世纪,著名法学家勃拉克顿即已为此提出"维兰制的相对性"理论。维兰身份的不自由属性以及维兰制盛行的地域和时间都是相当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语言地位规划是指决定某种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地位的规划,它涉及官方语言的选择,民族关系的和谐以及是否能够助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史,语言地位规划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认同模式、强推模式、协商模式和培育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不列颠地区各民族文学体现的民族意识,指出各民族文学借助各种方式表达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并以各种非标准形式语言对抗英语,尤其通过“暴力语言”对标准英语进行颠覆,从而凸显民族文学的身份和地位,体现民族独立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爱尔兰语言政策的得失.文章简述了爱尔兰的语言状况,追溯了在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等领域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的过程,然后从社会经济因素、语言本体规划、语言态度和语言生态等不同层面对语言复兴的实践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爱尔兰语的复兴既要考虑爱尔兰语的地位,民族象征和身份标志,也要考虑英语作为日常交流工具的现实和移民语言带来的多语现象.  相似文献   

8.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语言博物馆。国家的官方语言是用天城体书写的印地语,英语是辅助的官方语言。英语在印度的推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对印度的语言状况、印度独立后所采取的语言政策及英语在印度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可以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对象,从而正确处理母语教育与英语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在文化身份的建构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同时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在当今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动时代,如何正确地看待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冲突,这对不同文化的个体身份确认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维护和巩固各自的"文化身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巴西语言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地时期。葡萄牙语官方语言地位确立后,殖民地政府开始对土著语言采取压制政策和对其他移民语言采取同化政策。在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巴西语言政策从保守逐渐转向开放包容,主要有葡萄牙语正字法改革与葡萄牙语推广,注重外语学习与建立边境双语学校,设立共同官方语言、保护濒危土著语言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政策不仅是巴西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文化认同和多元化社会融合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1.
语言嫉妒是语言态度的一种表现。世界语言系统中,语言嫉妒主要表现为国际地位低的语言对国际地位高的语言的嫉妒、本土语言对殖民语言的嫉妒、民间(土著)语言对官方语言的嫉妒等。语言人的语言嫉妒主要表现为操弱势语言的人对操强势语言的人的语言嫉妒、单语单言人对双语双言人或多语多言人的语言嫉妒、语用能力差的人对语用能力强的人的语言嫉妒等。语言嫉妒的产生跟语言地位和语言人的地位、语言矛盾和社会矛盾及民族矛盾、语言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得当等有关。提倡语言平等、反对语言歧视;注意兼收并蓄、化解语言矛盾;调整语言政策、完善语言规划;增强语言习得、适应语用环境等,是消解语言嫉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不同语言间既存在个性特征,也存在共性特征,语言的共性是形成中介语的基础之一。语言共性源于语言产生的基础,这种共性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语言教学交际法涉及的基本概念“usage”和“use”的阐述,力图证实语言教学交际法的科学性和有助性,以期推动它的深入普及。  相似文献   

15.
语言具有社会性、工具性和时空属性。语言的社会性可反映出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语言的工具性是人们交流的基础;而语言的时空属性突出表现为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发生的明显变化。概括性或简约化已经成为当今语言使用的一大特点。结合对语言的属性分析,探讨了在语言教学中运用这些属性的意义和方法,认为语言教学必须以交流活动为主,教学双方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多地重视高科技给语言传播带来的影响,同时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属性合理利用、适度控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论语言功能和语言价值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结构、交际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的功能构成了相互依存的互动功能系统.从语言结构的价值观看,人类语言只有结构和形式上的差异,没有"发达"与"原始"、"复杂"和"简单"之分,更没有"优秀"与"低劣"之别.从语言社会文化价值观看,人类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以及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只有通过渐进的、和谐共处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真正把人类的社会文明不断推向前进.从语言研究的价值观看,各种语言变体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的不同价值取向,会影响语料获取的路径以及对语言事实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交际日益频繁。人类交际带来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加剧了语言竞争,导致语言霸权与语言濒危。语言的本质、社会价值和语言态度促使语言权利的产生,语言权利促使语言维护。国际社会濒危语言维护的措施与经验对中国汉语国际传播及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言具有社会性、工具性和时空属性.语言的社会性可反映出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语言的工具性是人们交流的基础;而语言的时空属性突出表现为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发生的明显变化.概括性或简约化已经成为当今语言使用的一大特点.结合对语言的属性分析,探讨了在语言教学中运用这些属性的意义和方法,认为语言教学必须以交流活动为主,教学双方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多地重视高科技给语言传播带来的影响,同时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属性合理利用、适度控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把"是"判断和"具有"判断看作是两种最基本的判断形式,"是"判断与形容词相关,而"具有"判断与名词相关,它们都源于亚里士多德主谓命题形式(S是P)中的"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既具有逻辑意义(作为系词"是"),又具有存在意义(作为动词"有"),它既与形容词相关,又与名词相关.然而,命题主谓理论的发展使形容词逐渐成为谓词域的核心形式,而名词等形式被忽视了,"是"的"具有"意义也丧失了,命题形式日益形容词化,命题语言成为形容词性语言,由此产生了许多所谓的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语言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形容词性的命题语言的批判,恢复和确立以名词为主要形式的日常语言的地位,从形容词性语言走向名词性语言.这一结果被胡塞尔称为"具有"判断的恢复和形容词名词化,是语言哲学的内在转向.  相似文献   

20.
建立语言行为模式的必要性现已被语言测试领域的一些研究者所承认。文章评价了现有的几种行为模式,并提出了在语言测试中,影响语言行为的因素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