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于海峰  何晓薇 《理论界》2012,(1):148-149
2009年《国务院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未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以及政策保障。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预示着新一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即将到来。在此机遇面前,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切实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多民族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同步协调发展。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指导方针,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过程中,具有不可动摇的指导地位。因此,新疆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应当做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构思,即在全国六分之  相似文献   

3.
徐苏雅  张欣 《理论界》2004,2(5):14-15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然之义和重要目标。邓小平站在新世纪社会发展走向的战略高度,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建设理论。其理论内容博大精深,富于特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新世纪的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它既是对马列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中文化建设理论的继承和丰富,同时…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党总是根据中国的国情顺应形势的发展 ,将阶段性的发展战略同党的最高纲领统一起来 ,提出具体的奋斗目标。通过回顾我们党曾提出和实施过的发展战略 ,阐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民族文化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全球化趋势越发强烈的今天 ,我国的民族文化建设也日显重要 ,并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合理继承自身文化和必要借鉴其他文化的互动中 ,在尊重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与时俱进 ,创造性地建设有竞争实力、有发展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战略文化对国家战略决策的影响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具有和平主义理念、不懈追求统一和"义战"、"慎战"特征,并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发生着嬗变,逐步形成了"和谐世界"理念、因地制宜的统一观和新安全观等当代中国战略文化。当代中国战略文化将随着国内外战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和平发展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成光 《天府新论》2005,3(5):135-138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具时代性和前赡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为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三个面向"不仅是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与发展"三个面向"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发展"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教育"面向世界"是发展"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教育"面向未来"是发展"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因此,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必然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仍然具有值得挖掘的积极因素,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上的一套政治文化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受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影响而产生的.正确认识影响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探讨其中的客观规律,对我国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十分重要。加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内容原创,提升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水平,优化文化产业法律政策体系尤其是文化版权保护,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解决好上述问题,我国文化产业才能走得更为坚实,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软实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历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两手抓”、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程。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深远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行之有效的丰富经验。认真总结这些宝贵经验,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鲜实践中,必将开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推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文化哲学是以反思现代化的形式出现的 ,它的发展也是与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密不可分的。本文概括分析了文化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想倾向 ,即文化进化论、文化相对论和文化进步论 ,并对在它们指导下出现的不同的现代化模式进行了剖析 ,以期揭示以往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史上,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时代主题下,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交锋,向西方学习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延续。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盲目的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一种崭新的姿态、开放的胸怀,是漂泊已久的中华文化的回归,是荒芜已久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段晶晶 《理论界》2014,(12):68-71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李海亭 《兰州学刊》2008,(5):168-170,173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内容之一,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文化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在保持文化发展主权前提下,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实现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为人类文化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新智慧。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转型是中国现代化的深层机制,是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和关键。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要实现文化转型。而实现文化转型,具备强烈的文化忧惠意识是前提,塑造国民的理性精神则是其重要的支撑点,实现人的现代化则是关键。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9.
陈春常 《理论界》2014,(4):47-50
文化是社会文明和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前,文化屈从于权力,被整合进政治结构,失去了独立性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文化从政治结构中摆脱出来,开始具有独立性;文化自觉是中国知识阶层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它实质上回答了全球化时代如何发展民族文化,如何与其他文化相处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发端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新儒家之基本价值倾向是主张现代化的,因而它亦应归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范畴,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论断是不成立的。中国文化现代开展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构成了这一过程的的转折点,虽然它的批判和否定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就中国文化现代开展的整体进程而言,中国文化精神之主体性的挺立是一个不断得到加强的过程,中国文化传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文化格局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为中国文化传统面向21世纪的新开展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