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岱年学术思想的六大理论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东 《河北学刊》2004,24(4):89-92
张岱年的主要学术贡献概括起来说 ,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这一条红线的指导下 ,在中国哲学史与哲学理论研究、文化走向与民族精神研究、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研究这三个层面上 ,产生了六个大的理论创新 :中国哲学史论 ,中国哲学理论 ,综合创新论 ,民族精神论 ,新道德论 ,新价值论。正是由于这六大理论创新 ,使得张岱年成为 2 0世纪中国有独立学术思想体系的大家大师。  相似文献   

2.
张岱年先生年轻时所创立的文化哲学体系,用其95岁的百年人生来谱写,可谓逾老弥坚,至死不渝.他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十余年问阐述了一系列关于中西文化的观点,展现了晚年成熟的文化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集中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对"传统文化否定论"和"全盘西化论"的批判、主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背景思考、对新文化体系中民族本位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张岱年晚年着力补充和发展早年提出的"创造的综合论",着重阐明和完善文化的"综合创新论".其晚年文化哲学思想的突出之处就是明确了新文化的指导思想,指出了马、中、西三派文化融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综合创新”文化观大力阐扬者的方克立先生,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文化体用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他自觉站在综合创新文化观立场上对“中体西用”论及“西体中用”论观点作了中肯的评论,并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从理论建构角度对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论作了新的解释发挥,并将其概括为“马魂、中体、西用”论,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模式。他的这些创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文化综合创新论”——一个新的文化发展模式 前文论述张岱年先生的哲学体系时,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思想,当作这个体系的总纲.如果从他的文化观来考虑,则这个总纲也就是一粒尚未萌芽的种子.张岱年的文化观“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从这粒种子萌生的.……  相似文献   

5.
方克立先生对张岱年先生倡导的"文化综合创新"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推进,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基本方法贯穿于对当前许多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开启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的新气象,由此而形成了"张方学派"。方先生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构想,为我们开展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并对创新性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视阈下,张岱年先生把哲学史诠释和哲学创新相结合,主张以"析古"态度分疏中国传统哲学的浅层思想与深层奥义。他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最早建立了比较系统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和人生哲学。他发扬中国传统哲学重视价值和人生等优长,反拨西方现代哲学本体论、人生论、价值论的某些偏向。张岱年的哲学实践,对当代中国哲学继续坚持中、西、马思想资源的多样性、面对现实凝练问题意识的创造性、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原则的系统性相结合有着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7.
"综合创新"论是张岱年长期探索的结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即在张申府的指导下,提出建立一个"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哲学新模式,并提出了文化"综合创造"说,在80年代提出"文化综合创新说"更是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方克立先生主撰的《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谢青松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凡引该书只注页码)一书出版了,拜读之后,使我们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部著作共分甲编、乙编和附录三部分。甲编收录的是方克立先生自2006年以来阐释"马魂、中体、西用"论的13篇文章。阅读甲编可以得知,在2006年4月致刘鄂培、朱汉民的信中,方克立先生首次将张岱年先生的新文化建设理论概括为"马魂、中体、西用"论(第5页)。但这并不表示,方克立先生到2006年才开始思考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方先生的《现代新儒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化主体性之重建主要围绕文化的独立性与主导性两个基本维度而展开,以张岱年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学派和现代新儒家为此做出重要贡献。二者虽都反对"全盘西化",但现代新儒家表现了比较鲜明的文化决定论倾向;张岱年则主张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而实现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的整体变革。现代新儒家表现出融合中西的开放姿态,但刻意回避马克思主义而以"中体西用"作为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本模式,主张走"儒家资本主义"道路;张岱年立足于中西马文化的良性互动,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之"体"与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之"体",主张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创造"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民族的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王东 《学术界》2012,(7):5-23,259,264
本文考察了近现代世界历史500年的发展轨迹,从中概括出三条基本规律:创新领先律,综合创新律和百年周期律。在此基础上,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运用到中国发展前景、发展目标的研究中来,提出"中国创新论",或叫"中国综合创新论"。中国科学发展新目标是21世纪创新型国家。中国创新的本质是国家、资本和劳动三者关系的新架构。从而开创出人民主体、造福人们的中国特色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既彻底突破国家主体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也突破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西方模式、美国模式。  相似文献   

11.
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西文化论争,冯友兰与张岱年作出了不同的解答。具体来说,张岱年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文化问题,主张中国文化的综合创造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冯友兰综合运用了逻辑分析法和唯物史观,驳斥了"全盘西化"论,回避了主义问题,主张在学习科学、工业的同时发扬中国的固有道德。  相似文献   

12.
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应为道义论和功利论。道义论肯定道德价值高于实际利益,功利论强调道德价值不能脱离实际利益。传统道义论以孔子、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为代表;传统功利论以墨子、李觏和陈亮、叶适等为代表,两者都有所偏向。传统道义论强调"义"重于"利"、"理"高于"欲"、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和生命价值。先秦墨家功利论主张"利"即"义";宋明时期儒家功利论强调道义不能离开功利。从总体上看,与传统功利论相比,传统道义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应居于主导地位。从中西比较来看,中国传统功利论体现"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功利论则体现"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义论与康德的"道德自律"有相通之处。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道义论和功利论,吸收两者合理性的因素并进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文化、社会、民族之间发生强烈冲突的时代,张岱年形成了他独有的兼和哲学。兼和思想是他在传统的和谐、中庸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西方哲学的精华发展而来的。张岱年早年受到其兄张申府"三流合一"的哲学观的影响,形成"综三合一"的哲学体系,并最终形成了"工"字型的"三极哲学体系"。兼和哲学中,"兼体"概念是"兼和"价值体系中的一种本体范畴,而兼和则具有创造性、多样性、统一性。兼和理论能够普遍适用于处理社会中复杂的阶层之间以及各种宗教与哲学派别之间的矛盾。张岱年认为传统的中庸思想使人们缺乏创新的精神,必须转换为兼和的"永恒两一"对立统一的精神和价值标准。兼和理论在内涵上具有自强的进取性和厚德的包容性,而包容性是兼和价值平衡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张岱年先生是当代中国德高望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全书共16章,分为四篇:“哲学思想”“综合创新”“生平著作”“文化访谈”。其中第一、二篇,全面、深入地探讨、阐发张先生哲学思想和文化观———“文化综合创新论”。第三篇,结合其生平经历,勾勒出张先生学术思想发展、形成的脉络。第四篇,以生动的访谈形式,由张先生亲自回答本书作者的提问,全面、准确地表述出他的学术思想。张先生一生学而不倦、笔耕不辍,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一)在哲学上。早在20世…  相似文献   

15.
30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比较重要的著作有8部,有重要价值的论文数十篇。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概念和内容的界定仍处于百家争鸣状态,时限方面以"五四"为基本共识。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原则,主要有"科学—进步"实践论、"马克思主义指导"论、"结构分析"扬弃论、"理性洗礼"论、"优秀文化特征"论、"统治阶级"论、"文化价值"论等7种观点,基本共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化主要有综合创新法、西体中用法、"原""源"整合法、"势差"注入法、返本开新法、"马魂、中体、西用"法、"中西马会通"法等十余种观点,其中综合创新论、马魂中体西用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张秀琴 《中国社会科学》2012,(6):24-45,205,20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拉瑞恩、威廉斯、帕雷克、麦克里、霍尔、伊格尔顿、詹姆逊、派因斯、麦克莱伦等为代表的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分别以专题性论著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持续至今的当代解读、探索与重建。这一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理论努力:第一,理论资源梳理,从"两个传统"、"两个阶段"、"两个比喻"和"经典定义"出发,探讨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文献与语境中的起源与形成,并围绕中性化的阶级意识论,梳理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身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谱系中的演化;第二,研究主题转向,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谱系中凸显文化主题、扩大文化内涵,分别以"文化审美主义"、"文化大众主义"、"文化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等形式构建了当代的文化意识形态论,从而延续并融合了20世纪20、3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所开启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新路径;第三,分析范式转换,在构建当代文化意识形态论时,力图摒弃传统机械决定论式的分析模式,代之以一种"总体—辩证法"分析范式,并由此力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7.
韩天宝  周哲 《江淮论坛》2005,1(6):76-8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其哲学基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唯物史观的新概括和新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生产力作了明确的定性分类,是对唯物史观生产力论的新贡献;从新视角透视文化现象,突出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对唯物史观文化理论的新贡献;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根本点,并把它上升到至高点,是对唯物史观群众观点的新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对唯物史观的总体把握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方克立先生"最能心契和赞同的是张(岱年)先生倡导的‘综合创新’之义",标志方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第一境界或对这一文化观的契同境界,奠立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的文化方向和理论自觉;作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阐释并大力弘扬,是方克立先生深化和发展了的境界或曰深化境界,表现出从理论自觉到理论自信、从高明到创进的推展;"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升华或最新境界,在马、中、西三"学"中,蕴含"强魂健体、魂体相依方能成大用"的意旨。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关于国际文化战略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利益论、文化国力论、文化态势论三个方面清理了江泽民关于国际文化的一系列新判断,并以此为基础从文化创新论、文明秩序论、民族精神论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和理解江泽民提出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20.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