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实证检验与经验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从西方传统消费理论不能充分解释我国经济转型期居民消费行为的现实出发 ,阐释了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内涵 ,运用1978~2000年的年度数据 ,采用可变参数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程度进行了检验 ,论证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在经济转型期所表现出来的过度敏感性特征 ,指出为使我国拉动需求的政策更加有效 ,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矫正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 ,以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西方消费函数的理论研究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比较不同消费函数理论之间的差异,分析这些理论在解释中国居民消费行为上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为理解当前政府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消费的经济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理性预期理论为基础,利用1980-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和卷烟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卷烟消费需求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相关结论表明,居民卷烟消费行为是理性决策的结果,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卷烟消费仍然将保持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稳定,这也成为目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0~2009年中国26个省的不同收入等级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在构建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广义矩方法对收入差距、习惯形成与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低收入等级和中等收入等级家庭消费的影响显著,而对高收入等级家庭的消费没有显著性的影响。(2)低收入等级和中等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习惯形成,但低收入等级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较强,中等收入等级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较弱;高收入等级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表现出耐久性。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但发端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环境的理论体系是否适用于处在中国的转轨经济情境仍值得探讨。本文回顾了地理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聚形成与演化的理论解释,发现两者对处于经济转轨期中国的产业集聚相关问题的解释能力有局限性。进而,本文梳理依托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国内外产业集聚前沿文献成果,发现既有研究关于产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等问题存在较大分歧,研究分歧根源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当前的转轨经济情境——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将制度因素视为外生变量或既定条件,从根本上排斥了制度、政策与政府行为在产业集聚中的内生作用——而处于渐进式经济转轨阶段的中国,制度变迁和地方政府间竞争对产业集聚发展实践存在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文章进一步指出,依托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研究中国产业集聚问题,制度环境、公共政策与政府行为等不应该只是独立于经济模型之外的外生参量,有必要内化到理论模型中去。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行教育制度改革后,对教育实行收费制度。随着城镇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行为存在非理性因素。因此,本文对城镇居民教育消费行为的研究,及时客观地把握家庭教育消费现状,分析其原因,对于规范教育市场,引导家庭教育消费走向合理化,促使家庭消费资金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行教育制度改革后,对教育实行收费制度。随着城镇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行为存在非理性因素。因此,本文对城镇居民教育消费行为的研究,及时客观地把握家庭教育消费现状,分析其原因,对于规范教育市场,引导家庭教育消费走向合理化,促使家庭消费资金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年和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发现:英语能力对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生存型消费支出、享受型消费支出和发展型消费支出的影响效果依次增加,表明英语能力提升有利于扩大中国内需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此外,对于不同出生年份的人来说,英语能力对1978年以后出生人群消费支出的影响效果更大.基于现代消费理论,研究还证实英语能力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渠道不仅是通过财富效应,也体现在提高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方面,表现为英语能力提升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对未来状况的乐观预期,改变居民的储蓄行为以及推动“花明天钱,圆今日梦”的超前消费观念形成.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考察中国外语学习政策的经济效应贡献了新的证据,也为新时代下中国扩大内需以实现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居民消费由居民的主观需求所决定,但居民消费不仅是私人的经济活动,还是宏观经济的一个方面。因此,消费结构的不同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武汉市为例,对我国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现状分析,找出消费结构问题,并提出新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对环境问题或环境行为的情感(即环境情感)能否促进其消费碳减排行为,这是低碳消费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基础性、前沿性课题。本研究在先前文献基础上,提出了"情感—行为的双因素理论假说",并通过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技术对这一理论假说进行了验证。通过深度访谈获得质化资料,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范畴提取,发现环境情感有双因素六维度:环境忧虑感、行为厌恶感、行为愧疚感、环境热爱感、行为赞赏感、行为自豪感,前3个维度属于负面环境情感,后3个维度属于正面环境情感。通过大样本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环境情感对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影响效应。发现了若干创新性结论:环境情感通过影响动机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促成消费碳减排行为,从而有助于走出"知易行难"困境;相对高碳消费行为来说,环境情感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较大;相对负面环境情感来说,正面环境情感对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更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情感—行为的双因素理论模型,发展了情感对行为的作用机理理论。  相似文献   

11.
资本市场非线性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资本市场种种“异象”的涌现和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市场假说和以之为基础的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体系与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些研 究资本市场的非线性理论. 文章对分形、混沌、突变、行为金融学、协同市场假说等非线性理论 在资本市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当前它们存在的问题,并对资本市场非线性理论的 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收入差距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  范金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6-11,35
本文采用AIDS(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模型,研究了收入差距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问题.根据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耐用消费品、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娱乐、住房,并补充居民生活必需品:食品和衣着,本文将城镇居民的消费品种分为9大类、将城镇居民按收入分为7组,同时添加反映居民收入分组的虚拟变量,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对联立方程进行估计.所建模型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不同收入居民间的消费行为的差异,并克服了采用分地区数据导致的估计拟合度不理想、参数显著性不足的缺点.主要研究结论是:收入差距对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但在衣着、教育等消费上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朱涛 《经营管理者》2013,(20):31-32
当前山东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是一个提高的时期,消费结构也在进一步的优化中,但消费结构某些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主要受居民收入的影响,同时还受环境和个人消费观念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我们应实施以下的政策加以引导: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者素质,优化消费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协调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剔除不健康消费,继续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市场化改革、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也是其区别于国际移民最为重要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农村移民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需要考虑市场化改革的作用。本文提出假说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为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提供了条件,城镇居民可以通过与农村移民的分工而获得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额外收益。但是,仍然存在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会阻碍这种作用的发挥。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移民可以对城镇居民的收入产生正向影响,但这严重依赖于市场化的进程。本文结论的政策性含义在于,要发挥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居民1985-2012年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做出分析,得到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的结论。并进一步引入实证研究,得出消费,投资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消费和投资对GDP都有正向影响,且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大于投资。最后通多过对居民消费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做出分析,为杭州市提高居民消费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对集群的传统认识和主流经济学解释,结合中国经济的特定背景,构建了一个企业集群分析模型,围绕制度、技术(知识)创新等变量对企业集群的发展演进机理进行分析。本文还从历史视角系统地考察了转轨条件下制度、技术外溢与集群默示性知识形成的内在原因,指出了转轨条件下地方政府的独特作用。通过讨论天津自行车产业集群的演化轨迹,在转轨条件下,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和政策偏好甚至是构成并决定企业集群自身的“默示性知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7.
浙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行为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建立浙江城镇居民消费行为AIDS模型,从定量角度分析了浙江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与消费行为的关联。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穿着的变化体现出居民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第二,居民对耐用消费品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消费层次;第三,医疗保健已经渐渐成为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第四,对于越来越高的教育费用,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渐渐显得捉襟见肘;第五,浙江城镇最高收入阶层居民的购房行为具有一定的非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转轨经济学中的公正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 何谓“转轨经济学”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如果从利别尔曼的“利润挂帅”纲领算起 ,将近四十年了 ,从中国改革算起 ,已经二十多年 ,从东欧国家的“剧变”算起 ,也已十年有余。丰富经验基础上的“转轨经济学”(或曰“过渡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人乐于论道的话题。但什么是“转轨经济学” ?似乎还不是十分明确的。为了逻辑严谨起见 ,采用排除法来定义 ,我们先看看“转轨经济学不是什么”。转轨经济学不是转轨时期的经济对策研究。这与市场经济学不是某个商家的经营之道 ,计划经济学不是某领袖的治国之策同理———虽然两者无…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经济转轨为什么这么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半专制的弱国家”俄罗斯与中欧经济转轨都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具体的路径和措施异彩纷呈,因而各国的经济转轨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尽管转轨进程仍在继续,但是没有人否认,两者相比差距在逐渐拉大。究其原因除了我以前谈过的“帝国后遗症”、科学主义、理性计划的成份导致的“可逆性”较差等原因外,[1]还有以下其他一些因素。经验证明,经济转轨的决心一旦下定,政治结构对转轨成效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一般地说,政治学理论把现代国家按政体(权力的来源)分为民主与专制,按国家权力运作的有效性与治理的力度、提…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为解释中国经济转轨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并通过强调有效交易和所有权的重要性来恢复与修补一些经典理论对经济转轨过程的解释力 ,以便将其最终整合到日见丰富和成熟的转轨经济理论的一般框架之中。本文的理论贡献可以归纳为:第一 ,阐发有效交易理论 ,认为经典理论所坚守的互利信条只是达成有效交易的必要条件 ,所有权的完整性才是充分条件。在所有权存在缺陷时 ,一种对当事人双方有利的交易极有可能伤及社会。第二 ,提出内生风险命题 ,经典资产选择理论所关注的外生风险主要源自宏观经济政策及企业经营层面 ,而内生风险则与微观经济基础尤其是所有权制度密切相关。第三 ,揭示出所有权、交易与产权之间的逻辑联系 ,并阐明所有权不一定是有效的但必须是完整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第四 ,指出内生贸易模型的隐含条件 ,发现在主管政府充当贸易者的场合 ,交易效率条件完全可以被超越 ,国际贸易就不一定非要以国内贸易为前提 ,而这种贸易也就极有可能成为贸易双方合谋算计国家和社会的博弈。本文的政策含义是 ,中国经济转轨的实际绩效与有效交易的规模和市场份额直接相关 ,而有效交易的成长既不依赖于政府推进市场化的决心 ,也不仰仗于法律与行政部门对交易主体的监督和惩罚力度 ,而最终取决于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