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叶农 《学术研究》2003,(12):114-120
本文介绍了在明朝中后期,耶稣会士在澳门进行汉学活动的情况。有四个部分:1.是在澳门撰写介绍中国情况的著作;2.在澳门发出书信,这些主要内容有:(1)谈论在华传教问题,包括传教策略、教区情况等;(2)有关汉学著作的写作情况;(3)有关“礼仪之争”;(4)介绍中国情况、研究中国历史等;3.撰写有关中国传教情况的报告及其他内容;4.进行其他的汉学活动:(1)进行科学调查;(2)研究中国的历史与宗教;(3)绘制中国地图。  相似文献   

2.
早期欧洲汉学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欧洲汉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耶鲜会士汉学阶段。16世纪以后来华耶殊会士在中国文化方面的研究,是西方人大规模全方位研究中国文化的开端,欧洲汉学也从此拉开了序幕。第二是欧洲汉学的兴起阶段。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汉学在欧洲本土兴起。欧洲汉学的先驱人物提出了早期汉学所面临的语言学习这一基本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带动和影响了大批的学术人才。第三是学院汉学亦即汉学正式形成阶段。在19世纪最初的十几年中,欧洲出版了广为关注的《汉字西译》,在正规大学里正式设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院汉学的出现,标志着欧洲汉学的正式形成,汉学从此在欧洲学界牢牢地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近代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原始资料的收集,比较全面地考察了近代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概况,探讨来华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从中可以看出,近代来华耶稣会士继承了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汉学研究传统,将文学作为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并较以往研究有所拓展和深化,为西方的汉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6 世纪末至18 世纪中期,为西欧汉学起源史上的重要阶段。此阶段耶稣会士将中国文化有系统、大范围、深层次、多方面地介绍到西欧。这对西欧思想、学术界以及西欧社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耶稣会士的来华虽有着殖民主义的护卫,但西欧汉学的起源实为欧人对中国文明钦羡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澳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澳门自1553年被葡萄牙人租居以来,就成为耶稣会士出入中国内地传教的最早和最主要通道,而这些传教士大都是聪明慧达之士,他们不仅为中国人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向西方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传教士的双向活动,使东西方文化通过澳门而相互交汇,澳门也因此成为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叶农 《学术研究》2005,(12):88-94
澳门圣若瑟修院由耶稣会于1728年创办,1784年由葡国与法国遣使会合作复办。在19世纪20年代之后,深受澳门政治形势的影响,至1856年结束了遣使会管理时期。在这个时期担任老师等职位的共有23位,开设的课程有哲学、宗教、修辞、数学、阅读、书写、计算、葡文、拉丁文、英文、法文、中文、音乐等。培养的学生,目前所知的有19人之多。并有江沙维等一批师生从事汉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汉学主义概念的出现与汉学或中国学以及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有关,因为中西现存的少数涉及该词语的资料都赋予了它这样一种特征,认为它是汉学研究中的一种东方主义形式。因此,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和汉学都有关联。这种双重关系必然会导致两个问题:汉学主义是等同于或者近似于汉学或中国学的一种形式,汉学主义是另一种东方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事实上,汉学主义不是汉学,也不是东方主义或其他形式的西方中心主义。汉学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带有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范畴,是关于知识生产的研究。确切地说,汉学主义是对相对于西方和世界的中国及其文明的知识生产的一种批判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义雄 《学术研究》2002,1(6):43-49
澳门自16世纪以来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活动的初期,也是将澳门作为重要的活动基地。马礼逊、裨治文、卫三畏等传教士,都有在澳门长期居住和活动的经历。新教传教士所举办的文化事业,特别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马礼逊教育会”和“中国医务传道会”的一系列活动,都与澳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许多有着深远影响的著作,是在澳门撰写和出版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马礼逊翻译的中文《圣经》、他所编著的《华英词典》和裨治文、卫三畏编辑出版的英文《中国丛报》。  相似文献   

9.
阎纯德 《齐鲁学刊》2002,(3):118-123
文化交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但这种文化关系的形成是有条件的,而澳门历史地为中西文化交流和西方汉学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乾嘉学术成就,便使人们自然联想起那些著述颇丰的朴学大师,却往往忽略了虽未留下经学鸿篇巨制而对乾嘉学术风气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朱筠。本文以为朱筠对乾嘉学术风气的形成,作用显著,其倡导之功,不在著述之下。朱筠借朝廷之力,首开辑佚之风气,而成四库全书馆开设之先声。而四库馆的开设,集中了一大批汉学精英,成为汉学家的大本营,推动了朴学思潮的勃兴。朱筠还以朴学训士,表彰经师先贤以倡朴学。特别是他自身探经嗜古,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尊汉学而薄宋学,重古训而轻义理,并为汉学指出了治学宗旨与门径。此外,他还广招学人于幕下,搜罗承学之士,振拔困厄之士,遂被奉为士林风会之盟主,对乾嘉学术风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先  清王荟 《学术月刊》2015,(4):154-159,127
17世纪西班牙天主教会曾经多次派遣传教士进入当时郑成功家族控制的东南沿海地区传教,尤其是方济各会士利安当、文度辣等人,更是深入郑氏家族内部,与郑氏家族重要成员有过直接接触,基本上可视为是同时代郑氏家族兴衰的见证人。他们在华传教期间,撰写了不少反映郑氏家族内外活动的书信报告,其内容涉及郑氏家族与马尼拉的早期关系、郑氏家族与澳门葡人之间的交往、郑氏家族经营安海的情况、郑成功的抗清活动等,内中不乏许多以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透过这些弥足珍贵的西班牙文资料,有助于学术界深化郑氏家族史与明清易代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1582年,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MathieuRicci)、罗明坚(MichelRuggieri)进放广东肇庆传教,标志着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①。此次来华活动的耶稣会士足迹几遍全国,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更是欧洲传教士们需要进驻的地方。从明末至清中叶(1840年前)的二百余年里,有数位耶稣会士以及其他隶属罗马教廷修会的传教士在湖北传教,他们的群体活动与鸦片战争之后来华的传教士有所不同。传统的历史文化研究是以时间为主于的线性述说,宗教史的研究同样如此。本文尝试将一个地域的传教士的活动作为底色和积淀…  相似文献   

13.
李明 《北方论丛》2011,(5):33-37
半个世纪以来,北欧汉学在研究内容、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已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北欧汉学研究表现出从古典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转向的特点。这种转向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汉学研究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体现。汉学备受关注,与中国世界地位的日益提升紧密相连,北欧汉学的发展趋向正是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任何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及时进行反思,以正方向。国内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已经开展了近四十年,规模宏大、成果辉煌。但瑜不掩瑕,学界对于汉学-中国学的学术发展史尚有认识不清之处,在研究实践上也有所偏颇;所从事的汉学研究尚未能在东方学的大框架内充分展开,只是就汉学而汉学;汉学研究的路径也应充分考虑海外汉学"外国学"的本质,拓宽研究思路,吸纳外语学科的进入。  相似文献   

15.
界定澳门文学可依据下列两项标准:一、澳门人的任何作品:所iffi$门人的作品是指士生土长并长期居留澳门的作者的作品,以其在澳门生活期间所写的作品为准;二、任何人所创作的内容与澳门有关或者是以澳门为主题的作品。而且,澳门文学应向所有语文开放,包括葡文、英文,西班牙文等等。至于本文所探讨的,乃过渡期的澳门华文文学,只涉及以华文创作的澳门文学作品。澳门这个地区的文学发展,其实有它自己的规律。假如说,1987年是澳门政治和经济上的过渡期的开始,那么澳门文学的过渡期的开始就要往前推几年,大概是在80年代初。从我们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近代西方汉学的发展及国人对汉学的研究,以期说明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学者对汉学的认识与借鉴,不仅在本土对象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斩获,而且也对汉学的发展有所帮助与促进。在这种双重互动往复中,推动了汉学与中国学术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开科 《云梦学刊》2011,32(5):30-32
自上世纪末以来,由于改革开放之风愈刮愈烈,中国学界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和深度亦愈来愈壮观。由此,学界对往昔不屑一顾的“海外汉学”开始特别关注。各类汉学研究机构和汉学研究的刊物纷纷问世.各种层面的汉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汉学”甚至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可能了。  相似文献   

18.
海外汉学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领域,在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新世纪以来,海外汉学研究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研究成果数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多渠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为推动学科建设的有效举措,术业有专攻的研究机构成为海外汉学传播的重要阵地,专业性的学术刊物既是传播海外汉学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又见证着中国海外汉学的发展历程。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研究者应该以宏观的战略眼光去把握最新的海内外研究动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经常审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危机,综合运用传统研究方法和大数据分析方法,以求同存异的胸怀开启深度研究,推动海外汉学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充分彰显海外汉学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汉学和汉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学是国外学者在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学科 ,而汉学研究则是中国学者对汉学成果进行再研究的反馈行为。二者都是在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而应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化视野。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 ,由于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汉学、汉学研究、比较文学这三个原来互不相关的学术领域正在不断地靠拢 ,相互借鉴 ,并将为新世纪的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汉学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而汉学研究则主要是指中国学者对汉学本身所进行的研究。汉学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互相碰撞、交流、融合之后诞生、成长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历史可谓悠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